陈丹青:我们为什么读不懂毕加索?
年12月27日,陈丹青应“毕加索中国大展”组委会之邀,在中国馆展厅发表一场演讲,题目是《机会与困境——兼谈毕加索》。陈丹青从专业角度解读了毕加索的创作和价值,同时将他对于社会、文化问题的透彻见解,于无形中借助艺术探讨传达听众。整场讲座既有绘画艺术领域的信息输出,更兼具社会文化层面的思维推进。下面是我根据陈丹青的演讲记录稿删节而成的内容,小标题也是我加的,便于各位阅读。
毕加索作品
不懂读毕加索,是因为知识准备不足
毕加索为什么不好懂?这牵涉到一个知识准备,一个眼界。毕加索是年生的,跟鲁迅同年生,年他去世时我正在江西农村,我知道世界上有一个人叫毕加索,但是我看不到他的画。毕加索的名字差不多二三十年代就传到中国来了,但一直到年,因为战乱,中国政府没有可能邀请一些欧洲的展览来到中国。但是那个时候我们有一些前辈曾经住在法国留学,像徐悲鸿,徐悲鸿就是最早说出来对毕加索和马蒂斯不懂得人。他不但不懂毕加索,还讨厌毕加索,他也不喜欢印象派,他喜欢的是古典艺术。一直到出国以后我才知道徐悲鸿懂的不是古典主义也不是印象派,而沙龙文化。刘海粟是另外一种画家,他觉得毕加索的画跟中国画文化相同。他们成了两个阵营,一个是以徐悲鸿为阵营的一个北方现实主义的阵营,还有一个就是刘海粟为主的现代主义阵营。到了年以后,当然是以北方的徐悲鸿为首的现实主义阵营取得了最后的政治上的地位。年以后印象派和立体主义就销声匿迹了。
法兰西学院派绘画
印象派绘画
年以后,新政府对文艺也非常的重视,但是文艺创作从模仿西欧转到模仿苏联,我们此时派到国外留学的就是留苏生,他们回来以后建立了我们整个中国的基础教学和创作教学。这里面有几位年轻人大家名字应该知道,比如上海的陈逸飞等,但是他们就是在文革开始的前一两年,看到过来自苏联的庞大展览,立刻就对他们产生了影响。
苏联绘画
不过文革又是对苏联影响绝灭的一个年代,我们再也看不到苏联的原作,到了文革结束,中国恢复了正常的市民生活和文化生活。第一件做的事情就是跟法国商量,请来了法国乡村画展。
法国乡村写实主义勒帕吉绘画
于是我第一次看到了19世纪的一些现实主义画家、印象派画家,像米勒、柯罗、西斯来等。这些直接影响到后面我们画的东西。在北京发生了运动,上海也发生了运动,激进的青年艺术家们有一个共同的纲领,就是超越古典主义、超越现实主义,超过早期现代主义,甚至超越毕加索这一代人,直接进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的现代主义。
美国后现代主义罗伯特.劳森博格作品影响了很多中国人
当时大部分中国美术界比较有主见的人,其实已经不再对毕加索感兴趣了,我要说的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从民国开始,到年,到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国在接受西方的现代主义的时候,以毕加索作为一个例子,当中出现很多的波折。
美国波普艺术家安迪。沃霍尔
可是等到年我第一次来到纽约,进入大都会美术馆,进入现代美术馆,我发现毕加索在西方早就过时了。当你在西方的博物馆根据时间脉络看,毕加索相当于中国的齐白石和吴昌硕的年代。毕加索不是过时了,而是已经进入了历史的背景变成了一个山峰,变成了一个记忆。他不再是一个问题。所以毕加索在中国经历了这么一个历程以后到了80年代在美术界,在小小的这个圈子里面,年轻人已经不太看的起他了,他已经过时了已经过掉了,大家开始北京治疗白癜风费用标准北京哪家医院的白癜风专科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