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共识,美是见识
本文源于半个月前央美教授王华祥在陈丹青个人大展“退步集”时发了一篇批评文章《陈丹青过时了》,他说,他想对现在活着的“公知”陈丹青默哀三分钟。这篇文章引起广泛传播和争议后,有一位作者和一名艺术圈的朋友A进行了一次有意思的探讨,这场探讨实际上已经超出了“王怼陈”这样的简单口水层面,而深入到“艺术是怎么回事?”“大师的标准”“美学的建构标准”这些艺术是什么的源头问题上。昨天二群荐友
龙推荐了这篇文章。见叔也把它推荐给大家。L:最近网络上王华祥喷陈丹青的事情你怎么看?
A:两个“画画的”有什么好闹腾的?陈丹青不回应是聪明人啊。
L:那是自然,陈丹青不仅聪明,绘画天赋高,当年也是一个时代的领军人物,你觉得艺术家是否需要天赋?是否需要阅历?
A:当代艺术自从摆脱技术的束缚之后,天赋就是一个笑话了,画家是需要技法和观察方法结合的独特的敏感敏锐度(天赋),当代艺术只需要“点子”。至于艺术家的阅历,我不用“阅历”这个偏社会学的概念,一般来说还是看艺术家的知识结构导致的认知水平,艺术家的认知水平决定了他的艺术作品的高度。但是艺术家的阅历和他艺术的高度无关,你看看陈丹青从美国回来了,阅画阅人甚多,油画有新的高度了吗?到现在不还是没有能超出《西藏组画》的作品。
西藏组画之一
从另一个角度看,自从“小便池”变成了艺术品之后,艺术就一路狂奔,和普通人理解的完全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艺术家如果看不懂就比较悲催了,现在还在迷恋技术技法的画家和真正艺术家完全是两回事,在这点上看王华祥喷陈丹青毫无意义。
L:你的意思是说,艺术形态已经转向?你看不还是有“巴尔丢斯”“弗洛伊德”“里希特”等人在画画吗?
A:“里希特”等人是绘画最后的回光返照,而且就美学意义上讲,里希特走的是图像学路线,“巴尔丢斯”“弗洛伊德”的价值更多是作为新时代中的旧时代的标本存在的。
里希特的作品
L:你这么一说可是打到一片啊,中国还在画画的至少还有几十万人吧?
A:国内还在画画的群体基本都是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闭目塞听导致的悲剧,王华祥喷陈丹青完全没有必要,不过是50步笑步而已。
L:王华祥素描还是很厉害的……
A:有照相机厉害吗?
L:你这不是尬聊吗?
A:说实话总是不中听啊。
L:照相机出现也有多年了吧?不是还有很多伟大的艺术家出现吗?安格尔之后出现的那批艺术家可以说是艺术史上最璀璨的一群人了。
A:这批人也认同了照相机的优势啊,至少写实绘画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L:艺术是怎么回事,其实行业壁垒还是挺高的,如果我们说艺术和科学一样是伟大的,凭什么?
A:只能是艺术上负载的人类精神对人类自身审视的新高度,比如梵高那两把刷子,现在美院毕业都可以刷出来,但是,你不是梵高,你不在那个时代人类精神的制高点上,你再画那样的画毫无价值,毫无意义,就算你画的比梵高再好,你也不是这个时代代表了人类精神新高度的伟大人物,你就只能是一个蹩脚的过时的模仿者。
所以,你要是想成为像梵高那样的伟大艺术家,你要反思在这个时代怎么站在人类精神的制高点上。
如果作家、艺术家等文艺工作者可以和科学家一样伟大,凭的就是——这些人必须代表人类在物质文明发展的同时,复方氨肽口服液白癜风可以治得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