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生病了,于丹与周小平各开了一副药……(黑白先生)
今天闲来无事逛唐山书刊市场,买了些书,其中有本于丹写的《论语心得》。第一次翻开,果然一股浓浓的鸡汤扑面……书中记载这样一个故事:
著名的苏东坡有个好朋友叫佛印,他经常跟佛印一起参禅打坐。佛印老实,老受他欺负。苏东坡:你睁眼好好看看我,你觉得我坐在这儿像什么呀?佛印:我看你坐在那儿就像尊佛。苏东坡:哈哈。你知道我看你坐在那儿像什么吗?你坐在那儿就像一堆牛粪。
苏东坡回家以后,就跟他那个旷世才女的妹妹苏小妹说,“佛印今天又吃亏了。他说我打坐像佛,我说他打坐像一堆牛粪。”
说完以后他妹妹就冷笑。苏小妹说,“哥哥,就你这个悟性,你还参禅啦?你知道参禅的人最讲究的是什么?是见心见性,就是你心中有眼中就有,佛印要是说看你像佛,那说明他心中有尊佛,你说佛印像牛粪,你回头想想,你心里有什么吧。”
书中解释:有些人整天指责抱怨,指责抱怨的人生活就真的那么差吗?其实就像同样的一瓶酒放在那,半瓶子酒,悲观主义者说,唉呀,这么好的酒就剩半瓶了。乐观主义者说,这么好的酒还有半瓶呢。表述不同,心态不同。就在于你看见了什么。
这故事,读着读着我也是醉了,这《读者》一样的水平文笔当初是怎么大火的?媒体还吹她慰藉国人心灵,国人的心灵到底是多容易慰藉?难怪陈丹青对她评价不高,说她充其量是能说会道的校园辅导员。
她的这些故事,乍看觉得似乎有点道理,仔细想却发觉于丹的世界是主观唯心主义,擅长偷换概念,用诡辩术制造逻辑混乱,把摆在眼前的现实问题转移到精神层面解决,教人自我满足和安于现状,进而掩盖社会的真实矛盾和不公正。
在这个本质和沉浸于虚构现实上,周小平现象同样如此。只不过它更露骨而已。在手段上,于丹至多是曲解,但周小平是捏造、打激素齐上。举个例子,一个人生病了,于丹与周小平各开了一副药。
于丹的药是安眠药,告诉你:梦中想着你是健康的人,就没病了。周小平给开的是兴奋剂,告诉你得病不要紧,关键是要振奋要嗨起来。这让我想起学生时代读的《中国可以说不》也觉得热血沸腾。
鲁迅在《随感录三十九》里说,揭露现实残酷并不可怕,催眠去隐恶扬善才是最可怕的。即使无名肿毒,倘若生在国人身上,也便“红肿之处,艳若桃花;溃烂之时,美如乳酪”,妙不可言。时代在变,人心却亘古不变。技术的迭代更新对我们未来生活的影响,但是仍逃不脱思维的条条框框。
于丹的走红,可以看到很多人在心理上没有得到成长,反而还倒退了,退回到了婴儿时代。这是很可悲的一件事。个人觉得鸡汤文是国人思维的懒惰,也是碎片化阅读的一种延伸。鸡汤文没有严密的逻辑,没有理性的思考,没有关联,没有历史,没有任何意义,在现代社会凭主观感受产生的判断是盲目的、片面的、缺乏理性依据的。我们时时要用逻辑判断、逻辑分析、逻辑思考,才能解决现代社会存在的各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