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蓝字 小朋友提问:您好像说过这么一句话,中国有千千万万的好萝卜,英文也不行,中文也不行。我的问题是,好萝卜到底是什么?
陈丹青:你就是好萝卜,我是老萝卜,你是一个小的好萝卜,还没有长大,正在长。意大利有个导演叫费里尼,他说过一句话,可能有点极端。他说全世界的孩子在五岁以后送到幼儿园就被扼杀了。他反对所有现行的教育。我的观点跟他一样,中国的教育从幼儿园开始就在扼杀孩子,让他变得不像一个孩子。人越长大,越是一个变坏的过程,变麻木的过程,不看天,不看星星,也不看花儿,不看树。脑子里只想挣钱,想当官,想把别人弄下去自己爬上去,所有的人就是想挣钱,做生意。所以很多孩子在长大以后就不可爱了,所以趁你们现在还可爱的时候说说话。
家长提问:我对您刚才的这个话有一点不认同。在我身边的确有一些成年人依然没有失去童心。我今天带来两个孩子,一个是我的孩子,另一个是美术老师的孩子。美术老师在体制之内不能完成的事情,就自己开班来做,教孩子们画画,跟他们说你们学的不是画画,你们学的是用你们的眼睛看这个世界,你们需要用你们的眼睛看这个世界,之后学着用手把你们看到的、想到的东西画出来,所以你们画的不是世界,是你们的心。我觉得有这些人的存在,这些孩子们的童年才得以保护,这个世界才有可能不沉寂。
陈丹青:你告诉我好消息,我希望是这样,谢谢。
中国家长要克服“家长欲”
家长提问:在现代的教育体制中,怎样克服这个时代,让孩子成为一个像您说的那样,有独立思想的孩子?
陈丹青:好问题。我想先得克服自己,比如我克服自己的方式就是,我看到周围的那些画,有些我喜欢,大部分我不喜欢,太教条了,不真实,不感动我,我不要那样画,我想办法画出真实的感动人的画。第二,中国家长有一个趋势需要克服,就是不要太把孩子当一个孩子。他是他自己,他有他的才能,他有他的爱好,可是你一时看不出来。我经常遇到一些家长问他的孩子应该怎么学画。问题不在这个地方,问题是他是否了解他的孩子?他在不在冷眼观察孩子,孩子喜欢什么,讨厌什么?这时艺术教育就开始了。
对低年龄的孩子说概念说造型,非常有害
小朋友:我没有喜欢的古代艺术家,虚谷先生的画我很欣赏。
陈丹青:13岁以前的孩子,我主张不要跟他们解释什么是“美”,什么是“古代”和“现代”,如果带他到博物馆去,根本不要对他解说,他听不懂,并且会厌烦。就是让他看,如果他实在不要看,就带他出去,他想吃就吃、想玩就玩,不要太早灌输这么多词汇给孩子,什么大师,艺术,美……都不要给他。我不喜欢孩子半大不小就能说会道,全是大人教他的词,不像孩子。我在美国、欧洲、日本看到的孩子都像孩子,他不太会说话,很简单的词,没有多余的话,没有废话,更没有空话。可是中国的孩子,尤其春节联欢会上的孩子,和一些比较优秀的被选出来的孩子,满口空话、假话。我们的概念教育开始得太早。
第二,孩子10岁至15岁的时候,要特别观察他们,看他们到底喜欢什么,哪些事拽都拽不走他,打他他都要做。如果这个时候,他正好喜欢画画,喜欢音乐,喜欢写作,或者是喜欢科学实验,家长就要带他到好的环境,能够耳濡目染,周围有同样的孩子,这对孩子非常重要。至于所谓美术史、古代、现代、这个派、那个派,我想差不多要到初中以后孩子才开始对这些词语、这些概念感兴趣,而且有理解力和判断力。这是我的认识。
我在世界各国博物馆总是看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大人抱着婴儿在逛博物馆,其实婴儿在睡觉,但我觉得这个幼教非常好。带孩子到很嘈杂的饭店或商场去睡觉和在博物馆睡觉,感觉是不一样的。第二,国外小学生和中学生会全班去博物馆,不是浏览,而是有专业的老师在那上课,学生很自由地提问。但在国内,我经常看很多父母带孩子去博物馆、美术馆,大人自己也不太喜欢,但觉得这是一件正确的事情,就带孩子去,我觉得这个是最可怕的。对小孩而言,身教大于言传,如果父母真的很爱这件事情,小朋友得到的讯息是这件事情很有意思。很多时候是父母让孩子弹钢琴,自己根本不听音乐,甚至听不懂音乐。
在孟子说来,孩子最初孺慕至亲,然后慢慢转移到亲戚身上,但现在都是独孩多,不可能有舅舅或者阿姨,所以再大一点孩子会喜欢同学,男生喜欢男生,女生喜欢女生。慢慢地男女生互相喜欢,这里有很重要的智力和感情变化,大人要密切 家长插话:现在的孩子听话的少。
陈丹青:我觉得现在孩子太听话,可能在家里非常猖狂,完全拿他没办法,可在场面上孩子都太听话了,太乖了。我们小时候不是这样的,坏着呢,一塌糊涂。
孩子的艺术判断力
小朋友:我想问为什么中国的漫画不及日本的漫画?
另一个小朋友回答:中国的漫画,主要是按照古代的神话故事画,日本的漫画主要是按照自己的想象在画。
陈丹青:可是日本人也画孔子,也画岳飞,也画三国演义,你看过吗?
小朋友:没看过。
陈丹青:你去找找看,日本很多卡通画是根据中国古典传说来画的。你为什么觉得中国的卡通没有日本的画的好?
小朋友:我在爱奇艺上看很多日本的动画,就觉得他们的人画得特别生动,情节也很好玩。
陈丹青:这个孩子刚才说的就是艺术批评。孩子的判断力永远是对的,他喜欢或者不喜欢,这个有意思,那个没意思,孩子的判断总是对的,可惜我没有办法回答你的问题。
小朋友:我想问关于画画的问题,您有什么技巧吗?
陈丹青:我现在有一些技巧。我在像你这么大的时候,正在临摹我们那时候的卡通,就是赵子龙、关公,骑在马上打仗这些。那时候不懂技巧这句话,我画得跟它很像就可以了。你为什么会有这个问题?你正在画画吗?
小朋友:老是画不好。
陈丹青:你有画得好一点的东西没有?你一定有一样东西是画得很好的,我画人画得很好,可是我不太会画风景,每个人的才能是很具体的,很多画家并不会画所有东西,他只会画一两样东西,所以你不要觉得自己画得不好。你什么东西画得比较好?
小朋友:人物。
陈丹青:咱们一样。
在艺术方面,对孩子喜欢做的事少啰嗦
家长提问:陈老师,我儿子刚五岁,他也在上画班,他会画他想画的东西,他想表达的东西。但是比较可怕的一件事情是,作为我们世俗的观点看,他画得确实不够好,所以他会比较,认为某些画画得好,某些画画得不好。画得不好,他会沮丧。我该怎么引导他,我也不能说他画画得好吧?我今天没把他的画带来,但是他的画在世俗来看确实不好,而且我儿子也接受这种观点,每次上完课他会感到有些受打击。
陈丹青:在国外幼儿园老师会有一些词汇选择,英文有很多好听的词,他如果觉得这幅画不是很好,他会说that’sinteresting,有意思。尽量不要对小孩说出价值判断的词,大人说好或不好,对或不对,就是在杀小孩,小孩就这样被杀掉了,孩子的童真就没有了。可是特别顽强的小孩,你再杀他,枪林弹雨,最后他拿起笔又回到原来的样子,这是少数天才,甚至长大了他真的变成一个天才画家。所以我要对家长说,13岁以前的小孩,在绘画上或任何文艺兴趣上不要多说,孩子要做就让他做,少啰嗦。
家长提问:但是他自己会很沮丧,他看到对比以后自己会沮丧。
陈丹青:让他去沮丧,他第二天醒过来又好了,他去画又是那个样子,他有很顽强的动物本能,保护他这个本能。不需要家长去引导。我对小孩的观点,第一,生命安全要注意。第二,不要生病,生病马上去看。此外什么都不管,我从来没有管过我的女儿,她也很正常,很自立。
小朋友:陈老师,您原来有没有想过从事别的职业,不画画了?
陈丹青:没有,我记得自己画画的时候,就想长大一定要做个画家。再大一点,我想我长大一定会画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