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80后作者我能看完他一本书的一个

二O一六年,受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之邀,蒋方舟在东京独居了一年。她用这一年的时间全然坦诚的审视自我、剖析自我,用日记的形式将自己完全暴露,《东京一年》由此诞生,讲述一个文学少女、青年作家如何打磨平生中唯一的最重要的作品:她自己,记录了一个人要活成本来面目所需付出的努力。

《东京一年》全书共12万字,四十六则日记,收录了她最新的短篇小说、演讲和时评,驳杂不失纯粹。从社会、艺术到当今中日两国世间百态,都有其独特又不失严肃的描摹与思考。蒋方舟延续以往戏谑、犀利、游戏、坦诚的写作风格,展现了行走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所听所感,意在探索自我、反思人生和追逐梦想。

年8月5日,《东京一年》在中信书店侨福芳草地店举办新书首发私享会,蒋方舟亲临现场,以"到那陌生的地方去"为主题,分享自己独自旅居东京的独特经历。私享会还邀请到陈丹青老师助阵,"80后"和"50后"为大家奉上一场针锋相对又坦诚的灵魂对话。

活动现场

主题:到那陌生的地方去

时间:年8月5日(周六)19:00

地点:中信书店芳草地店

主持人:大家好!感谢各位在这么热的天气里来中信书店参加《东京一年》的新书私享会,今天的主题是到"那陌生的地方去",下面把时间交给作者蒋方舟。

蒋方舟:谢谢。大家好!我是蒋方舟,这本书是关于我在东京一年所经历的成长,在发布会的一开始,我想做一个小的分享,主题叫做"到那陌生的地方去"。

世界上一直有两种旅行。一种旅行的本质是朝圣。怀着期望和虔敬走向预定的终点,收获满足或失落。马可波罗的游记写下了梦幻般的扬州和汗八里,哥伦布念兹在兹的"印度"却是命运给他开的巨大玩笑。这种朝圣式的旅行,即便最终旅行者没有得到预期中的答案,寻求本身往往就制造出有趣的记录。

另一种旅行的本质是隐遁:逃离自己所属的世界,踏入陌生的荒野。30岁的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难以忍受婚姻窒息一样的压力,所以带着他的表妹一起在非洲进行了长达4周的徒步,他们徒步穿越过森林,这森林位于最贫穷的国家塞拉利昂与最失败的国家利比里亚之间,在旅行中,格林常忽然觉得自己处于长长的噩梦中。

27岁的我,在年在东京断断续续地进行了长达一年的旅行,这旅行到底属于哪一种呢?当然是后者。我厌倦了自己写作二十年以来的生活与身份,所以当一份陌生的邀约摆在我面前时,我毫不犹豫抓住了它。

我在东京的开始犹如一个游戏的开头:"一觉醒来,你发现自己身处一个陌生的地方……"

我到达东京是晚上,被接到招待所,在黑暗中什么也不知道,像是卖给大山的女人。第二天下午两点钟醒来,没有网络,手机不能用,没有地图,不知道自己身处何处,也不知道一天该如何度过。我出门步行了50米,在便利店买了一大瓶矿泉水,回到房间继续睡,睡到第二天下午两点钟。

后来我开始学习坐地铁,依着日本作家在东京留下的文艺地图去寻找,交朋友--多半是以喝酒的方式,才开启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活。

在日本,我因为每天没有任何工作和安排,所以必须把每件事情都变得非常的漫长,才能填满一天的时光。比如每次吃饭必须吃一两个小时才好,连一个咀嚼都长达30秒之久,要不然囫囵吞枣一天没事干了;每一幅画都看得非常认真,每一次观察都像长曝光,每一个念头都让它无限的延伸。我把自己的每一个行为都变得无限延长,把每一个念头也无限的延长,因此获得了某一种近乎于严肃的体验。

上面提到格雷厄姆·格林的非洲旅行,其中有一个细节很有意思。因为非洲天气潮热,最好的表也会很快坏掉,格林带的六块表全部被侵蚀,最后只有一块表还顽强地走走停停,但它记的也不是真实的时间。他本来计划用两周从一处到另一处,结果到他花了四周,从一个鬼地方到了另一个不知道是哪里的鬼地方。

而我在日本的游历其实也被取消了时间,没有社交或者是工作把日子分割开。我过的是完整且混沌的时间,社会分工所制造出的精准时刻被还原成模糊的流动。在这种流动中,我可以认真地去观看和面对自己,而不用在社交场合去扮演自己,不用在公众







































中科医院专家
白殿疯早期症状图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fz/51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