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年2月14日—年12月21日),年生于浙江桐乡。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年定居纽约。陈丹青的导师。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中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曾出版多部著作。年2月14日(西方情人节)生,浙江乌镇东栅人,据称,木心与作家茅盾(沈雁冰)两家有较远的姻亲关系。木心先生的大甥婿郑儒针是香港银行前行长——郑铁如先生的长子,民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谢仁冰先生的外甥,与钱钟书先生交好,其母与鲁迅先生相识。陈丹青解释木心的名字起源于“木铎之心”,是佛语的说法;木心先生却自道“名字其实是累赘,起名木心,是取‘木’字笔画集中,‘心’字笔画发散之意。”(据童明教授介绍,“木”字亦有“‘十’字架上的那个‘人’”之意)年,进入由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专”学习油画,但随后又转到与他的美术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入“杭州国立艺专”继续探讨中西绘画。年,木心先生在“文革”期间被捕入狱,囚禁18个月,所有作品皆被烧毁,三根手指惨遭折断。狱中,木心先生用写“坦白书”的纸笔写出了洋洋65万言的《ThePrisonNotes》,手绘钢琴的黑白琴键无声地“弹奏”莫扎特与巴赫。文革结束后平反,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以及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木心先生也是曾参与主修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十大设计师”之一。在年——年间,遭遇软禁,这也是木心先生二十年间第三次被限制人身自由。自年起,木心先生即长居美国纽约。年,回乌镇定居。
关于木心,我有无数的话要讲,但要从哪里讲起?又如何讲呢?我手足无措的望着他的眼睛,他好像在审视我,似乎在说——“小子,以你的修养与识见看得清我吗?你够格吗?”我似乎有些怯懦了,可又退回来讲,不管够不够格,我受了他偌大的教益,诺大的好处,虽不是他的弟子,但依文学的血脉溯源上去,他是我的远房长辈的,所以对于他我不能熟视无睹——他在看着我呢。
我是在年的一个春天看到他的,之所以能看到他,多亏了他的弟子陈丹青先生。那时,先生已离世五年有余了,可这只会使他越发显得珍贵。
我从前只是会在文学的门口瞎坐会儿,受受里面厨房飘来的香味儿便已足够了,可木心慷慨,他把我领进去了,开了眼界,靠的就是他那本《文学回忆录》。
木心少年时是个乌镇大户人家的小少爷;青年时又是个左翼青年;到了近而立之年,又忽然被关进了监狱,如此三次,断指失亲,孤身一人,不怨恨也不屈服,到了终于得到“平反”时又去了纽约——继续去做他青年时代的"巴黎留学梦”。他一生遵信福楼拜的名言——“退隐作者,呈现艺术”“艺术广大以及,足以占有一个人”,不卑不亢,不管这个时代如何变化,他只是做自己的东西——文学、绘画、音乐,他就这样慢慢的去填补她,做自己“文艺复兴”的梦。
他讲“悲观是一种远见”,他的伊卡洛斯的悲剧精神使他直面自己的“悲剧人生”,所以他不讲自己的哀愁,只讲些俏皮话——“贝先生一生的各个阶段都是对的,我一生的各个阶段全是错的。”
他在《文学回忆录》里讲:“我爱兵法,完全没有用武之地。人生,我家破人亡,断子绝孙。爱情上,柳暗花明,却无一村。说来说去,全靠艺术活下来。”在牢狱之中,他没有愤怒,没有戾气,人家要他死,可他偏不肯死,他不肯辜负艺术对他的教养,只此一身,婆娑天涯。
什么叫贵族呢?像他这样的,不论何等境况,不卑不亢,坦然自若。什么叫不贵族呢?像平常人那样的,落魄时摇尾乞怜,得意时张牙舞抓,流落来流落去,倒把自己给忘了个干净。
八十年代末,他给一群旅美的中国艺术家讲“世界文学史”,从而开始了一场长达五年的“文学远征”。而这其中的大部分内容,便成了今天的《文学回忆录》。
图南街1号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