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里江山图》·北宋王希孟
还好,在“数百人排队只为一杯喜茶”的今天,仍有许多人愿意排四五个小时长队去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热度甚至赶超两年前同在故宫展出的《清明上河图》。
不知道在“起大早,排长队,大门一开冲前位”的“故宫跑”人群中,有多少是由陈丹青的《局部》知道了王希孟,了解到《千里江山图》。
《局部》·陈丹青
年首播的文化类视频节目《看理想》,邀请陈丹青解读艺术与生活,《局部》16集,陈丹青讲了16画。第一画便是《千里江山图》,也是全16画中播放最多的一画——万次播放,占到《局部》播放总次数的1/6。
《局部》是陈丹青的一次回望,也是所有观众的。是对经典的诚恳致意。如果没有往昔之经典,就不用谈今日之绘画。
《夜巡》·伦勃朗
自17世纪,西洋人进贡,清廷见到了油画的模样。
20世纪,年,徐悲鸿乘船去巴黎,到欧洲本土学习油画——整个18、19世纪,法国都是油画最厉害的地方。随后,林风眠、吴大羽等人也到了法国,开启油画之旅。
还有一批中国画家前往苏俄——俄罗斯与法国、意大利并称世界三大油画国度。自此,油画开始在中国本土上蔓延而变异。
《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列宾
怎样在油画凶猛的异国他乡精进画技?艺术家们的回答是,抄!
当时的苏联,实行早晨开馆前允许临摹两小时的制度,他们提前来到冬宫、俄罗斯国立美术馆这样的顶级艺术博物馆门口,拎着画具从某道小门鱼贯而入,在查验证件(申请临摹的手续相当严格繁琐)后,被馆员带领着走向不同专馆,开始临摹原典。
?东宫博物馆·圣彼得堡?
而上世纪三十年代,徐悲鸿、林风眠、刘海粟、吴作人等等,也是二十出头,也在欧洲美术馆临摹原典。斯人已逝,欧洲与俄罗斯各大美术馆的馆员已经更换了好几代人,他们经由什么程序来到原典面前,以什么样的姿态临摹作画、在临摹过程中发现了哪些难以抵达的细节,面对那些够不到的表达他们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全都不可获知。
《西斯廷圣母》·拉斐尔
我们只能进行粗线条的想象:他们支起画架、摊开画具,与西方经典面对面,一笔一划地将拉斐尔、鲁本斯、伦勃朗、德加、马奈、塞尚、梵高……耐心而有秩序地将它们誊到自己的画布上,再将临摹的油画带回中国,所以中国才有了“西方的名画”,而后才有了“中国的油画”。
浮世绘临摹作品·梵高
不光中国画家“复制”原典,欧洲画家也在孜孜不倦地临摹名作。
他们临摹的一种方式是不厌其烦、无限靠近的copy——多产的鲁本斯曾经多次临摹前辈作品,尤其是提香,在他的画册、在美术馆,我们会忽然撞见鲁本斯无以计数的临摹手迹;另一种方式是copy出另一种个性画像——梵高临摹米勒与德拉克洛瓦的小画、临摹日本浮世绘版画,更加华丽和夸张,毕加索模写委拉士贵支的《宫娥》则更为自由、更富张力。
陈丹青
今天,在首届安仁双年展,陈丹青展出了自己的布面油画作品《书帖丛林之一》、《书帖丛林之二》,一堆画册和书帖重岩叠嶂般堆?积在画面上,是书画的印刷静物,也是往昔艺术经验回溯。?
《书帖丛林之一》·陈丹青
《书帖丛林之二》·陈丹青
在之二右上角的古画中,我们又看到一种不同于周边严肃字帖的画风,不知道这是不是一种挣脱传统印象的“开放”,是不是陈丹青在临摹时的“二次创作”——加入了自己的考察和思辨。
《兰亭集序》·王羲之
懂得“临摹大法”的人也许还能从这看到另一层图景——唐太宗命宫中师傅临写勾填晋代二王的书帖,分赏高官;赵孟頫每天临一遍《兰亭集序》,以期维系下笔的高雅……
一定程度上讲,是文本与文本不断互动,书写了中国文人画史,否则董其昌哪能公然宣称自己来自博大渊深的五代、北宋,或元四家传统呢?
中国·安仁双年展
文中图片部分引用自网络
如有版权方请联系删除
东妞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