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40年,阶层分流的历史使命早就已经

作者:肥肥猫

来源:肥肥猫的小酒馆

我认为,高考已经完成了担当“筛选器”的历史使命,将来更多的只会用来反映阶层分化的结果,而不是充当阶层分化的工具。

1、高考可以有多沉重?

我高考的那一年是史诗级的。

因为卷子特别难,导致这年成了里程碑——全国卷和上海卷的数学都创下有史以来的难度记录。江苏这种应试大省的数学平均分才65分,上海卷数学也差不多,周围问一圈,都是只做完第一大题,后面两个大题涂都没涂完,有的看都看不懂。

上午考完数学中午很多人就哭成傻逼,下午的考试连去都不想去了。因为这年出题思路过于风骚,很多女生平时能考的,结果连80分都没有,想死的心都有了。

出成绩那天我叫了个同学出来吃夜宵,同学告诉我他出来的时候他邻居家的老头喝醉了,好像在揍儿子。

那被揍的男孩本来预期理科分,就填了交大,结果分都没到,交大肯定泡汤了。老头把皮带都抽断了,喝醉了酒,一边打一边哭,说自己没用,说将来儿子讨老婆没钱,一辈子都完了之类的话。

后来街坊和家里老人来劝,父亲说:一本进不去,二本就别指望了,老早被有门路的人弄进去了,他们是穷下岗的,没有任何门路。

听罢唯有叹息。因为我能猜到看似戾气的言语背后,藏了多少人生的痛苦经历。

时间跳跃到昨天晚上,我睡前刷了刷B站,想看看波澜哥的新歌,结果愕然发现几个大的热门视频里,弹幕刷的都是“明天高考了我却还在这里看视频”之类的,让我不禁莞尔,也不禁惊讶——

现在的孩子真是太荒唐了,明天都要高考了今天还在网上玩得这么欢脱!这搁在我当年高考的时候,是不可想象的事情!

我想了一下,和我同一届的人回忆起高考,脑海里的印象都是相似的,只有各种凝重,只有各种身边人的痛哭(因为数学的关系)。失败者不堪回眸,成功者侥幸当下。

而越往前的高考生,记忆越沉重,八九十年代的高考更是不得了的人生重大事件,我父亲当年高考的时候犹如抓住救命稻草,发疯一般地全身心投入,以至于家里老人后来很奇怪为什么到了我考大学的时候,每天11点就睡觉了居然也能考上大学。

那个年代能考上的人欣喜若狂,比之范进中举有过之而无不及。而今天的孩子们,却可以在高考前一天晚上还在刷视频网站,嘻嘻哈哈。

这不是世风日下,只是时代变了。这反应了一个事实:

高考这个事件对人生的改变量,好像没有以前那么大了。

2、高考,曾经是普通人翻身的利器

穷人家的孩子们通过高考来改变命运,黄金期是在到这10年。

当时国家对高校毕业生是统一包分配的,穷孩子们只要能考进当时的名牌大学,那么本科毕业后,是绝对不用担心工作的,甚至还没有毕业,就有各个机关来学校抢人了。

据我父亲的回忆,当时还有郊县单位来学校要人,因为路途遥远没赶上趟,来的时候本届毕业生已经被其他单位瓜分完毕,导致郊县的干部赖在学院办公室不走,非要学校给他一个毕业生不可!

今天要进个中央部委是多难的事情,你去看看国考的万人比例就知道了。而在80年代初,只要是北京上海的名校毕业,一般有30%的人会直接进入党政军所属的各部、委、办等正部级机关。

再加上当时高学历的人才极少,又经过了几次运动,把老人都整没了,导致人才奇缺,各行各业对大学生求贤若渴,上升通道全面打开。

这批人进了机关后,只要不犯错,现在一般都能混到厅、局级,好的可以到省部级,再差也会有个正处级兜底。

如果当时这批人本科毕业后,选择继续深造从事学术领域,那么20年后的今天,一般都可以拿到正高职称,有的可以混到博导乃至院士了。纪录片《高考》说的就是这批人。

像北大、复旦这些学校,77-80这几级更是大神云集,从各个领域掌控着这个国家,叫年轻一辈人五体投地。不信,我贴一个同学录给你看看,复旦大学数学系77级的同学,今天都在做什么:

3、今天的高考还有这么大魔力吗?

老实说,再不会有了。

77、78出来的人很多现在就算在美国都是终生教授和院士了。同样90年代出去美国的学生,基数远比77、78的多,但是能拼出这个水平的人要少很多。莫非是整整一代人智力下降了?

越近就越不行了。清北复交近10年的毕业生,多少人瞎折腾了好几年,到现在连自己所在城市的立锥之地都没有?你有见过社会中坚居然还会被自己的城市赶出去的吗?这算哪门子的社会中坚?

可能大公司会更偏爱名校毕业生,但也就校招的时候有点红利,能入一部分知名跨国机构的眼,被放入他们的panlschoollist而已。

无论在什么平台,工薪阶层终究也就是工薪阶层而已,本质上还是被剥削的工人阶级,议价能力极低。今天白领们的薪酬比起10年前并没有实质性增长。除去个别牛人外,今天的绝大部分名校毕业生生,只能说最多比同龄人活的略好而已。

名校尚且如此,普通大学就更要打个问号了:高考真的有改变他们命运吗?

现在30几岁碌碌无为的本科生还少吗,他们真的赚的比同龄的三校生多很多吗,5-6k块半死不活的80后本科生能从五角场排到徐家汇。他们都不努力吗?他们的阶层位置,比之他们没有上过大学的父母,真的有前进很多吗?

对于没能力的父母来说,孩子的高考可能就是他们这辈子翻身的唯一希望了。但这又是一场历史遗留下来的幻觉而已。

经过改开40年,“改变命运”这个事情,早就从“一个人的游戏”,变成“全家人的游戏”,现在更是有变成“几代人的游戏”的趋势。

4、高考在一线城市的意义迅速滑落

对于上海北京这样的一线城市,高考的意义在今天甚至都不一定有中考强。

上海中考才是坎,50%筛选率。但只要你能进高中,不是太差的人最后本科都是有的,无非就是学校牌子好听与否。中考倒有一半的概率送你去三校,你说重要不重要?

最近几年我注意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上海北京的80后同学聚会中,例如上海中学这样的顶级高中,其同学聚会往往要比复旦交大的聚会更高端,毕业若干年后的同学平均水准也是一线名牌高中好过一线名牌大学。

当复旦交大的同窗们尚在苦哈哈得为首付披星戴月的时候,顶级高中的同窗们早已衣食无忧。当年高中理科班、尖子班更是大部分已经人在海外,从事的也都是当今最时兴的投行PE和互联网创业。让许多外地学生趋之若鹜的公务员职位,在这群人眼里是瞧不上的。

这群京沪名牌高中的毕业生里面,中产出身的比例极高。如果仅以狭隘的资产角度来看,这批京沪土著学子差不多都迈入了富二代的行列。

而复旦交大呢?生源来自五湖四海,老少边穷哪儿的都有。这些人也许从基因的角度来说,是聪明人,所以在不需要涉及财力的学业比拼中能在当地拔得头筹,但一旦一只脚跨出校园,就要面对起跑线落后人家至少两代人的竞争。

这怎么可能活的轻松?在和京沪学生其他方面都一样聪明和努力的前提下,又有什么法子能胜出?

很多人一直在不满于北京上海的录取比例。这种愤怒发展到最后就成了对北京上海学生的围攻和否定。尤其是毛坦厂这种血泪高考集中营被媒体大范围曝光后,更是和北京上海孩子相对轻松的环境形成强烈对比,这让许多人更为恼火。

但据我所知,现在许多一线富裕家庭,不是说不想让自己孩子读书,仅仅是很舍不得孩子消耗那么多精力在应试上罢了。

5、高考这件事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高考这个东西,最初的目的是通过设定一个知识框架,然后在这个框架里筛选学习能力和接受能力相对较好的人。

所以,考什么其实不重要,所有人都要去考才重要。发展到最后自然脱离了“检验学习成果”的意义,成为一个纯粹的筛选工具。

而能否跳出既定规则看问题,恰恰是上等阶层和普通人的分水岭。

我认识一位事业有成的中年人,很早就把儿子送去了国外。他对高考的评价,能代表了许多今天规则制定者既得利益者的想法:

他说,自己不希望孩子参加高考。因为本质上高中应试就是为了消耗年轻人的精力,省的他们精力旺盛想东想西瞎折腾,目的本质并不是让他们学习,那点东西一年就能学完,剩下的反复训练只是killtim而已。

王朔也写过类似的话,他觉得考试学习,只是成年人为了让年轻躁动的人消磨时间,不能像他们在《动物凶猛》那种日子里一样各种凶猛的闹事。

尤其今天考虑到人工智能的竞争,很多视野开阔的家庭已经开始质疑高考所代表的传统记忆式学习的意义,而倾向于认为:培养孩子沟通、对社会发挥影响力的能力更重要,擅长建立人和人的联系更重要。

6、高考的沉重,只是一个历史的异数

读书从来都是不是改变命运和阶级的最快办法。

也许对于社会排序在倒数30%的家庭,高考依然是最有效,最直接,最平等,概率可控的决定命运的方式。对于他们而言,高考可以决定一个底层出身的人,将来是会在办公室加班,还是在流水线加班,还是在工地上加班以及,加班能拿多少钱。

但高考对于中国的富裕人家,尤其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社会资源掌控力的家庭而言,其重要性已经大幅降低。

高考可能在过去有很大的概率决定一个人进入社会以后的起点,但是现在的起点已经不是一场高考可以左右的了的了。起点都决定不了,更不用说去决定一个人一生的命运。

看看美国就知道了,人家考SAT,也就类似于我们的高考,也没见家长那么紧张,什么冲刺班、鸡血补品、借考试房,也没有见老美家长去封路,恨不得让整个社会安静下来,不能有一点噪声,深怕影响自家孩子发挥。

为什么?因为人家一场考试没有被赋予这么沉重的意义,也不应该被赋予这么沉重的意义。

我们的高考如此沉重,实在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一个一个异数。我们每个人都必须能够意识到:这种沉重也许是不正常的。

7、一点结语

读书这回事,只能说是今天成功率比较高的一个人生翻盘手段,但绝不是唯一的手段。很多人错就错在,认为只要读书好就能成功。然而现实往往给人以打脸。

把高考看成“改变人生”甚至“一考定终身”,实在是长久不接触新事物的人才会有的偷懒想法。

考上大学,甚至是名牌大学,在今天只是给你增加了并不算太多的人生砝码,如果有,当然好,如果没有,也未必需要捶墙顿足。毕竟,一场考试能测量的东西本来就是有限的。

至于高考本身,我认为高考已经完成了担当“筛选器”的历史使命,将来更多的只会用来反映阶层分化的结果,而不是充当阶层分化的工具。

后台回复以下任意关键词,展开一场自由思想之旅:

许纪霖孙立平余英时张鸣许知远吴思龙应台杨奎松李银河雷颐许章润郭世佑林达高华丁学良任剑涛陈丹青刘仲敬葛兆光许小年萧功秦梁文道邓晓芒秦晖徐友渔袁伟时贾西津贺卫方钱穆胡适蔡元培余世存张千帆

赞赏

长按







































盖百霖在哪些药店出售
复方川芎酊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fz/29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