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编题记
上次分享的解读陈丹青的《母语与母国》的《文化断层下随处可见的丑陋》是今日学堂1.0版老师候小燕的分享,今天分享的2.0版老师杨卓蓝的分享。
文字传景,也传神
今日学堂杨卓蓝
-01-01
什么是文学?文学课到底该讲什么?我一直都在思考着这个问题。
很早以前我认为,文学课就是如同网上曾流传着的一个段子,原文是:窗帘是蓝色的。那么具有文学思维的人便会解读为:蓝颜色的窗帘象征着作者强烈的被压迫和被束缚的忧郁的思想感情。当然这只是一种恶搞,但大致便是在这种对一个字、一个词非常刻意的精雕细琢之下,便能产出高品质、寓意丰富的文学作品。本学期初期我认为,文学课其实就是思维课,与我们以前写文章、分析演讲是相似的,只不过分析得也要比以往更透彻与深入一些,今年学习的教材从山长博文转为了文学小说而已。这是一种非常粗犷、笼统的认知。随着此次课程的深入,我渐渐发现原来文学并不简单,那些搞文学的人,未必都是虚浮的,有不少人也是有思想、有深度的。同时他们也绝不像武夫打架一样将一切都大白话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往往,他们会以一种隐喻的方式在暗中揭示某种真相。不同的用词,确实意义非凡,但也绝不像是“窗帘是蓝色”的解读那么矫揉造作。仔细读文学,它背后有思维,没错,这令人佩服。但越读,便越能发现文字所代表的那种美感与精彩。用英文描写的《西西里人》、《笨蛋没活路》是这样,用中文表述出的作品更是如此,因为对我们来说汉字比英文能够传达出更精妙的情感,能够展现出更逼真的画面感。这次解读陈丹青的演讲《母語與母國》的课,一方面可以说是通过他的故事来解析中国社会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看到我们身上的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说是一堂精彩的文学课,让我们从一位作家、文艺评论家的言辞中看到背后隐藏着的社会真相。以下举4个例子,分别代表着本节课不同的思维角度(其实还有更多,篇幅原因就写这么几个我觉得比较关键的):
“丑陋而疯狂的城市”→理解文学家的用词方式
演讲刚开头,陈丹青就说“我来自一个丑陋的疯狂的城市,就是北京,我又生在曾被过度赞美的,但现在也非常丑陋的城市——上海”。什么是丑陋与疯狂?习惯了学堂的演讲与写作模式,这样的用词往往会被我直接定义为——空洞。因为这站在的是我自己的立场上,基于我以往的经验告诉我这种描述是不准确的,但是每种行业都有自己的风格,甚至于会有它自己不为旁人所知的一套语言。就如同如果去参观佛学院的修行人辩论,那么很可能啥都听不懂,因为他们会用佛家的语言来交流,内部人懂的旁人未必理解。那么什么是丑陋,什么是疯狂?这不仅仅是一个结论,更重要的是,他直接提供了两个很形象的形容词,让观众自己来体会那种生动的场景。这些城市丑陋吗?估计每个来自大城市的人,都有一肚子的苦水可以倾诉出来。就以城市外观来说,这些年随着各大城市的“发展”,纷纷建起了奇形怪状的大楼。当看着一座座“大裤衩”“大秋裤”树立在自己城市当中,并作为标志性建筑物的时候,您作何感想?即便是住在小县城会泽的我们,每次去铜钱广场,看到那个巨大的铜钱中穿过一架高桥,当地人很喜欢从中间穿过去走一走。钻钱眼的精华不言而喻,更令人哭笑不得的是,这也是很早以前带清心1、2期学员参观铜钱广场的时候开的一个玩笑,这座桥还是一个斜的,前面便是政府气派的大楼,后面是会泽县比较高档的别墅区,总感觉这暗含着某种寓意,却也不知道为什么要这么设计。城市的外观如此,人们的外观也渐渐变得“三观不正”了,到了冬天,满大街都是秀大腿的,年轻姑娘这么做还可以理解,但有很多身材确实不怎么样,却非要穿上紧身短裙,上身披着短短的仿貂毛大衣,脸上皱纹特别多也拼命涂上各种化学装饰品的大妈,如果去掉这些她本人看起来虽然不会有着惊艳的美,但至少会流露出一种真实朴素的阳光面貌。而把这些一加上来,就变得非常俗气和恶心。想想这些确实挺丑陋的,也着实很疯狂。这两个词用来描述大城市的面貌,非常贴切,并不为过。陈丹青这次演讲,像这样的用词还有很多,虽然他没有用什么文学家专有词或画家专有词,但从整个画风来看有文学家的“气质”,我还不太习惯也很正常,应该试着去理解。以他这种背景说的话,肯定跟新教育背景下说的话不一样,说不定还会有不少人认为我们这种说话方式很奇怪、不正常。因此要学会舍己从人,不仅要理解别人为什么这么说,同时在以后自己与其他圈子的人交流时,如果能够用对方习惯的方式跟他交流那么效果会好很多。当然,陈丹青当时的观众并不是学堂里这样一批人,他那么讲符合在场那批人的需求,自然没有什么问题。
“不包括新加坡人”→切莫钻进字眼里去
读书的第二大要点便是,需要带入进整个语境当中来体会,才能更真实地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如果钻进字眼里去,一板一眼地研究,很可能会曲解本意。比如这篇演讲是陈丹青14年在新加坡面对那里的华人做的,里面有很多处他都在说“新加坡是个让人紧张的地方,要非常谨慎地注意我自己的说辞;我说的海外华人,可不包括新加坡华人”,大致是这个意思,原话不是。刚开始看到的时候,我确实掉进了文字表象当中,我很努力地在思考,新加坡和其他地方究竟有什么不同呢?是不是新加坡华人对大陆人态度不好,而其他华侨则更友善一些?想到这似乎也不太对,如果真是这样,陈丹青应该也就不会这么随意地说出口,那样似乎只会引来更多的不便。放在那个场景当中,他的口气其实是很轻松的,如果再看看现场的视频应该是可以领悟到,他那只不过是句玩笑,一个调侃。包括陈丹青说“大家知道,大陆是个不能随便说话的地方。在这儿不知道能不能稍微随便一点。如果不能,大家当场告诉,我赶紧打掉几个牙齿,讲完后,再装回去。”哪里是什么正儿八经地说,这里应该很严肃,我要谨慎一些,的意思。只不过是在这种调侃中让听众对他产生更亲切的印象,新加坡人会觉得,大陆不能随便讲话,我们这儿可是言语自由的地方,跟大陆自然不一样,你大可不必紧张。反而让人们对他态度更好。文字读死了的后果便是,连别人开句玩笑都听不出来,这实在是件可悲的事情。
“壮姑娘的自由中国”与“四代人的不同”→还原当时的场景来体会
读文学作品的第三点便是,为了更好的体会作者,可以把他的问题场景化,还原出那种生动的鲜活面貌。比如陈丹青说:可我很快又发现“国语”的错位。有一次在饭店看到一位壮姑娘给我们端菜,随口问:“您从哪儿来呀?”她背过身去,高声回答:“自-由-中-国!”。虽然陈丹青没有给出什么结论,对这位姑娘的做法也没有什么评论,但如果把这个场景还原出来,像看电影一样来揣摩,其实很多东西便会出来。比如陈丹青随口一问,自然是他没怎么多想,只是感觉她应该是个中国人,或许是出于看到母国的同胞比较有亲切感便这么一问。那么这位壮姑娘背过身去,高声回答又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是一个很有礼貌的人是不会转身的,这样的动作代表着不友好。为什么会不友好?因为在那个年代(7、80),这些华侨,特别是台湾人、香港人是很瞧不起大陆人的。不认可他们的党派,心里或多或少都有抵触与排斥。这下子看到一个大陆人问自己从哪里来的,自然要明确表明自己的立场,我是来自自由中国的,我追求的是自由,和你们不一样。背过身去,高声回答,也代表着强烈的自信与自豪感。还有一个例子,同样也是要将自己代入那个场景当中才能体会到陈丹青想描述出的意境。陈丹青的爷爷是国民党军官,他的爸爸虽然他没提,但应该是支持共产党的,因为在他父亲提到旁边的“广州烈士纪念馆”要不要去看看。爷爷大怒:“什么广州起义,那是广州暴动!”。陈丹青的女儿,属于被西化的一员,在美国长大,不会读中文,也不会写。陈丹青呢,那一派都不属于,在他们当中显得就像是一个无家可归,只得自己一人独自在大海上漂泊的流浪人。关于这四代人的介绍,陈丹青并没有放在一起讲,他也没有给出什么明确的结论,但如果把自己当成其中的任何一员都可以感受到虽然和其他三代是同一家人,但又真的属于一家人吗?四种不同文化的断层,导致了和自己最亲的人之间的不断错位,这是他的一种悲哀与无奈。即便他不从整体来概括,而是分别介绍了四代人的生活,但背后传达的内容相信不言而喻,读者自己就能留下一种朦胧的印象,如果再多加以思考便能体会到更多的社会现实。看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虽然由国家这个名号联系在了一起,但并没有一种统一的文化与思想让我们的内部更有凝聚力。因此看书不仅是看文字,更要体悟意境与氛围。
“木心先生的一生”→没有好恶的添加但依旧传神
第四点,其实在上面提到过一点,在此更详细地讲讲。厉害的艺术家有一个特点,便是他不一定要告诉你一个结论,或者把他对某件事情的评价灌输给别人。往往这些人不会过多地加入自己的主观判断,他所做的,更多只是把他看到的世界真实的铺展在我们眼前,剩下的全由观众自己来体悟与领会。比如《笨蛋没活路》这本书,从头到尾马里奥·普佐(或者可以说梅林)都没有告诉读者,怎样的生活是好的,人应该去追求什么,上层社会究竟存在哪些问题……他没有这么说,也没有刻意地美化什么形象,丑化什么职业,他只不过很真实、甚至还有些平淡地描写了各个人物精彩的一生。剩下的便全由读者自己进行思考与升华。艺术家,只不过上了一双独特的眼睛,帮助人们看到他们忽略的世界。有些时候,他们会以一种非常夸张或极端的方式来展现他们眼中的社会,但却不会在旁边批注一行小字“这是该我们全人类唾弃的对象让我们一起来歌颂他吧”。就像陈丹青的作品,在本篇博文开头的链接内,是他的演讲内容。其中穿插着很多他的画作,有一张是12幅毛主席的头像拼在一起的合集。或许跟我们以往看到的不太一样,毛的表情更加独特,传达的寓意也极为丰富,他的努力奋斗、得志失意、焦虑深思,老无所依……让人们除了天安门上的标准版,还能够看到一种更复杂、更全面的版本。而陈丹青并不需要在旁边批注什么小字,他的画已经能够给观众传达很到位的意象。那么他描写他的老师木心先生的一生,也是如此。他并没有说,我的老师是一个伟大的人,他出版了多么了不起的书籍。而只是把一件件事实展现在人们面前,让大家自己体会,从木心先生自己说的“我活在方块字里,死在方块字里,想想能够和屈原、陶渊明、老子共存亡,心也就渐渐平了”中来感受他的心境。感受他对文学,对文化的浓浓敬意与爱意。所以很多时候,文学并不是它给你某种结论让你掌握,以便显得自己很有文化与才华。文学其实是创造一个个新的国度,邀请你加入其中一起来欣赏与体悟。就像是一杯好茶,不去了解或许它看起来就是一种有颜色的水,只有当自己融入其中仔细地品味,才能感受到其中的甘甜、浓厚、醇和、纯正、粗淡、枯涩……
自然,可不能直接端上一碗白开水,看起来是白开水,喝起来也就只是白开水,仔细回味啥也不知道,因为那就是一碗白开水。今天的课时间虽然不长,但就如同一杯好茶,独特得别有一番风味,语言实在太美,文字传景,也传神。
图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一线新教育
传播理念开拓视野活动分享免费资源
理性.自助.分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