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墨中国全国公开发行知网收录
国内统一刊号:CN32-/GO
国际标准刊号:ISSN-
邮发代号:28-71
刊物定价:20元
因为工作关系,我每年都接触大量艺术家。每次接过对方递过来的画集、名片、宣传品,都有长长得奖记录,最初看到这些。我会情不自禁心生敬意,后来目睹其平庸之作品,敬意瞬间消失,对一些滥竽充数的得奖专业户逐渐有些厌恶。
我不知道中国美术界到底有多少奖项?一些专业媒体几乎期期刊登征稿启事。除了国字号文化部、文联、美协之外,其他机构以及地方设立的美术奖项数以百计千计。先前获奖作品不少成为时代经典,大家耳熟能详,成为相关从业人员的学习榜样。不知从何时开始,得奖作品不再受欢迎了。不少得奖作品展览,除了开幕当天,观众很少,其中原因比较复杂,作品艺术质量平庸恐怕是最主要的。艺术圈收藏家、投资人也不再把一些奖项作为衡量取舍的重要标准,许多人开始警惕得奖专业户,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杜鹃山雀》喻继高作
《苗乡春松》徐建明作
《情到深处景自现》任大庆作
一、评委那帮人
观看艺术品,主观意识相差极大。每个人审美标准不大相同,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大概就是这个意思。美术界一些评委,似乎多少年没换过,形成近亲繁殖现象。部分霸道的评委“武大郎开店”把持着门槛,把高个子的武二郎们统统挡在门外。
二、潜规则盛行
和其他行业一样,美术界评奖也存在着潜规则。虽然不公开标价,但圈内心知肚明。一个画家得奖,不仅政府相关部门奖励赞助,对于打开艺术市场也极为有利,因此艺术家看重获奖,特别是重要奖项。为了获奖,必须经常到评委那里走动,应该表示的一样都不能少,不通过潜规则获奖的概率变小了。为了获奖有的画家甚至改换籍贯、单位、职称甚至画种。笔者曾经应邀做过评委,本着艺术良知投票,不顾部分评委反对,将一幅落选作品评为二等奖。得奖艺术家事后找到我,坚持要把他获得的奖金送给我,称这是潜规则,大家都这么做。
三、艺术家屈服
有的艺术家专门有意识地研究评委喜好,一味迎合,甚至不惜牺牲艺术个性。认为评委的审美趣味就是自己追寻目标,就是自己创作方向。笔者曾听过个别评委公开表示,不喜欢某某人风格,下面具体办事的部门立刻遵照执行。从此,他不喜欢的那种风格再也没有入围可能,至于得奖更是异想天开。古人讲:上有好之,下必附之。用在美术评奖上也比较恰当。
四、形成产业链
因为相互利益形成了各式各样产业链,例如:评奖产业链、笔会产业链。北京地区每天发往全国的征稿函难以想象,各种画展、座谈会、研讨会艺术活动数不胜数。有影响的艺术家几乎都接到过类似的骚扰电话,烦不胜烦,甚至发现开头的电话都不敢接了。在艺术评奖过程中,艺术家、主办机构、承办单位、赞助商、策展人、包装推广机构、出版商、拍卖行等形成了产业链,结成了利益共同体。为了各自的利益只能相互迁就寻求平衡,以达到利益共鸣。为什么有些展览招来一片谩骂声,想想就会明白。
五、市场需要
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庞大的艺术市场里,真正懂艺术的人很少,绝大部分人靠耳朵作出判断,喜欢道听途说。艺术家和机构拿出长长的获奖记录,特别是众多国字号,会把许多外行人吓得半死,自然乐意大把大把往外掏钞票。画家陈丹青讲,文凭是无知者的护身符。套用这句话,获奖也是少数南郭先生一类艺术家的护身符,是行骗而采取的皇帝新衣。现在不少奖项在联合国、卢浮宫、人民大会堂颁发,用这些机构的名望来吓唬外行人,行之有效。现今是文凭社会,各种证书发挥着重大作用,尽管真正的藏家对此不屑一顾,但大量的获奖证书对于一些刚入行或入行不久的艺术品投资人行之有效。
(本文为《彩墨中国》专稿,不得转载)
纪太年:
毕业于南京大学中文系,身兼作家、诗人、学者、美术评论家、艺术市场资深研究专家、艺术推广人、画家等数职。著有《多少墨香》《艺术市场30个为什么》《哪些字画最赚钱》《用左眼看艺术家》《画家成名36讲》《画事闲侃》《何家英传》《喻继高传》《多少墨香》等40部,万字,主编《名人笔下的喻继高》《徐培晨美术文集》《贺成作品选》《卢星堂作品选》《当代经典》《南京雅集》等余部。曾为喻继高、吴冠中、陈逸飞等艺术家画集作序。在全国举办艺术品投资讲座余场,担任20余家机构的艺术品投资顾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