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写高仓健:零距离柔软
黄啸
在高仓健离世后铺天盖地的追忆文章中,张艺谋和陈丹青那两篇是不能替代的。他们描摹的是作为朋友,他心里有你那种亲历,不是采访,较少臆测和资料检索,有近在咫尺呼吸般的迫人真实。好比萧红写鲁迅,讨论衣服颜色款式搭配,好烟待客、次烟自己抽的生活细节啦,一下子把鲁迅先生“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匕首投枪的斗士形象给覆盖了,零距离柔软就是有这样的力量。
因为有被高仓健善待、馈赠和的经历,这两篇文字让我们看到“硬汉”“神”“执着”“沉默”等标签人物之外,站着一个谦卑、爱的、给予的、质朴的老人。反差之下,我们知道了为什么他在日本影坛显赫,自己却表示“完全没想过《追捕》(在中国)会带来这样的影响”,因为他彻骨谦卑,一生敬畏三尺神灵。为什么他对中国电影人这么友好,因为他感恩,对别人的善意涌泉相报,没让自己的赫赫声名成为表达善意的屏障。
当然,陈丹青的文笔和文学角度更好。文中高仓健送表和刀的细节,让人潸然。“他做了个难以看清的迅速的动作,从左腕褪下手表,直视我,不说话,如做黑市交易般低低地攥着,几乎触到我的手……待我迟疑接过,他周身一松,如所有日本男人那样猛一低头,算是告辞,上车后迅即摇下车窗,射来忠心耿耿的一瞥。”陈丹青写高仓健专程到北京给张艺谋送刀他刚好在场,“俩老男人怯生生站在那儿,艺谋起身迎过去,同时听得有人轻声说:高仓健”。“他俩停留的半小时内,高仓始终害羞而恭谨地站着,因了语言隔阂,没人与他说话。木盒开启时,众人凑过去看,他移步退后,正站我左侧,我试以英语问候,他即应答,于是交谈片刻。告辞时,大家在走道里拥着他轮流合影,我就走开,不料高仓忙完,越过人群,轻拉我的手腕,过去合影。”
萍水相逢之后,陈丹青的母亲和女儿去日本,高仓健都很尽心照顾,陈丹青认为这是孤独的高仓健对他有老母女儿环绕的羡慕和敬重“我不知道有哪种人像电影明星那样,在真身与角色之间,永难得到平实的解读。倘若高仓老母健在,妻儿环绕,他仍会活在明星的被迫的孤寂中,而况他的晚年,果真孑然一身。”
魏君子采写的张艺谋与高仓健也多次提到他心意饱满的馈赠和表达。他送给张艺谋衣服和手表,都是自己先穿戴在身上,在谈了几个小时要分手的时候,才随意说,这件衣服我穿着不大合适,要不你试一下。张艺谋发现衣服明显是照着自己的身量订的,而手表也是照着张艺谋手腕的长度调好了。高仓健比较高,手也比张艺谋粗一些。几个小时里,他就这样戴着一块很紧的手表,一件不合身的衣服,和张艺谋聊天。
老人这一生得到那么多,敬重、爱和尖叫,都是鹰和海鱼之间的俯视和落差。尽心给予应该是高仓健的快乐和享受之一,是他表达感情最最质朴的方式,精心准备,重金投入,然后轻描淡写地馈赠。他设身处地,怕你难为情,怕你觉得礼太重或者没有带回礼;他绞尽脑汁,什么都为你想到了,他全心全意地给你,还要尽量不让你有什么不舒服。
听过一次陈丹青的讲座,提到年,两岸刚刚解禁,他从美国去台湾看望没见过面的爷爷,这位黄埔老兵并不知道孙子哪天到,那时候也没有手机,就天天去公交车站等他,月余每天。终于相见,几天相处,国内形势,家中几十年震荡,陈丹青个人事业,画画、写作、教书什么的,只字未问,只是说,你怎么没有儿子。陈丹青说会写一写这次见面,写出来必如陈酿。陈丹青善于写这种内敛、不恣意释放、万语千言于中的相处。
再比如他在王朔女儿婚礼上所有的话中,一句“我女儿30岁,也单着呢。”的父爱最感人。
如果说高仓健和张艺谋都是沉默、隐忍、冷峻、热烈的,相对健谈外向的陈丹青的文字也泄露过跟高仓健类似的怯情时分。一次飞机跟范冰冰邻座,美人在侧,心如撞鹿,惊为天人,未置一言。他接受采访说:“他有一点太好看了,有点过分了。我们从小不跟女生讲话,看到漂亮出众的女性,紧张、拘谨,这种心态跟一辈子。平时我胡说八道很放松,人不多的聚会,谁相貌出众,我会暗暗拘谨。现在还这样。我很想画身边这位美人,跟她讲话,但此时此刻我知道什么都不会做。”结果就是范冰冰从头到尾在睡觉,陈丹青帮她接过来水放在自己的桌板上,如果她需要就地给她,她一直在睡。
都是异曲同工的描摹,以浩瀚细腻的方式。陈丹青与高仓健的共同点也在此,百般细腻,千万自处。
都是敏行讷言心有千千结如鲠在喉的老男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