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必要的锋芒生活中的阳谋,学会文明

关爱青少年儿童白癜风 http://news.39.net/bjzkhbzy/170621/5478875.html

《活出必要的锋芒:与其“忍”到内伤,不如“撕”出机会》作者:丁锐(Ting)

解读:小小兜

在前不久奥斯卡颁奖的典礼上,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颁奖嘉宾克里斯·洛克在舞台上开了一个低级玩笑,冒犯了著名影星威尔·史密斯的妻子。

史密斯当场翻白眼,然后直接冲上舞台,狠狠甩了颁奖嘉宾克里斯·洛克一个巴掌。

这个扇耳光事件,迅速引爆全网,有人支持克里斯·洛克,认为不管怎么样,史密斯不该直接打人。也有人支持威尔·史密斯,认为他是在维护自己的家人。

讨论来讨论去,其实就是一个,当我们面对冲突时,应该怎么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我们今天说的这本书,《活出必要的锋芒:与其“忍”到内伤,不如“撕”出机会》说的主要内容。

这本书的作者是丁锐(Ting),他是“醒来死亡体验馆”的创始人,更是通过咨询,帮助了成千上万的人,解决了生活里的冲突。

而这本书,在少量理论的基础上,给出了大量真实案例,我们总能从中借鉴一二,得到一些启发。

生活中的冲突很多,直面冲突是一个人成长的最好方式,学会有技巧地表达自己的攻击性,是我们一生都在学习的课题。

1.追求个性的今天,我们已经不习惯“忍”

以前的电视剧中的主角,大多愚善。无论对方怎么伤害自己,只要对方表示回头的意向,立马原谅。

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圣母白莲花的形象早已消失,我们更加追捧那些,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的角色。

这也侧面反映了我们当代人的内心需求,更加注重自我的需要。

除了以前我们认为忍是解决问题的途径这个误区,还有一个误区是,我们不该和熟人发生冲突。

中国是个关系型社会,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越是熟悉的人,我们越不敢“撕”。

但随着社会发展,亲密关系在发生改变。

比如,以前靠血缘关系,或者大家住在一起左邻右舍,大家才亲近。

而现在,你家族里的小辈出生,不常见面的,你或许连娃的姓名都记不清。更不用说,城市里的邻居,你可能连面都难得碰上一回。

我们更多的是,基于我们的选择和偏好,形成自己的交友圈。

今天的我们倡导追求自由,形成自己的个性。唯一的矛盾点是,我们是在那个“忍”的时代长大的,现在风口变了,我们无需再忍了,我们应该高兴的,但是我们不会“撕”,因为没人告诉我们应该怎么“撕”?

2.随心所欲不逾矩

“随心所欲不逾矩”这句话出自孔子的《论语》,主要是说,人可以随心所欲,但不能越出规矩。

作者丁锐有次遇到了一个咨询网课退费的案主。

案主说他报的网课不想上了,想退费。根据之前签订的协议,客服说要扣除6%的管理费用。

而这个协议,之前案主报课的时候没仔细看,没注意到这个条约。案主想“撕”回去,不想白白送钱。

作者Ting说:“你没有白白送钱,你至少得到了客服的优质服务。我虽然鼓励“撕”,但这次我不站在你这边。你这件事,不在正常撕的范围。”

这也是作者整本书在表达的观点,“身怀利器,杀心顿起”,作者提倡“撕”,但是,前提是为了自保,不是给自己的不讲理提供利器。

当我们有能力去“撕”时,一定要有自己的边界,有自己的规矩。

就像真正的自由,一定是建立在规则之上的自由一样。

3.区分问题和命题,灵活地解决冲突

当我们面对冲突时,我们需要分清它对于我们,是问题还是命题?

有个小学应用题,猫头鹰一个晚上需要抓五只田鼠吃,否则会饿死,问:五个晚上,猫头鹰能抓住多少只田鼠?

正常的,这是一个应用题,考察的是我们的计算能力,5*5等于多少。

但如果这个时候,有个小朋友举手说,老师我能养猫头鹰,它不需要抓田鼠。

这就属于小朋友没有分清状况,我们的命题是做计算,而不是讨论如何解决猫头鹰口粮的问题。

这也是我们冲突中时常会面临的问题。我们最先要解决的,是要解决或回避眼前的麻烦,还是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明白了自己要什么,然后就去“撕”。

我们冲突的层级有五个,分别是身份层、观念层、关系层、情绪层和身体层。

然后使用两个技巧,看看我们“撕”的论点落在哪个层级比较好,也就是“撕点”。

第一个技巧是“开辟新战场”。简单来说,就是对方用什么点来压你,你就去质疑对方压你的点。

比如,“你怎么能这样和老师说话?”

那这个反驳点就可以是,“你是一个合格的老师吗?”

第二个技巧是找到对应关系。

比如,你去国外饭店吃鱼,鱼没熟,你问老板怎么回事?老板说,我烧鱼烧十几年了,就是烧成这样的。

你的反驳点可以是,我吃鱼也吃了几十年了。

简单来说,对方是个专业的烤鱼人士,你也就可以是个专业的吃鱼人士。

好了,《活出必要的锋芒:与其“忍”到内伤,不如“撕”出机会》,这本书里介绍的撕的秘诀还有很多,作者更是把案例做了分类。

整本书的案例分为了五大部分,分别是公众场所里的冲突,职场里的冲突,朋友间的冲突,亲密关系和原生家庭的冲突及自己个人的冲突。

以对话的形式,还原案例本身的真实性,最后,作者还针对每个案例,对案例的要点做了总结。

就像作者说的,他很难给这本书做个准确的定位,可能是本心理学的工具书,或是心理学杂谈,又或是别的什么。

但这一个个活生生的案例,总会有些我们生活的缩影。

在这个倡导“撕”的时代,这本“撕”之秘籍,未尝不是为迷茫的我们,弄来了一剂良药,给我们指引方向和敲响警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fz/1053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