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医药 https://baike.baidu.com/item/%E5%8C%97%E4%BA%AC%E4%B8%AD%E7%A7%91%E7%99%BD%E7%99%9C%E9%A3%8E%E5%8C%BB%E9%99%A2/9728824?fr=aladdin
陈丹青:没看过莫言的书,但我知道他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与作品无关。
陈丹青说话一向很犀利,很多问题到他那里总是能“迎刃而解”,非一番尖锐的批判不能终了。故而他在文艺批评界也成了名副其实的“当代鲁迅”。
年莫言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这让国人的诺奖情结得到抒发,百年来终于轮到我们了,想曾经的鲁迅、老舍、郭沫若、茅盾、沈从文等大师皆与之无缘,现在莫言获奖,整个文坛都跟着“沾光”。莫言本人更是声名显赫,作品一时间洛阳纸贵,不少书店里关于他的作品还出现了抢购一空的罕见现象。媒体网络更是一窝蜂地去蹭“莫言热”,坊间有一股“莫言说”悄然兴起。只要是美文、精致的短语为了出众,无论是不是出自莫言之口,结果都被冠以“莫言说”的名号而博取流量。为此莫言也很苦恼,明明没说过这么“高级”的句子,不知怎地都变成自己的话了。
由此可见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对国人和当代文学的影响有多大。莫言本人有多受欢迎。不过我们为大师庆贺或是自豪也是有感而发恰如其分,尽管如此,面对莫言的诺奖,舆论并非一边倒地接受,相反也存在一些不同的声音。大致归纳起来,这些声音的背后都是出自对莫言获奖的贬斥,甚至是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莫言获奖或可能是西方的政治游戏。
因现实作品擅长“指点江山”及其他一些“指桑骂槐”的隐性力量存在,故而常常被人束之高阁讳莫如深,不常提及。一旦提及总引来激烈的讨论。
刘震云评价莫言获奖有文人相轻、也有读者偏执的理解。作为大作家刘震云面对莫言获奖的心态本来是很严肃的问题,但刘震云的回答却叫人啼笑皆非。
记者多次追问刘震云对莫言获奖的感受,刘震云不胜烦恼,最后说。这就好比是我哥结婚了,洞房花烛夜,你问我是什么感受。记者掩笑而去。
刘震云说:莫言获奖之后,城门失火殃及池鱼,好多人问我的感受。这就像我哥娶了嫂子,洞房花烛夜,别人问我感觉怎么样。
刘震云是文艺圈里出了名的高情商编剧作家,他的话总能兼顾全面,而且不失乐趣。但作为文艺名人的陈丹青可就不顾那么多了,他痛快直言,毫不顾忌。在莫言备受瞩目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时,他说出了这般让人探讨不休的看法。
陈丹青说;我没读过莫言的东西,莫言获奖与作品无关。原话是:
我没读过莫言的东西,对他不感兴趣,对他的祝贺是礼貌性的。莫言得奖和他的作品关系不大,是诺贝尔委员会识时务了。
陈丹青“语出惊人”此话一出,大家都很愕然。陈丹青的这番评论包含两个意思。首先他没有实质性研读莫言,就觉得莫言的作品与诺贝尔文学奖不是一个档次,或者可以解读为莫言的水平够不上诺奖。其次陈丹青认为莫言获奖并非因为文学作品,也可能是诺奖的政.治化手段而颁给他一个奖而已。
网友面对陈丹青这样的评价既认同又持怀疑态度。陈丹青说对一半说错一半,甚至全错。也有陈丹青的粉丝认为,陈丹青说得都对。
爱屋及乌,喜爱犀利批评家陈丹青的人面对陈丹青的言论不设任何“防备”,一股脑接受。因为他们认为陈丹青“语录”可以代表一个时代,一个善于揭露和批判,富有责任心的“意见领袖”或者“当代鲁迅”。就像“莫言热”和“莫言说”一样被大量的读者称道和迷恋。
陈丹青几乎和莫言是同一个时代的人,只是经历不甚相同。莫言从小吃苦见惯了灾害和贫穷,写作对他来说是必经之路,也是少时的梦想,从而专注为之,精心积累多年。因《透明的红萝卜》、《红高粱》等小说成名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崛起于新千年,年获取诺贝尔文学奖,成为我国当代文学史不可多得的文学巨匠。
陈丹青的专业是油画,八十年代初期因为《西藏组画》闻名遐迩,不仅是那时中国油画圈子里的佼佼者,其色彩价值还一度力压欧洲西画,能与法国乡村油画比肩。成为我国走向世界少有的油画大师之一。成绩斐然。
不过,自《西藏组画》之后,陈丹青再没有突破曾经的佳绩,就像余华再也写不出《活着》这样的作品一样。被认为是创造力最好的年华却实力下滑。后来的陈丹青也涉足文坛,就一些现象点评一二,成为文艺界有名的“嘴炮”。名字都是大众赋予的,虽然不甚优雅,但也算是批判领域里的“贴身打造”。
陈丹青一直以有责任心被人称道,属于高级知识分子,对时代、现实肩负着不可推卸以及不由自主形成的责任。但同时也因批判力度过大,揭露太深被人诟病,因领域不同,时不时的“语出惊人”常被人“以牙还牙”,甚至因为批判精准度失颇而陷入“互怼”风暴。
这次对莫言的评价,更是引起很多人的质疑。莫言的书既然没读过,那怎么知道莫言获奖与作品无关呢?显然有点前言不搭后语。
文学的力量也因为这些,很多人认为陈丹青“欠”作家莫言一个道歉,毕竟诺贝尔文学奖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多数时候,他需要自身就拥有一定的天赋,通过兼容并读世界文学名著、历经孤独守候、潜心积累、靠大量长篇巨制“垒砌”而成的文学帝国,里面富含人生五味杂陈,世间百态,历史与现实的思考,时代故事浓缩、大大小小、点点滴滴、以及人性剖析、灵魂共鸣、使人不倔成长与高尚认知的百科全书。
作家的文字都是内心真实的表白,大师们匠心独运,不仅勇于直抒胸臆,更善于使用艺术手法将表面的、隐藏的用一种力透纸背的劲儿铺展在世人面前。诺贝尔文学奖委员会给予莫言的颁奖词上这样写道:“莫言是一个诗人,他扯下程式化的宣传画,将自己从云云大众中突出出来。”
作为海外影响力巨大的当代作家余华看来,莫言的最差的小说都比百分之九十的茅盾文学奖作品好,要说获得茅盾文学奖,莫言起码可以获上十次啦。
搞文学批判的人都比较较劲,同时搞文学创作的人内心都比较强大,而且不会轻易服人。文坛老将王蒙亦不服老,多年前看了莫言一篇中篇后说过:
莫言的长篇小说,我大部分都没看过,但我清楚记得,年莫言在《人民文学》杂志发表了一篇中篇小说叫《爆炸》,我看完后非常激动,我到处跟人说,我那时候刚过50岁,我从来没有觉得自己老过,但看完莫言这篇小说后,我得承认我老了。
结语,大家对于陈丹青的看法有何感想,觉得莫言获奖是实至名归还是真如陈丹青所言,莫言获奖不是因为他的文学价值。你有什么独到的看法,请在下方评论区留下您的真知灼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