酷论陈丹青没照片我们还会画画吗

君来访书画苑huhuayuan

只要有艺术,我们的灵魂就永远不会寂寞!每一天,“君来访书画苑”为你开启全新的艺术、生活!鉴赏、收藏、品味\巨匠、名家、大师\世界、百态、生活\轻松、愉悦、爆笑……让你轻松一键览天下!

导读:前两天我们刚刚做过一个“原来大师也画照片”的选题,梵高、高更、塞尚……等大师也都画过照片,可是不少艺术家在提到“画照片”的时候都有些顾左右而言他,那“画照片”到底是不是一个好事呢?正巧,陈丹青曾对画照片颇有微词,让我们来看看陈丹青是怎么说的。

“绘画单一思维”

陈丹青说,20多年来中国具象作品,几乎都用照片。没有照片,我们无法画画。用照片意味着什么?我们是在“利用照片”还是“画照片”?

历史地看,中国油画的百年历程,可以概括为架上绘画的“单一思维”——我们的“留欧派”、“留苏派”直到本土几代油画家,不论美学主张如何差异,都是架上绘画的信仰者。即便像刘海粟、吴大羽等与西方早期现代主义几乎同步,但是他们关心的问题不出架上绘画范围,完全不曾触及西方同期以杜尚、达达为代表的另一路现代主义命题。

年以来,中国文艺断层开始了大规模弥合的过程,其参照系全部来自西方。在此文艺与国家改革开放的同步过程中,惟油画家群处于相对的守势,并持续强化单一绘画思维。远因,可能是中国自古即绘画大国,“绘画思维”一以贯穿,“绘画观”源远流长;近因,则中国油画自建国以来长期处于优越地位。中国油画大展,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以画种定义展览主题的“展览文化”。“油画学会”的成立,在空前确立并凸显油画地位的同时,也空前凸显了画种工具意识。

画家只看“印刷品”

陈丹青说,这种孤立的后果,说来十分矛盾而讽刺:中国油画反而日益偏离“纯绘画”,普遍成为手工制作的“图像”。

原因非常简单,也非常严重,严重得好像没有问题一样:五十多年来,全国所有美术馆没有起码的西方油画收藏,连中国本土油画史的残缺文本,也在国家美术馆刚刚设立长期陈列。除了留欧留苏两代前辈,许多油画家对国外或本土“油画”的视觉经验与感性认知,几乎全是油画的“代用品”,即“机器复制图像”(画册图片)。

面目全非的复制图像,长期塑造了中国油画家在欣赏方面的“集体伪经验”。近二十年大量涌入的西方现代艺术也无非是“机器复制图像”,基于此一“伪经验”,创作中普遍的“图式化”、“广告化”、“卡通化”、“装饰性”、“工艺性”等等“伪现代”效果,乃为逻辑的结果。

有人说,二十年间的不少外来展览已经改变这种状况,但事实是,这些外来展览极其有限,混杂无序,恐怕进一步造成认识的误区,而数量可观、脉络清晰的经典展览,至今不曾来过。

也有人说:二十年来,大批油画家游历欧美,遍看原作,难道还不知道油画是什么?

能混到出国的职业画家绝大多数已在30至50岁之间,视觉“软件结构”早已成型,补看真迹不过“还愿”而已。直到今天,许多高中大学的绘画学子在发蒙阶段看的是什么?老是讲“素描基础”,可是谁在乎“视觉基础”?

画册和照相机成主宰

陈丹青认为,今日中国油画家人手一架照相机,加上一大堆画册与杂志。

照相机加画册,是我们视觉经验的全部来源。换句话说,机器复制图像事实上支配着中国的架上油画,而油画家仍以可疑的方式思考“绘画”,还不知道这一思考的支撑点,其实并不是绘画。

(来源:《艺术当代》杂志)

内容转载自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君来访书画苑”公众平台欢迎广大艺术爱好者、创作者、鉴赏者、收藏家……积极投稿,将更好的作品、更新的观点、更全的视角分享展示给更多的读者!“君来访书画苑”——一个展现艺术自我的最好平台!

亲,继续看——

我的公众:junlaifangshuhuayuan(“君来访书画苑”拼音) 

我的(“君来访”拼音)

我的留言:“君来访书画苑”常年收购王晋元、袁晓岑、姚钟华、郎森、孙建东、廖新学、刘自鸣、周霖等名家书画作品!仿品勿扰!

我的;

我的;

我的网址:







































白癜风精细诊疗优惠
复方木尼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wh/300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