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世界绘画历史,风景画一直是做为仅次于肖像画的主流绘画题材存在。各国风景绘画的诞生时间各不相同,不同于中国与西欧,俄罗斯对于风景画的涉及相对较晚,如果不将装饰以及场景或人物画的风景背景计算在内,俄罗斯的纯粹意义的描绘自然的风景画则开始于沙俄画家希尔韦斯特.谢德林(-)。与已在欧洲兴盛多年的学院派风景的闭门造车不同,谢德林在最初便力求摆脱学院绘画方式对于艺术表现的束缚,在自然光的环境下进行写生,试图更加准确的捕捉与描绘大自然最真实的色彩。与同样追求外光写生表现真是色彩的法国巴比松画派不同,谢德林的探索之路与亚历山大.伊万诺夫颇为相似,即试图在学院派古典技法的基础上去表现真实的光影与色彩。虽然从今日的视角来看,其二者的探索并不能说是成功,但却为后继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谢德林之后的俄罗斯画家已鲜有使用其技法进行作画的画家,只有以海景画闻名于世的伊万.艾瓦佐夫斯基还或多或少有些其技法的痕迹。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初是俄罗斯绘画的大变革时期,之前一直存在于学院派古典画法(三阶段画法)之中的直接画法渐渐脱离古典画法体系,开始作为主导,而第一个真正做到在画面之上表现真实的自然色调的俄国画家便是阿列克谢.萨夫拉索夫。得益于直接画法的优势,大自然中细微的色彩变化被画家敏锐的目光所捕捉,并被描绘于画布之上,需知在苏联之前的俄罗斯画家并不会使用特别纯粹的直接画法,萨夫拉索夫、列维坦、以及希施金等等均是如此。萨夫拉索夫的技法深深的影响了其学生列维坦以及后辈,并最终促成了俄罗斯风景绘画的巅峰。
同样是对于自然的真实描摹,俄罗斯特有的光线、色调以及俄罗斯民族独特的民族性决定了俄国画家在色彩上并不会如印象派画家那般热情如火,在他们的画面上更多的是对大自然宁静与诗意的赞美。与西欧相比俄罗斯自古以来就不是温暖宜居的富饶之乡,恶劣的自然环境磨练出了俄罗斯人民的坚韧与乐观,这也使得俄国的风景画家们从苦难与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发现自然之美的愿望愈发强烈,因此在俄国画家的风景作品之中看到的只有夏日的安逸,秋日的热情,暴风骤雨将至仍巍然不动的沉着以及纵是白雪皑皑数九寒天仍不觉寒意将至的温暖。
俄罗斯风景画按其技法、风格以及绘画题材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类是起到节点作用的画家:谢德林、萨夫拉索夫与列维坦;第二类是以特殊题材与风格见长的画家:海景画家艾瓦佐夫斯基、喜爱描绘森林的希施金以及善描奇绝之景的库茵芝。本系列将分三部分对上述画家绘画技法进行介绍,上篇介绍谢德林、萨夫拉索夫,中篇介绍希施金、艾瓦佐夫斯基与库茵芝,下篇介绍列维坦。
希尔韦斯特.费奥多西耶维奇.谢德林
Сильвестр.Феодосиевич.Щедрин
~
于年生于俄罗斯帝国首都圣彼得堡的一个艺术世家,其父费奥多西.费多洛维奇.谢德林是当时的著名雕塑家及俄罗斯皇家美院院长。在十岁那年,谢德林便已称为皇家美院学生,并跟随其伯父谢苗.费多洛维奇.谢德林学习学院派风景绘画,从技法的体系和源流上说,谢德林的技法仍然是古典的三阶段画法,虽有革新,但并未从本质上突破,这也是十九世纪上半夜大多数俄国画家创作的共同特点。
谢苗.费多洛维奇.谢德林作品:
希尔韦斯特.费奥多西耶维奇.谢德林作品:
绘画基底
在绘画基底的选择上,谢德林所有作品几乎均采用中粗直纹纺织画布,细纹画布仅见于~年的作品之上。除了画布之外,谢德林仅有少数绘画小稿使用经过处理的纸张和纸板绘制。
底子
谢德林是第一课放弃使用薄涂有色底子的俄罗斯画家(当时候的学院派古典画法常使用薄涂诸如土红、土黄等色调的有色底子),转而使用白色底子,并借助白色底子的亮度为透明色风景色彩赋予亮冷色调。根据当时的惯例,其使用的底子应属于油性底子,但是由于其使用过于浓稠的底料,而使得底子缺乏弹性。是其作品开裂严重的重要因素之一。
调和剂
并没有留下相关文献明确表示谢德林所使用的调和剂,但是以当时的传统来看,其主要的调和剂应是亚麻油与核桃油,其中核桃油为当时意大利画家所常用,谢德林曾长期生活在意大利,因此不排除其使用核桃油进行作画的可能。根据谢德林留下的书信中记载,其作品曾出现颜色变黄的问题,并建议在日光下暴晒以漂白,由此可推断其作品使用至少在这一阶段使用过亚麻油(有可能是经过熬煮的熟油)。结合谢德林作品的色层效果及画面开裂可以推断其在调和剂中加入树脂成分以增加色彩的透明度与流动性,这也是那个时代画家的惯例,但是结合其缺乏弹性的底子与布面软质基底,使得其作品比其他同时期画家的作品更易开裂。
技法特点
谢德林所使用的绘画技法本质上仍处在古典画法体系之中,即底层单色素描-中间覆盖色塑造-表层透明色罩染与薄涂。在古典画法体系之中,最具艺术表现力的便是中间覆盖色塑造层,谢德林在中间层使用薄而半透且具有流动性的亮灰色调(可以根据需要调和成暖灰或是冷灰)薄涂于直接绘制在白色底子上的棕色单色素描之上,笔触轻快而富有节奏的涂布,清晰可见,少有揉擦之法,故而画中对象多轮廓明晰锐利。白色底子偶尔会借助罩染色层显现出来,并加强远景的通透感与前景暖色调的亮度。塑造层之上谢德林使用透明与半透明相结合的罩染法赋予画面色彩。
谢德林画中覆盖色塑造阶段对于前景和远景的刻画:
与传统的古典画法的透明色罩染不同,谢德林的透明色处理方式更像是一种使用透明与半透明色进行表现的直接画法,直接在半覆盖塑造层上操作,这是处于对所描绘对象明度以及真实光影表现的需要。如画面中各种树叶的处理,笔触随形涂布,半透明的色彩因底色而显得明亮,而水中夕照之下的橙色波光亦直接使用略有透明度的笔触点出。云彩多使用半透明的白色(根据画面需要会有色偏)以擦揉的方式涂于已经上色的天空之上,阴影同样使用透明色在云彩之上表现,压出其体积感。
谢德林画中透明色薄涂罩染阶段对于树叶的刻画:
对于云彩和水面高光的刻画,可以看出有些地方是直接调色画在色层之上的,而非提白塑造再行罩染:
显然谢德林在实践之中已经意识到古典画法对于风景写生真实色彩表现的局限性,并尝试进行改变,只是由于英年早逝或是时代局限性,使其最终并没有进行更为深入的改革。俄国艺术界对于谢德林的艺术成就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但是亦对其没有大量描绘自己祖国的秀丽景象表示遗憾(谢德林一生的大多数时间都是生活在意大利)。
最后是关于其画面的保护层
根据其自己的书信中的记载,其使用一盎司阿拉伯树胶与一盎司白糖加入两盎司开水,而后去蒜瓣一个压碎并倒入热水,之后将蒜水过滤入上述溶液中,混合均匀。涂布之时取洋葱一个切开,擦涂整个画面,亦或是使用加水稀释的醋溶液擦涂画面,待画面干燥后,将上述保护剂涂于画面即可。
阿列克谢.孔德拉季耶维奇.萨夫拉索夫
Алексей.Кондратьевич.Саврасов
~
于年出生于一个商人家庭之中,年14岁的萨夫拉索夫考入莫斯科绘画雕塑学院(即今日莫斯科国立苏里科夫美术学院前身,原址位于莫斯科市中心,现在俄罗斯格拉祖诺夫美术学院)学习风景绘画。在古典学院派风景大行其道的当时,萨夫拉索夫在学生时代即被称为“不寻常学生”。年绘制的《克里米亚大道远望阴雨中的克里姆林》让其为世人所知。年萨夫拉索夫获得艺术研究院院士头衔,并于年任教与莫斯科绘画雕塑学院,其学生中最为知名的便是日后的风景大师伊萨克.列维坦。萨夫拉索夫是俄国艺术史上第一个使用半直接画法对自然光影进行真实刻画的画家,如果说克拉姆斯科依是俄国肖像画近现代化的先驱,那么萨夫拉索夫便是将俄国风景绘画由古典引入现代的领袖人物,对此其学生列维坦曾评价道:“自萨夫拉索夫始,画家在满怀对故乡无限爱恋的同时将感情作用于风景绘画之中,是的,沉稳的萨夫拉索夫创造了俄罗斯风景,这是其不容置疑的功勋,无论何时都不应被俄国的画家们忘记”。其曾游历英国,康斯泰伯尔的作品曾对其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代表作品为《白嘴鸦归来》。晚年萨夫拉索夫在经历女儿去世和饱受艺术界争议批评的双重打击下导致意志消沉并严重醺酒,生活贫困潦倒,于年逝世于莫斯科。
绘画基底
萨夫拉索夫在其创作的鼎盛时期主要使用斜纹织的亚麻画布作为绘画基底。早期使用的底子较为厚实,之后则较薄,另外还会使用一种在胶底子之上涂上一层非常薄的白色油画颜料的混合底子。其刻画精细的小稿主要使用画纸或是木板绘制。
调和剂
萨夫拉索夫在创作之时与大多数使用直接画法作画的画家一样,是用亚麻油作为调和剂,偶尔会根据需要加入适量的树脂光油。
技法特点
在这一时期,直接画法逐渐取代古典画法成为主导,同时古典的画法中的一些表现手法仍然会被使用,比如在塑造出的肌理之上使用透明与半透明的稀薄之色进行薄涂、覆盖与罩染。而此时俄国画家的技法表现仍与苏联时期有很大的区别,即注重不同色层的厚薄,古典画法的三阶段并没有被完全放弃,只不过将中间阶段的灰白色阶塑造改为了不同的经过调和的色彩,而古典画法已有使用的颇具表现性和立体感的塑造笔触也被画家所继承,用于画面前景的刻画。萨夫拉索夫在美院学习阶段的作品尚且保留有一定的套路化处理方式,但是在色彩和构图的处理上已有很大的突破,之后的艺术生涯中萨夫拉索夫的技法逐渐灵活,其代表作《白嘴鸦归来》包含了其在创作高峰期的所有技法特点。
这幅画描绘的是一幅冬日里的风景,作为画面前景的是作为主体描绘对象的桦树,树上有老鸦窝,有几只白嘴鸦正欲降落,画面中景是一座白色教堂,远景是与天相接的辽阔原野。从画面中可以看出,底层的单色素描是以透明的棕色进行绘制,在其上以更深色调沿着既有之轮廓进行填涂,作为画面暗色。
远景的天空总体上以平坦的笔触涂布,云彩或以刮刀抹平或以立体的笔触在局部强调出云彩的轮廓。
树干的亮面以白色调纵向笔触细细的“拍打”,以表现树干表面并不平坦的肌理。而桦树纤细的树枝则使用灰色与棕色色调在已经画成的天空之上轻轻描绘,个别地方则会让其轮廓稍稍模糊,看起来不那么清晰,以防止枝条“过硬”,且增加轻盈通透质感。以同样方法处理的还有画中远景的森林,画家使用不同的灰色、淡紫色、棕色色调对其进行不那么清晰地描绘。
画面中景的钟楼画家先用奶白色调和珠灰色调(珍珠表面呈现出的略微泛灰的色调)填涂,而后使用湿而透明的棕色、黑色、红褐色较为“随意地”罩涂其上以表现出阴影。
画家在画面上薄薄的描绘远处的雪,色彩会覆盖或局部显露底色的痕迹,而近处则使用更为覆盖的色层为之。画面中景较为平坦明亮的部分被画家以刮刀抹平;前景之松软而不平坦,并有脚印残留的积雪则以浓稠立体的笔触塑造出来。这幅画中画家对事物的色彩表现已经些许脱离了固有色范畴,比如雪的色调有冷有暖,其阴影或深或呈冷暖灰调,最后还用棕色透明笔触表现雪地上的脏污之迹。
总体上说萨夫拉索夫的绘画技法可以归结为一下几点:底层素描使用透明的棕色调勾勒描绘,而后在其上以半透或覆盖之深色调薄涂与暗部,以浓稠立体的笔触涂于高光与亮部;远景通常使用较稀较薄的颜料的平坦的涂布,但并非毫无笔触,云彩使用画笔平涂、刮刀找平、立体笔触强调的方式刻画;中景的色层相对较远景要厚,笔触整体较为平坦,但局部会使用立体笔触强调出需要刻画的对象;最后就是近景,笔触通常较为立体突出,且显而易见,笔触大小配合,以表现出对象的肌理。透明色罩染主要运用在前景的暗部刻画,远景的色块衔接以及底层素描之上。最后还应指出,处于绘画技法新旧变革期的画家通常都不对某一种技法报之以永恒之热情,其往往是在自己擅长的技法中灵活选择,或新或旧,或新旧融合,而一种新技法往往也就是在这新旧融合或交替使用之中逐渐成熟。
从希尔韦斯特.谢德林到阿列克谢萨夫拉索夫,俄罗斯风景绘画完成了由古典到现代的过渡,为日后的俄罗斯-苏联风景绘画大放异彩奠定了实践与技法基础,正如巴比松画派之于印象派,从绘画艺术发展的角度而言二者本无优劣之分,前者勇于创新,后者继承发扬,其在各自所处的时期均是无可争议的佼佼者,在对艺术发展史及技法演变的研究上,对二者均需投之以必要的北京医院专业白癜风治疗白癜风诚信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