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之前的阅读轨迹,像如今这般有意识地四下搜罗一个人的作品,集中阅读,最早可追溯至三年前的夏天。当时因为一本《香水》,让我将视线伸至《低音提琴》、《鸽子》、《夏先生的故事》,沉浸在德国后现代主义怪才帕特里克·聚斯金德(PatrickSüskind)构建的世界里。说来也巧,上个月结束了法学专题的阅读后去图书馆闲逛,偶遇梁文道的《关键词》,于是便一发不可收拾,寻来近十本作品一一翻看。这便是此篇书单的由来了。
如何看待梁文道呢?问及周遭,反响平平,甚至第一次听闻其名者亦有之。这个现象很是值得玩味。单拿我个人的体认来说,对梁文道的最初印象也不过是一档电视读书节目的主持人。可前几年因求学到佛山之后,偶然获悉梁文道的户籍竟是顺德本地,于是在好奇心的驱使下,逐渐看到了梁文道活跃在三地两岸知识界的另一面。除了做电视节目,他还热衷阅读,陆续出了几本书,这么说应该是个文人了。然而不止这些,梁文道还关心时事,对社会有些看法,照此他也算是公知。若不去阅读相关作品,我是想象不到斯文如此的他居然也曾对爵士摇滚小有研究,谈及饮食还颇有见地。此外,梁文道近些年在优酷土豆[看理想]自频道担任总策划,又创办了《一千零一夜》、《局部》、《听说》、《呼吸》等一系列质量上乘的综艺……回过头来说,对于梁文道,我们能否用一个标签来加以概括?
或许是不能的了。这就是我想在此稍加言说的问题:我们认识一个对象,在于如何选取观察的角度,而角度不同,自然存在各种标签,那么我们试图用一个切面去完整描述对方,就未免有失偏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很多情况下都是这么做的。比如,对于抗日战争中那些投敌的中国人,公众一言蔽之以“汉奸”。且不论在战争年代这样的称谓是否全面,单把视线拉长,这种认知模式似乎依旧理所当然地被如今国人所接受。“购岛事件”爆发后,日系车主、购买日产货物的顾客,仍被称为“汉奸”、“卖国贼”,转念想想那场运动的波及面之广,就不得不令我们审视这套认知逻辑的合理性。
这并不是在打“同情牌”,也无意为日本侵略行径开脱。我只是想重申一个常识,人的身份是多样的:他既可以是丈夫,还能是儿子;既是一位画家,又担任政府议员;既属于日本货的拥趸,然而也可能站在要求日本政府对中国“慰安妇”问题道歉的队伍前列……这不是人格分裂,恰恰相反,这才称得上一个完整的社会人。我们有着不同的出身,讲着不同的语言,吃着不同的口味,追着不同的诉求。所以,在观点抵牾的时候,没有必要用“愤青”、“右派”的标签指责对方;面对政见不和的情况,无需强行与“爱国”、“卖国”扯上关系。
绕了那么大一个圈子,这与标题有什么关联吗?有的。用“知识分子”形容梁文道,只是“我”解读的“一个”切面,这种理解或许并不精准,因此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理解与观察。其二,上述常识的普及也是梁文道一直在做的事情,如此复述应该不算离题。第三,关于阅读,我一直对负面评价慎之又慎。并不是说对于不合口味的书就不能指摘一二,我想表达的是,在自我见识尚浅、阅历不多的情况下,于负面用力过度,会折损对于未知领域的探索与好奇。如果只看理解起来毫不费劲的作品,很可能会画地为牢、坐井观天。故而,寻找亮点会相对有建设性。更重要的是,这能培养自己对于世界的宽容心。当我们褪掉忠奸二分、黑白两立的偏见,不会因为政治信仰不同而影响到日常生活,社会也将变得更有希望。以此言之,作为知识分子的梁文道,无疑是个标杆。
近一个月的时间,接连看了九本梁文道的作品。跟王小波专题的阅读不同,这次并没有对每部作品进行单列推介,总结的方式回到了当初在做“一个月速读”的习惯,完成一本便针对其中一两个小点略作引申。如果能激起读者的兴趣,从而令其拿起原著翻阅,这将是此篇书单的最大价值。
01《关键词》
作者:梁文道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出版年月:-6页数:
很久没有接触这类作品了:简洁明了地描述社会环境的状态,然后笔尖一转——仿佛可以透过文字看见作者写作时的姿态——将抽象与概念一点点地敲开,一点点地回应。于是,就有了这本《关键词》。早前听说梁文道,是通过《开卷八分钟》这档读书节目。看着他几乎是每天用不到十分钟的时长,将一部部作品掰开重述,再呈现在观众面前——很典型的文人形象。但是,梁文道不只是一个文人,他不满足于只用美学的视角看待世界,不局限在文字构造的疆域里,终于,他走到了知识分子的地步。这就意味着,他成为了一个为公众发声的公知——虽然由于不断发出恶声而使得“公知”这个词在今天被日渐污名化,但梁文道终究还是这么做了。
梁文道没有成为国师:在政府的智囊团里,看不见他的身影,也听不到他的豪言。似乎,梁文道给人的第一印象,就不是与那些“宏大词汇”联系在一起的。虽然他曾主修哲学,但从其言行举止中,看不出“形而上”的隔离与疏远。这不是说他白殿疯病哪家医院好北京专治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