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熊是一个温柔的存在

上周我桌上放了一堆论文,这时教务科打电话希望我能抽时间去参加一个讲座。我想在哪看论文不是看,听讲座还配合了学校的工作就去了。出乎意料的是闫老师的心理学讲座非常棒,让我根本无法安心看论文。哈哈,因此我至今觉得学生不听老师的课,只能怪老师讲得无趣。

闫老师主要讲了人的幸福感取决于人际沟通,又以人际沟通的各种情况为例分析了需要注意什么。我感触最深的是闫老师讲的亲子沟通——成为安全的父母。那么怎么成为安全父母呢,不说羞辱孩子的话,不说伤孩子自尊的话,不增加孩子焦虑。这些字面意思都很好懂,但是如何做到,尤其是最后一点,真的很难。可正如闫老师所说,孩子没办法抵挡父母的焦虑,特别是妈妈的焦虑,妈妈的焦虑孩子会全部吸收。

这让我想起很多事情。

儿子猪宝二岁时,很长时间都把“姥姥”叫“袄袄”,“巧克力”说成“巧克毅”,“奥利奥”说成“奥一奥”。我总结了一下就是发不好L的音。每次出去和别人闲聊的时候就会说到这个,猪宝和小朋友在一旁玩耍,我根本就不会想到他会听大人说话。有一天,小家伙特别惆怅地问我:妈妈,你为什么总是说我发不好“L”的音啊?我先是没反应过来,然后低下头看着他,然后蹲下来,抱住他兴奋地说:你现在不是发出来了吗!但我完全不知道这句话在他二岁的小小心灵里究竟经历了什么。

再联系到闫老师的话,我思考了很多,这也是我在“语言艺术”课上想过的。真实的范围和场合,是事实真实还是情感真实更重要。因为往往真实情感的流露反而无法沟通,因此为了更好的沟通必须把真实艺术地表达,这不是虚伪。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沟通,沟通不是发泄情绪,而大部分时候人们只是在发泄情绪而已。

我和猪宝在美国一年半,母亲来看我们,当时她随意翻了一下猪宝的国内作业,发现全是错别字和错题,大发雷霆觉得我不管孩子。那一年多,生活有多艰辛,有多惶恐不安、孤独无助,但我一滴眼泪都没掉过,路是自己选的。但是本来亲人相聚的好日子,被她这么一吵一闹,我晚上一个人哭了好久。我在心里对她说:妈,你有没有问我过得好不好?

刘震云说,家长对孩子最好的干预就是不干预。

我想起有一次我陪朋友的孩子天天玩,天天说想玩乐高,我就陪她玩乐高。她想画画,我就陪她画画。我先在白板上画了几朵花,然后慢慢地我仿佛拾起了自己的童年,放开画起来。这时,天天走过来,拿起板擦像老师一样批评我画的画都不好看擦掉了。我看见了眼神里的嫉妒,不过我也没生气,甚至觉得很好玩。她开始画,她画了很久,画了一只猫头鹰。后来她妈妈回来了,我们寒暄了一会儿我就走了。晚上她妈妈打电话问猫头鹰是谁画的,我说天天画的呀!她又追问,你一点儿忙都没帮;是啊,我可画不出那么有想象力的猫头鹰。放下电话,她又发短信给我:谢谢你,天天从来不会在我面前画出那么好看的画。我半开玩笑地对她说,因为你老吼她呀,况且你“看”孩子的时候都是坐在那办公,时不时问一句别干什么,吃不吃喝不喝,那不是真正的陪伴。

下课后,我和闫老师聊了一路,我谈到曾经看到龙应台书里写到儿子安德烈评价十几岁的香港孩子在玩小玩偶,而德国孩子谈的都是国际形势,我也一度认为这是两个国家教育的差距。直到看到十四岁的儿子虽然每天都看新闻,尤其是海峡两岸,可手里还拿着他心爱的小熊,并且去哪都带着。闫老师说没关系,小熊只是一个温柔的存在,弥补了妈妈没有的一些特质……我说,现在女人无所不能,怎么温柔啊!

话音未落,她扶了扶眼镜,停下脚步,站在夕阳里,眼神柔和地凝视着我轻声说:也许,你的童年也没有被温柔地对待过……我一下怔住了,素未相识的她,目光仿佛一道光照进了我遥远又孤独的童年……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jt/76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