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想抵抗世界》拍摄于年,木心去世的一年前的乌镇。导演是三次奥斯卡纪录片提名候选人TimSternberg和FranciscoBello。对木心的作品和他本人深感兴趣的两位导演从纽约来到乌镇,经过多番周折取得木心的同意后,进行了10天左右的拍摄。纪录片在经过长达四年的后期加工与剪辑后,于年初发布了首部预告片并于同年4月在纽约首映,反响强烈,加映的两场也都爆满。年1月18日,香港亚洲协会将举行第四场展映。与此同时,英国视频网站Filmdoo也将在线上进行影片公映
两位导演FranciscoBello,TimothySternberg,陈丹青和亚洲协会博物馆现当代艺术高级策展人MichelleYun共同聚首此片的首映,他们以此纪录片为线索,回忆了这位著名艺术家的人生经历,并谈了他们对电影、木心的看法和理解。
▲纪录片《梦想抵抗现实》预告片,视频来源:纽约亚洲协会
香港亚洲协会《梦想抵抗世界》展映活动
孙璞(.02.14~.12.21),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年生于乌镇东栅。年代毕业于刘海粟创办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因参加学生运动遭国民党通缉,一度走避台湾。年之后回到上海,文革期间又因言获罪,在狱中写下65万字的《狱中笔记》。出狱后一度负责修缮北京人民大会堂。年来纽约游学定居,直至年回故乡乌镇。
这位与时代频繁“错位”,一生饱尝牢狱之灾与流离之苦,直到耄耋之年才重回国人视野的艺术家,究竟经历了什么?又或者木心确不希望读者纠结于他的多舛命途,而主张遵循他一以贯之的坚持——“显示艺术,隐藏艺术家。”(福楼拜在给乔治·桑的信中写到:说到我对于艺术的理想,我认为就不该暴露自己,艺术家不该在他的作品里露面,就像上帝不该在大自然里露面。)《梦想抵抗现实》(DreamingAgainsttheWorld)的拍摄历时5年,试图给出一个中肯的答案。
活动实拍(左起):翻译、陈丹青、亚洲协会博物馆现当代艺术高级策展人MichelleYun,导演FranciscoBello,导演TimothySternberg。
想要在半个小时里讲述木心先生跌宕的一生与纷繁的时代背景实难操作。也许正是因为“浓缩”的需要,影片选择用画外音的方式去讲述与串连影像,女声旁白的文本朗读配合原景重现式的搬演,几段文字选的很有味道,妥帖而自然地起承转合。
两位来自纽约的导演,四年中反复打磨此片,昨夜在黑暗中凝视观众反应的认真表情,有另一番真诚可爱。电影在木心其人与艺术创作前确实略显单薄,但也像是冥冥中纽约赠与这位过客的一份道别礼物。归去来兮,如陈丹青所说,无数人于这座城市来了又走,无踪无影,突然有一天,有一个名字跳了出来,人们这才发现:哦!他曾来过纽约!
年,纽约,文学讲席结束后,陈丹青(右)与木心(左)同游大都会美术馆,出馆后坐在台阶上
陈丹青表示在他眼中片中的主角更是纽约这座城,纽约有来自世界各地的艺术家,他们在纽约时或许不曾为人知晓,但直到离开后多年人们才恍然大悟,原来他曾是一个纽约人!木心就是这样一位天才艺术家,并将纽约视为自己的“约旦河”。陈丹青曾坦言木心当年在纽约给他们一批年轻人讲解艺术与人生的经历令他们终生难忘,木心先生于其而言是最亲密的精神导师。
陈丹青、亚洲协会博物馆现当代艺术高级策展人MichelleYun
当有观众提问木心先生回到乌镇后对中国是怀着怎样的感情,还恨吗,抑或已是和解无所谓了?陈丹青回答到:这并不是和解,也不是无所谓,而是一种纯粹的回归。人们常说视死如归,但木心先生是视归如死。他只是老了,想要回家。
年12月,木心在影片拍摄过程中
TimothySternberg和FranciscoBello在木心去世前最后一年前往木心的家乡浙江乌镇,跟踪拍摄了他生命最后一年的时光,并历时四年将其剪辑成了这部35分钟的记录短片。他们感慨道:木心是自己选择了消失,远离家乡来到纽约,保持着内心的本真,仿佛是想要等人们来找他。
导演FranciscoBello,导演TimothySternberg
谈及为何选择木心,FranciscoBello坦言,他们原计划拍摄一部跨越3个历史阶段,包含3位中国艺术家故事的影片,却在看过木心“塔中之塔”(TowerwithinaTower)系列作品后改变了主意。(木心在文革期间身陷囹圄,却于囚室中冒死创作出一座精神的“象牙塔”——66页《狱中笔记》与33幅微型风景画。)
“我想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是幸运的,相比那些比我们更早接触木心的人来说,他遇到我们时正处在更为开放,也更为脆弱的阶段。有的时候,我们会重复提问,在沟通中慢慢走近他。”两位导演这样描述他们与木心的相遇和交流。
年12月,乌镇,木心、陈丹青和纪录片摄制团队的合影
影片按照时间顺序,结合木心访谈、历史资料与情景再现等手法,梳理与展示这位艺术家的创作、思考,以及他时常自我抽离出的时代背景。顺应木心意愿,尤其突出了他的艺术作品,而非艺术家本人。“如果你们不认真对待我的创作,那就免谈。”木心一向反感将自己描述成饱经苦难的流亡艺术家,“我只是散步散得远了,就到了纽约。”他如此云淡风轻地描述这次跨越24年的出走,好似描述一个平凡春日里,中央公园的漫步。
年6月,木心(中)与策展人孟璐(AlexandraMunroe,图左),时任亚洲协会博物馆荣誉主席VishakhaN.Desai(图右)一起出席木心在亚洲协会的个展
两位导演还坦言木心的画都很小,他的画更是应该捧在手中欣赏而非挂在墙上观看,那是因为由于当时的特殊环境木心必须把这些画藏起来,但当你直视这些画时你会发现每一个小小的角落都被美与希望所填满。
这些画虽然一度被藏起来,但它们被掩藏的存在反而更昭示着木心内心灼灼的创作欲望。木心那代人,很多人放弃了,很多人毁了,但他说:“我不愿意毁掉,我不甘心。我要从人的根本上反抗,你要我毁灭,我不!”正是这作为艺术家的坚持与不甘心支撑起了他强大的精神世界,后悔仿佛从来没有光顾过他的意识,他将生命的加之注入了画作之中,展现他对生命永怀的光明与希望。
纪录片《梦想抵抗现实》中木心的画作
《木心画集》中的作品《SpringBrillianceatKuaiji》,年-年
木心水墨风景之一《暮色》(Twilight),68.58x68.58cm,年
有人问木心:“你是流亡艺术家么?”他回答说:“不是,我只是散步散远了,到了纽约。”
木心在《明天不散步了》中说:“战争爆发了,人与人不再窘不再歉不再尴尬,所以战争是坏事,极坏的事,与战争相反的是音乐,到任何一个偏僻的国族,每闻音乐,尤其是童年时代就谙熟的音乐,便似迷航的风雨之夜,蓦然靠着了故乡的埠岸,有人在雨丝风片中等着我回家。”
《狱中笔记》(年-年)
刘丹《木心肖像》,铅笔绘于19世纪纸上,15.3x12.7cm,年。这幅肖像曾在亚洲协会年的展览中展出
木心先生最令人难忘的是他人性中的诗意,即使生活残酷仍坚信最纯真的美好一直存在。只要秉持着这一诗性和内心的真我,便能拥有属于自己的世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