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丹青高考,在中国,文凭是平庸的保证

\/

年陈丹青自画像

我真正的身份就是知青,我真正的文化程度就是高小毕业,中学都没上过。文凭是为了混饭,跟艺术没什么关系。单位用人要文凭,因为单位的第一要义是平庸。文凭是平庸的保证,他们决不会要凡·高。

世界上的重要艺术家都不是研究生学历,也不是本科、美院附中,有的连高中都没上。凡·高就是个病人,毕加索也没有大学文凭。当今中国,需要文凭,为了就业,得到社会的认可,你就得拿个文凭。

受过小学教育而能做成一些事情的人,太多了;受了大学教育而一事无成的人,也太多了。“学历”与“成就”应是正比,不是这样的。

真正有效的教育是自我教育。我根本就怀疑“培养”这句话。凡·高谁培养他?齐白石谁培养他?真的美术史是什么,是一声不响的大规模淘汰。你一要肯定自己的感受,感受是很可贵的东西。画出动人的画,凭的是感受,而不是技巧。我画的那个朝圣的小姑娘,那么苦、那么好看,但她自己却不知道——艺术就是这样,凭这一点点就打动人了。

偏爱、未知、骚动、半自觉、半生不熟,恐怕是绘画被带向突破的最佳状态。常识健全就是基础,素描不是基础,现在的素描教学是反常识的。什么都很重要,但你要说素描最重要,那就不对。一棵树,你能说哪根树枝,哪片树叶最重要吗?

我没有素描基础,不是照样画创作?中国传统绘画从来就不画素描,难道就是没基础了?想当年,我们一起画画的同学中,那些把大卫石膏像画得好得无与伦比的人,现在不知道哪里去了。

艺术家是天生的,学者也天生。“天生”的意思,不是指所谓“天才”,而是指他实在非要做这件事情,什么也拦他不住,于是一路做下来,成为他想要成为的那种人。

我从小受的教育就是“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民都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当然,那三分之一就是指活在神州大地上的中国人。我实在不忍享受“水浅”而“火不热”的生活,遂毅然出国,“受苦”去了——真不好意思,今年年初,我又回来了。

我一回来,还在美国的不少中国同行就忧心忡忡诚心诚意追问我:适应么?习惯么?后悔么?那意思,就是怕我回来又“受苦”。

中国人大抵是惯于取巧而敷衍的,我自己也是如此。而我所见美国艺术家,一个个憨不可及,做事情极度投入、认真、死心眼儿、有韧性,即所谓持之以恒,精益求精是也。

同人家比,中国人的大病、通病,是做事不踏实,做人不老实,要说踏实老实的憨人,中国不是没有,只是少,例外,吃亏,混不开。放松政治钳制、美学观略略放宽、创作格局稍许多元,是做文化起码的前提。八十年代用过一个词,叫做“松绑”——不少语言真形象,一不留神,实情给说出来。

真率是很高的要求。真率也是品德。

我为什么喜欢鲁迅?他骂人、斗争,不买账,一辈子叫板,但是孝顺、善良、心软。西方一些知识分子、艺术家也是,很惊世骇俗,但私下很纯朴、真实。中国这样的人不多,要么惊世骇俗,人不可爱;要么人可爱,却没有骨头、锋芒。

将当今教育体制种种表面文章与严格措施删繁就简,不过四句话:将小孩当大人管,将大人当小孩管;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复杂的事情简单化。

我一点不关心中国学生的英语如何。我看见大家的中文一塌糊涂。我们千千万万的“好萝卜”如今是英语也不好,中文也不好。

生于上海

祖籍广东台山市三合镇良村

艺术启蒙

陈丹青出生时

父亲陈兆炽因喜爱文天祥的“留取丹心照汗青”诗句

为他取名“丹青”

翌年小儿子出生,取名“丹心”

陈丹青在上海闹市区石门一路石库门弄堂里长大

自幼喜欢画画

“从小就想当个画家,闷着想,但很明确。”

陈丹青说

“我的父亲陈兆炽,是第一位引导我热爱文学、热爱艺术

教我文艺理论,最初给予我文艺立场的老师。”

儿时的陈丹青与母亲

陈丹青4岁那年

父亲被戴上“右派”的帽子

又因爷爷陈砥中是黄埔军校学员

所以家里的书籍、画册被一扫而光

陈丹青难过得整天没说过一句话

父亲宽慰他说,没有画册临摹

可以到公园、马路去画

后来有一天,父亲捡到一张扑克牌

背面是侨居意大利的俄国画家的杰作《意大利姑娘》

拿回家送给了陈丹青临摹,他竟然画得栩栩如生

陈丹青14岁那年

开始跟着学校的美术老师到处去画毛主席像

登上脚手架,在好几米大的铁皮或墙面上画

两年画了10多张毛主席像

最大规模的是在上海郊外靠东海的地方

叫吴泾化工厂,居然也请陈丹青去画

与两个工人画家爬上五六米高的大铁皮画毛主席像

陈丹青白天画像

夜晚临摹达·芬奇、米开朗基罗的素描

陈丹青第一幅涂抹的“油画”

是用别人送给他的颜料临摹列维坦的风景画

画在涂了上海叫做“鱼皮胶”的小纸板上

画完后大为得意,立刻举起来

朝着电灯泡欣赏油画的反光,可是毫无光亮

后来才知道那是水粉色

因为很多抄家物资流到上海

使陈丹青有机会临摹到欧洲的油画资料

当他第一次看到世界美术史图册时,激动不已

这些都为他以后画《西藏组画》埋下伏笔

上山下乡

16岁的陈丹青初中毕业即被“文革”流放

16岁的孩子远离亲人

开始辗转赣南与苏北条件恶劣的农村插队落户

勾销上海户口几乎是晴天霹雳

陈丹青茫然离开

曾经打架、画画、斗蟋蟀、爬屋顶的

上海石门一路老弄堂

陈丹青说

0岁那年,陈丹青辗转又到了

苏北的江浦石桥公社的农村插队

在将近一年的时间里

蹲在村办的骨灰盒厂画了近千个骨灰盒

心情极其压抑的他

经常跟老木匠就着咸菜喝闷酒

岁那年,陈丹青插队已六载

竭尽全力争取南京商业局招收的装卸工名额

表填了,体检通过了,最后一分钟被否决

因为他是上海知青,招了他

就占了南京知青一个名额

他眼看幸运者挤在车上开回城里去了

独自淋着大雨赶路,发高烧大病一场

从年到年的农村插队落户期间

在极其恶劣的生活、劳动中,他一直坚持自习绘画

0岁那年

被调到江西出版社参加连环画学习班,天天画连环画

非常开心不用种地了,就想从此做个连环画家

年,陈丹青居然出了

《边防线上》《飞雪迎春》等三四本连环画

年,又被调到省里参加油画创作班

开始画革命油画,他的第一张油画创作

《老将和小将》

年,陈丹青向家里要了40块钱

从江西混票到上海,然后换火车到北京看全国美展

第一次上北京就像后来到纽约、到巴黎

走进中国美术馆就像走进卢浮宫

一泡一整天,赖在几幅画前

年3月,陈丹青又辗转到苏北插队

当时他的油画和素描功底已经相当扎实

其作品在南京艺坛引发了不小的震动

年,陈丹青创作了大型油画

给毛主席写信写给敬爱的毛主席

陈丹青被当做人才借调到西藏搞创作

首次进藏。西藏对陈丹青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是他找到了“文革”当中的一个特殊的题材

——少数民族的题材

也为后来的年二次进藏创作《西藏组画》奠定了基础

二是毛泽东去世后可以画悲剧,可以画人在哭

因为“文革”时不可以出现悲剧场面

所有工农兵都要笑得红光满面

因此,陈丹青早期的代表作——

大型油画《泪水洒满丰收田》以及《进军西藏》诞生

并于年分别入选《全国美展》《全军美展》

泪水洒满丰收田

进军西藏陈丹青黄素宁合作

牦牛群

共青团员

女共青团员

应《连环画报》约稿创作连环画《维佳的操行》

这些作品都在当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陈丹青在全国已是名声叫响的“知青画家”

与北大荒的知青画家群遥相辉映

陈丹青以同等学力考入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研究生班

使他获得了一纸文凭

陈丹青的准考证

爱情在一九七八

穿红军军装的女模特

陈丹青为准备毕业创作,二次进藏体验生活

创作了七幅油画以及一沓速写

七幅油画分别为:

《母与子》《牧羊人》《朝圣》《进城之一》

《进城之二》《洗头》《康巴汉子》

后来被约定俗成地统称为《西藏组画》

此时陈丹青只有5岁

母与子

牧羊人

康巴汉子

朝圣

进城之一

进城之二

西藏姑娘

风吹草低

荒原呼啸

陈丹青毕业后留校任教于油画系第一工作室

陈丹青按捺不住对西方艺术追本溯源

饱览油画原作的动意

遂从中央美术学院辞职,移居美国纽约

西藏风景

3

6月,陈丹青的画展

成为中国当代画家在美国举办的第一个个展

之后,他在美国取得了属于一个艺术家应有的成就

拉萨市场

牧羊人之二

刮牛毛的牧人

4

布达拉宫夕照

西藏姑娘

5

进城之四

进城之五

梳妆

晴日的拉萨小街

6

放牧

挤牛奶

西藏

洗头的藏女之二

临埃尔·格列柯第五封印的打开

7

戴满头饰的姑娘

西藏少女

早晨微风

坐在街沿的藏人

年作自画像

9城里街头之二

西班牙靠垫上的裸女

人体素描

延安时期的毛泽东

陈丹青产生了一个让自己吃惊的念头:

所有挂在墙上的画、所有装置作品,都是“静物”

于是他完成了一组15米长、两米高的十联画《静物》

其中的九个画面,是各种画册中的当代装置艺术

他想,既然画照片,就可以干脆画书、画画册

两年后,他在地上摊开几本画册,画成一幅写生

此后,他的画册写生一发不可收,他由浓至淡、由繁至简

从西方美术史图像转向中国画图像

从一堆叠放的书到一本摊开的书

他常把不同时期、不同的印刷品放到一起画

年作女画家肖像

年作女人像

年作静物

年作人体协奏曲

董其昌与朱耷布面油画

沈周、董其昌与八大布面油画

巴罗克协奏曲之三布面油画

山水书画

山水春宫字对

倚靠协奏曲

陈丹青于年回国后

曾带着学生去北京二道沟村“下生活”

画农民、退伍军人,去矿区画井下工人

也曾在国外美术馆临摹世界“原典”

他时刻呵斥自己:

放老实一点,回到写生,坚持写生

这是一个图像时代

而一直坚持写生、写实的陈丹青

称自己是活在一个“前现代”社会

他排斥依赖照片

一如他当年仅靠速写便画出了《西藏组画》

年《国学研究院》

作品惟妙惟肖,神韵毕现

表现了五位在中国近代学术史上

具有重要影响的学术大师的形象

在画面上从左向右依次为:

赵元任、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和吴宓

00人体速写

年作渐江与石涛

年作向哈尔斯与盎格尔致敬

手扶罗汉椅的女人体

京郊民工

陈丹青与杨飞云策划了两个大型美展——

《回到写生》《面对原典》

分别在中国美术馆、中国油画院展出

从徐悲鸿、刘海粟等到当下画家

三代人的写生、临摹作品第一次集体亮相

陈丹青在展览序言里直陈:

写生、临摹所凸显的中国油画学习

与实践中所产生的概念模糊、意义错位

以及艺术精神浮于绘画之上等问题

辞职清华

年,陈丹青从美国纽约回国

随即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

清华美院当时成立四个纯艺术教学研究室

分别为“吴冠中研究室”“张仃研究室”“袁运甫研究室”

以及“陈丹青研究室”

5月,报考清华美院博士生的4位考生中

有5名入围,但最后因外语而全部落榜

清华美院考虑到是陈丹青首次招生

让这5名考生以博士课程访问学者名义成为陈丹青的学生

第二年,这5人再次因英语而失败离校

年,第二次博士生考试,名考生

只正式录取名博士生、名访问学者

而同年,首次接受硕士生报考

却没有一个人通过英语和政治的两科考试

因此,陈丹青曾长达3年招不进一名硕士生

00年,硕士考生中,一位绘画成绩位居第一

却因英语和政治各差一分落榜

陈丹青向学院通融未果

此后一年,这名考生在北京租房

专攻外语和政治,翌年再考

还是专业第一,政治过关了

但外语仍未及格,依然被拒之门外

陈丹青说:

“我不想怂恿她考第三次

对一位想当艺术家的青年

这样的考试是不折不扣的荒谬和侮辱”

而这名考生却已在英国读硕士

说起招生制度,陈丹青愤慨不已:

“专业前3名的永远考不进来

由于外语达不到那个分数

因此他们的画形同废纸

我们不能单凭英语分数

就把一个孩子粗暴地拒绝在门外”

而就在年

陈丹青自己曾以外语零分、专业高分

被中央美术学院录取

陈丹青不认同现行考试制度

不认同教学大纲,不认同排课方式

不认同艺术学生的品质以“课时”与“学分”算计

他认为人文艺术教育不应该

以英语和政治考试分数作为首要取舍标准

他也不能适应“学术行政化”的体制:

“在我奉命填写的所有表格中

完全无法体现我的教学思想与教学结果”

于是,他“不想再玩下去了”,遂递交辞呈:

“当我对体制背后的国情渐有更深的认知

最妥善的办法,乃以主动退出为宜

我之请辞,非关待遇问题,亦非人事相处的困扰

而是至今不能认同现行人文艺术教育体制”

年末,陈丹青愤然辞职

随即引发了一场关于现行教育体制的厉声讨伐

陈丹青作为一个大学教授

在与现行制度不相适应时

他没有选择委曲求全

他一如既往地坚持了自己——真实

为此不惜公然站出来充当反对体制的先行者

▼推荐阅读▼

最美的葬礼

杨飞云谈《浪子回头》

朱春林谈委拉斯贵支《宫娥》

陈丹青:梵高的画到底好在哪里?

内省·朱春林作品展中国美术馆(.8.3~8.10)展览现场及作品回顾

部分内容综合自:艺术频道,本文经作者授权发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媒体转载请注明作者及来源公号

—THEEND—

苹果iOS版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jt/448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