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来聊一聊杨先让

4月19日下午,北京柳絮飘飘,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贵宾厅的一场新书分享会活动,迎来了二十几位神秘的重量级艺术家,詹建俊、徐庆平、徐冰……无一不是美术界响当当的人物。

艺术家不是大都闲云野鹤吗?没错,但是,唯有德艺双馨的杨先让才会有如此的好人缘。这些艺术家都是为了杨先让和这套书而来——四卷本的《杨先让文集》。如此难得一遇的机会集齐这些艺术家,还不赶紧手指向下滑,看看我们发回的报道,现场神秘嘉宾照片——以及,一个你们没想到的、频曝金句、谦和又风趣的杨老!

分享会由著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主持,因事无法出席活动的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专门制作了视频,著名艺术家陈丹青也录制了视频,表达他们对杨老的敬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集团公司总裁姜革文先生到场致辞。凤凰文化风直播、读书人APP同步现场直播。

分享会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主题为“往事如烟:与师友同行,为时代造型”,对杨老有长期了解的朋友、同代、先生依次发言,谈了他们对杨老的艺术、为人的感想。

第二部分讨论的是“到民间去:第一个民间美术系”,就恢复民间美术系这个时期杨老师做了什么进行介绍,当时和杨老一起工作过的同事、先生做了发言。

第三部分“遥远的注视”,这部分有对杨老师在国外生活期间所做的工作,他把中国自主性传统文化与优质的部分怎样和西方当代文化、当代艺术相互借鉴与比较。

最后,分享会的主角杨老做了发言,尽显老顽童本色。

▲活动现场气氛温馨热烈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谈杨先让

杨先生是我们美术学院长辈先生中的一位热心肠,充满艺术理想和艺术热情的长辈,我在美术学院成长的历程中,就一直感受到杨先生在自己的艺术探索和建树中所投入的一种文化理想,特别是坚定的艺术信念,也深切感受到杨先生在对我们民族民间文化的保护传承中所做的突出贡献。

——范迪安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总裁姜革文,著名艺术家、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徐冰

美院先生都非常年轻、非常有活力,网络上有很多养生法,真正的养老法都在杨老师和詹先生这儿。我们刚上学没多久去辽宁兴城写生,当时杨先生请了詹先生和我们一起,现在回想起来真的是太幸福了,两位大画家老师跟着我们8个学生。杨老师说:“我请詹先生跟咱们一起去,你们要看他画画,但是别打扰他。”詹先生有一幅画是在海边被风吹的树,我们是从头到尾看着他怎么画下来的。如果不了解,大家就觉得那块是在刮风,实际海边的树长得就是这样的。这个很有收获,让我们了解了现实和艺术之间的距离到底在哪。

——徐冰

杨先生的作品放在我们出版社出版,是我们的荣幸。今年,新京报搞了“向15本图书致敬”,全中国选了15本,其中有杨先生这本(套)书。杨先生是位非常杰出的艺术家,他写的书可以串起来成为中国美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还有对于中国民间艺术的重视。杨先生对于民间的重视是对中华传统命脉的重视,87岁能有这么好的作品,这对我们是一个巨大的鼓舞。虚云和尚一百一十多岁还在传道,孙思邈在一百多岁还在看病,姜太公据说活到一百三十多岁,希望杨先生全部超越他们。

——姜革文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著名油画家、中国油画学会名誉主席詹建俊

我现在感觉杨先让这个人的确性格很独特,他像一团火似的,参与什么活动都非常积极、热情,而且全身心地投入。他的确是一个多才多艺的人。他是各种活动当中的积极分子。他多才多艺,除了扭秧歌,唱歌也很好。他(学)版画出身,但是他做每一项工作都全身心投入,参与的人都有这个感受。

他出这本书很有意义,我知道杨先生热情表现在活跃、会说会唱,但不知道他会写这么多东西。这个纸质书在当下出版特别有意义,特别是像我们熟悉的人看到熟悉的情况,感觉真像是老朋友在聚会、聊天、沙龙活动。对于不熟悉的年轻人,在这里面得到很多知识,也像参与了一个聚会面对面交谈似的,有很多非常亲切的感受。在电脑上看,更多是一种信息的获取,不能沉浸下来仔细品味和自己身心的交流体验,这是不一样的感觉。

——詹建俊

▲徐悲鸿先生之子,中国人民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院长徐庆平先生

我母亲去世前几年,杨先让先生从美国回来,每年吃年夜饭她都嘱咐我,一定要把杨先让先生一家请来跟我们一起吃年夜饭,把杨先生都当成自己的家里人一样。我父亲的老学生不多了,但是那种感情就像是在家里一样……

杨先生这套书,我仔仔细细地翻了一遍,好些地方非常感动我,而且在此之前我不知道杨先让先生的文学修养如此之好。他确实做到了我父亲以前说过的“一个艺术家必须要有的两条”,就是追求真理、广播知识。

一个小孩子从朝鲜回到祖国来上学,走上艺术之路。快九十岁,今天还这么执着、真诚对待自己当时的梦想,真的使我们每一个搞艺术的人都应该对比一下自己,可以很好地学习。对待朋友、对待学生、对待生活、对待老师,都是那么真诚,丝毫没有做作、丝毫没有敷衍,看到自己认为不对的事情,立刻站出来说;看到需要帮助的,马上出来帮忙。到这个岁数,他对待艺术、对待生活、对待人生的热情和年轻时候一样,是我特别感觉不容易的。他热爱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热爱所有他感兴趣的人和事,拿出这么大的精力、这么精彩的文笔来叙述自己一生中的所见所闻。

所以看了这本书,我觉得好像真的看了一本中国近代的大事记,看了一本中央美院的发展史,中央美院的学生如何成为一个大画家、成为一个大作家、成为一个对后辈学生们有这么多启示作用的人。他做到了画家和老师所能做的。

——徐庆平

▲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陈文骥

当初在美院,民间艺术系办公室的灯一直亮着,杨先让老师每天都早早地来,一定是最后走。一般系主任都是上半天班,只有杨老师是全天班,而且是大家都下班了,他几乎还是在办公室工作。

这点不仅是他个人精神的体现,另外,杨老师就是一个性情中人,他有这个热情,他不仅对民间美术,他对其他类型的东西,对学生、对同事、对朋友、对艺术都始终用非常饱满的精神去对待,他的付出是有乐趣的。我看到他的乐趣,感觉到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比方式还重要,因为他有这样的性情,所以他对一件事情的投入是饱满的。

——陈文骥

▲中央民族大学文艺研究所教授傅以新

看了这套书以后,感觉杨先生的思路非常广,他的眼光像扫描仪一样,不光是艺术,把各个角落都扫描到。

杨先生是一个比较“好玩”的老师,六十年代初期,美院两个版画系的班级下乡,大夏天,因为都是秃小子,所以在河塘里脱光了洗澡,杨先生拿着相机过去看到了,“来,照一张吧”,拿相机过去把这几十个学生照了,没想到去照相馆洗的时候被人家告发了,当时还算大问题,据说还被派出所传话了,所以他是一个挺“好玩”的人。

——傅以新

▲画家黄素宁(陈丹青夫人)

杨先生让我们接触很多不一样的东西,听于是之先生讲舞台表演,听郭兰英女士讲歌剧表演,还让我们临摹了古代敦煌壁画,请很多民间老艺人给我们上课,我一下子觉得人就丰富起来了。

我在美院的时间很短,但是这两年我学到的东西一直受用到现在,非常感谢杨先生给我打开了一个新的宝藏,让我能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我没有那么惊天动地的作品,因为到了美国我就改行学设计了,可是当我填那个表的时候美国人也很奇怪,说:“你们中国美术学院竟然有一个民间艺术系,你们学的面还挺广的。”一直到现在,我还在搞中国传统的纹样、传统的图案,我会一直做下去,不管做成什么样。

——黄素宁

▲陈丹青谈杨先让

像先让老师这样的人格现在已经没有了,一点私心都没有,真的热爱美院,热爱他们做的事情,也热爱他们周围的所有人,友善,热情,有趣。

——陈丹青

▲刘向如(从陕西户县慕名而来的读者)

我来自陕西户县,我出生时杨老师已经去到了我们村子下乡,然后教了一大批画家,包括刘智辉、刘亚谏老师,我们整个村子画画的老师都受杨老师和陈老师的影响,那个村子出了很多画家,在西安比较有名。

我是杨老师学生的学生,我没有学画画,但是我学了设计,我是受老师的影响,您是我的师爷,在我们那特别有名,包括村子里的老人都记得您跟陈老师,所以我来看望看望您和陈老师,希望您有机会跟陈老师回到我们西安的户县钟南山下。

——刘向如

杨先让先生的老朋友袁宝林、李化吉、苏高礼、刘亚谏,学生李兆忠、宋协伟、尤劲东、易英、宫林,中共中央宣传部文艺局原副局长成志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局长杨建业,台湾汉声出版社合作者温碧光、《杨先让文集》的装帧设计师蒋艳,以及现场的热情读者也纷纷发言,气氛温馨而热烈。

杨先让:活了这一辈子,经历了一些事情,用大白话说出来了而已。

▲杨先让

我不是作家,写这几本书,有感而发而已。我坦白告诉大家,写这些时大部分是在国外写的,旁边就是一本新华字典。我是在中文报纸上发表,所以也促使我在国外想家,想我的老院长,想我的同学们,想我的老师们。

我是从中央美术学院出来的,又到美术出版社待了6年,那是中国当时第一个成立的(美术出版社),所以我接触的都是头面人物,我去过齐白石的家。后来在文化部政策研究室待了2年,接触了很多事情,音乐界、美术界、戏剧界……我本人又喜欢,所以我的书里写得比别人多一些。

活了这一辈子,经历了一些事情,用大白话说出来了而已。

摄影

李骏、宋曼青、鲍准

点击“阅读原文”,可观看本场活动直播回看

扫一扫下载订阅号助手,用手机发文章赞赏

长按







































患白癜风可以要孩子吗
患有白癜风要如何治疗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jt/387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