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陈丹青东京日记

岛语陈丹青说:价值观混乱,钱就成了唯一尺度。陈丹青,一个艺术的集大成者,同样带着知识分子的骄傲,锋利的像个斗士,难得感受他温暖的一面......

5月3日,大晴

自东京去京都,望见富士山。好看的,壮观的。山体周围数百里没有其他山,缓缓地、缓缓地斜上去,斜上去,越来越高,越来越高。腰间一抹云,其上,是那积雪的著名的峰顶,衬着翠蓝的天——照丹纳说法,自然决定艺术。这富士山似乎“决定”了日本极简的设计的美学。磁悬浮列车飞快。飞快车速中,富士山不远不近旋转着,旋转着,庄严妩媚,像是美人张开大裙子,转给你看。

这里也是假期,全车满座,走道挤满人。西洋人在旅次中绝少吃饭,要么去餐车,要么捏个小小三文治斯文地嚼。这时日本人就和中国人相近了,座中男女纷纷打开饭盒:鱼片、生菜、晶莹的米粒、介茉、酱油碟。过道中站立的几位白领男士,上好的风衣,锃亮的皮鞋,也那样地捧着饭盒,低头吞咽,一副亚洲人就食的诚恳相——此外便和中国人处处不一样了:虽则拥挤,秩序俨然,不喧哗。一次性小饭盒大抵精制,设计雅隽,木本色,考究得胜于中国制作的礼品盒,可以放上好的山水画手卷。当然,饭菜干净,像工艺品,我就看他们一口一口吃工艺品。专有抽烟的车厢,远远望去,浓烟弥漫,象是着火的前夕。从人丛里挤进去,点上烟吸,吐出来,为自己侥幸,替不抽烟的人厌恶这弥漫的烟。窗外是缓缓旋转的富士山。

等车时,队伍壮观,每一行列对准将要停妥的车门,像是见习兵预备上战场。车到前数分钟,身穿粉红号衣的女子清洁队依次到位,如临大事。进站了,她们三个一组,闪进车厢,以令人眩目的速度打扫一排排其实很干净的座席,更换所有座椅背上的白巾,收取垃圾袋,还将三座一排的长座椅顺手一拧,掉换方向,朝着京都。

做这些时,她们脸上个个带着该当如此的神色。当年一批批日本男儿奔赴中国战场当炮灰,大后方一排排女子们——也许就是这些女清洁工的母亲与祖母——守在兵工厂赶制弹药和军需品,个个带着该当如此的神色……几分钟后,我们涌进车厢,说是“涌”,其实一点不乱。胡兰成说日本是真正的女人国。可是奇怪:母亲在哪里?就我所见,幼儿、童子,十之有九男性携带——右侧那位没座位的男子在人丛中像河北人山西人那样蹲严实了,打开书来,孩子在他怀中歪斜着,打量我,渐渐睡着了。一半乘客在看书。窗外是旋转的富士山。

下午四时抵达京都。公元790年,时在华夏晚唐,京都建都。此后历一千一百多年,至十九世纪中叶,迁都东京,闹他们的明治维新、现代化。二战美军炸日本,请教梁思成。梁同志划出京都、奈良与大阪,标出古迹的方位,说是人家古城,别轰炸。于是京都宫殿寺庙近三千,大大小小,至今完好,无毁坏。可恨你日本人啊,干嘛不肯学唐人的后裔,狠狠地拆!出租车司机也多老年人,面目干净,神情庄重,十之六七身穿制服,配戴肩章,活像军职升任首相、文士出身的武官,“哈伊!”白手套,地图摊开来,详细听你讲——今次的旅舍,是女儿预先在纽约电脑上订的一处民宅。

去年来过京都,才半天,车过之处,无数黑压压小弄堂、小街巷、小铺子,虽然全部日本风,多么像是从前的北京,从前的上海。而且人少,而且宁静。旧是旧的,到处干干净净。落后是落后的,看去自尊而自在。土是土极了,而这里正是日本自家本国的地面——此刻夕阳斜照,檐下浓荫活象六十年代,瓦上闲云活像五十年代——五十年代前怎样呢,白云悠悠,我比不下去了:那时老子还没生出来。到了。寻得门牌,一家人家。有位五十多岁的男子开开门,一看,怎么像是我小时候弄堂里的老伯伯,忠厚平和,沉默寡言,侧身让这些身份不明的客人走进去。走进去再一看

迟午。僻静。幽暗。骤然从夕阳强光进到这里,瞳仁渐渐辨出幽暗的室内:席铺地,老书架,陈年的家具、镜框与书画。在看不见的内间,是张爱玲时代的隔壁的无线电,静悄悄的,听出是音量中低的莫扎特——忽然我回到童年时代的上海、弄堂与人家:放学了,同学的家,同学的家长,一样的僻静与幽暗,一样的电灯泡,一样的旧家当,轻轻走进去,里间也开着无线电。主人领我们走过穿廊。转瞬间,幽暗换成翠绿的浓荫,是廊中杂树,树叶透下夕阳的光点。啊,一方小院子,从前上海中等之家的户庭多有这样的小院子:夹竹桃、梧桐、鸡冠花,水缸,还有去年的落叶……院中一所二层小楼便是今夜我们歇息的馆舍,老木门横向挪开,声音很响,院子很静。脱鞋登门望进去,更见其僻静而幽暗。两进小间全部席地,有屏风,屏面画着日本画,有案几,有矮凳,席地而坐。原来案下另有放置腿脚的空间,通着电暖气。桌边沿着矮凳置有薄薄的棉被,想是冬季主客围座闲谈,可以披盖御寒。于是想象雪后的庭院……

整面及地的玻璃窗朝向庭院,杂树浓荫下,一具磁桌,四具磁凳,仿宋明而归于日本的造型,如女子腰圆。杂树遮蔽邻家,一只邻家的大猫缘墙走过,也正像童年放学,邻家猫,引我们抬头看。迟午大静,一具西式老挂钟铛铛回响。几点了?僻静幽暗不报告钟点,如胡兰成所说,中国人不算时间,而是光阴,不提年代,而是岁月。

那本专讲日本人迷恋“阴翳之美”的薄薄的书,早先读过的,有所感,毕竟那是书。此刻我开窗走到庭院里,砂地落叶,点上烟,伤心袭来。不必特意说什么“阴翳之美”,从前的上海北京苏州杭州,有的是弄堂人家,有的是庭院杂树。即便文革闹起来,家给抄了,满地狼籍,清扫干净了,僻静幽暗的下午,鸡毛菜从蓝子倒出来,慢慢地捡——拆了,大片大片拆了。多少市民被撵到郊外公寓,公寓不是家。我此刻仿佛回到家:别人的国,别人的家,我找到久未找到的回家的感觉。欧洲也这样。人家的家,隔窗望望也好的:街巷纵横,处处庭院,百年的门厅,美树浓荫,老家具,老窗台,老阁楼,考究洁净,处心积虑,现代设施一应俱全,停在下午的阴翳中……

夜里女主人回来,英语甚好,跪着与我们交谈。这是您自家么?哦,当然,我们世家在这里住了130多年。京沪人家,今有几家说得出自家在自家的老宅子住了一百多年?又在怀旧了。又在散布今不如昔论。我知道我的论调招人厌。京都。当年新派的人物多来日本亡命存身闹革命:梁启超、孙中山、蒋介石、郭沫若……他们来过京都么?我对日本历史几乎不了解。孩子们当夜兴奋商量明天去哪里,我其实哪里也不想去,就想躲在这不是我家的家,一个人发呆,一个人抽烟。

来源

豆瓣网

赞赏

长按







































西安白癜风医院
北京看白癜风的费用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jt/3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