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格:经典
适合:回忆
所恨古人不见我。在最新一期《局部》里,陈丹青以南朝苏州人张融(注:陈丹青节目说作唐朝,更正)“所恨古人不见我”为题,主要讲述了中国古代画的历史变迁,以及贯穿其中的主要人物,今天上海闵行区马桥人董其昌。
在文末留白一句“董其昌在品鉴古人书画的时候,感慨不知董老爷子是否知道自己(陈)也在画他(董)”……大都会博物馆里的陈丹青,目的精准,姿势认真,整个一副敬仰的求学姿态,与片头的第一人称讲述,大都会博物馆是自己的大学,且现在还没毕业,完整呼应。
说自从第二季看理想《局部》开播以来,每逢周二,有时周三,自己也都毕恭毕敬的会停下所有的事情,跟着去看,去听,那些让人不至于轻佻、浮躁,以及容易翘起尾巴的无知、踏实,以及厚重。
在说来也巧的接下来,包括本期节目的题目,以及正式进入内容,陈丹青借用张融未曾有缘相识王羲之王献之书法,叹息:“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发问是否张融过于狂妄?答案不止一个,尤其看问题的角度。这里恐或是为上述,末尾感叹自己无法相识董其昌做共情,因此张融的狂,也被解读成谦狂。
关于这点,在尔后约莫六七百年,南宋的辛弃疾也有过和张融类似的感慨,在其《贺新郎》里,“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在撇开人与青山互观互赏,互猜互解,以及面临在人世找不到知音,渴望青山可以洞悉自己心事等中国古代诗人逃避现实法门,寄情山水,慰藉心中愤懑等复杂的语文阅读理解外,似乎谦狂的味道,与尝尝叹息的张融,以及感慨的陈丹青,没什么不同。无非强人各自坐标,以及他们各自找的参照,有所不同罢了。
论及谦狂,这里也可再多加一句,亦即陈丹青一直尊崇且追随,并且成为其国内最大推广者的木心先生,其《琼美卡随想录》有段描述,似乎在教人学得强人优势同时,也自知是否可以效仿。
一味冲谦自牧,容易变成晦黯枯涸;终身狂放不羁,又往往流于轻薄可笑……不谦而狂的人,狂不到哪里去;不狂而谦的人,真不知其在谦什么。
完毕一个开头的关联,这里赘言几句其中的内容,包括陈丹青建议国内策展人,可考虑将南北朝、宋朝等各时期的书画一起展览,看下董其昌这老爷子有多神奇。另外,其中提到的,与张融同为苏州老乡的大书法家衡山居士文征明,他不同于世人熟知的青山绿水外的另一幅画佳作,《拙政园图册》。
抛开民族主义者,在艺术的世界探讨下。说和早前敦煌壁画佳作流在海外一样,陈丹青以为,想在中国书画上长见识,光在国内看是不够的,需得到国外,一如大都会美术馆等好好瞧瞧。然而邂逅艺术,有时候又是可遇不可求的一件事,它需要缘分。比如考虑纸本,一般在展览3~5个月后,就需要放进库房“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