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尧传虞舜,虞舜传夏禹,这就是传说中的三代禅让。
虞舜是最后代五帝,这是古代史家的共识,无论是司马迁,还是皇前造,都把虞舜排序为五帝之殿军。
大禹的地位比较特殊。分析下大禹的特点:尽管大禹是从虞舜手中接受了禅让,是虞舜亲手传位于大禹,大禹却不在五帝之位:换一个角度看,大禹虽然不在五帝之位,但是他还是属于五帝时代人物。
大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开始了五帝后的王朝时代,大禹虽然被记在(夏本纪》,但是在古人的心目中,却又并不把他君临天下的时代视为三代禅让之后的三代王道之始。夏商周三个朝代,历史上也称作三代,不过与三代禅让不同,夏、商、周三代之间的两次递变都是通过革命实现的。
作为一个历史上非常闻名的君王,大禹恰好被夹在五帝与三代王道之间。从大禹身上,我们不但能看到通常仅仅从时间上限定的那种世纪意义,还能看到某种历史交接和时代切换的意义。换句话说,大禹的主要特点在于:他是处于历史夹缝时期的一个君王。
大禹和他的父亲鲧都是尧舜时代的知名人物。
大禹生民之初,洪水泛滥,先民与洪水斗争,于是就有了了治水的历史和神话。与这段历史和神话关系最为密切的人物就是鯀、禹父子。
传说唐尧时候洪水滔天,淹没聚落、田园,黎民百姓被迫躲到山上去避难。这场史前洪水,与《旧约》所说的那场洪水规模相似,只是难民们避难的方式不同:唐尧的子民跑到了山上,上帝的子民则躲进了诺亚方舟。
帝尧征求能够治水的贤能,大臣们举荐了鲧。帝尧本来深知鲧的致命弱点,所以不想将此事交付给鲧,但此时正是用人之际,鲧又是众位大臣(群臣四岳)一致推荐的对象,于是帝尧不得已而任用了。果然不出帝尧所料,鲧治水九年,不见成功。
治水执政的舜杀死了鯀,鲧变成一只黄熊,潜入了羽渊。舜另任鲧儿子禹继续治水,终于获得了成功。
恶斗传说鲧治水是用的筑堤防的办法,但是鯀筑的堤防与后世的地防大不相同:后世的堤防都在河川的两岸(或一岸),鲧筑的堤防知都在城镇村落的周围.就好像后来的城墙。城镇、聚落本来就选在平原高处,洪水时期,有的聚落甚至移到了山坡或者半山腰,这样,鲧的堤防就像是后来的山寨围墙了。从山寨围墙到城墙只有一步之遥,传说鲧是第一个造城(筑城墙)的人,原因就在于此。
神话传说中,鲧之所以用封土筑城的方法建造堤防,是听信了湖色的建议。鸱龟,据闻一.多先生考证,是一种长着鸱枭(猫头鹰的一种)脑袋的神龟,或者说是一种长了毛角(毛冠)的神龟。
鏖战鸥龟家族可能一-直屈居下陈,自以为身怀绝技而经年历载不得重用,-旦闻说上天委命了鲧,鲧已经手把一磨人间去也,于是乎团员结伙来仪。它们在洪水波涛浪尖儿上口、尾相衔,排成后世城墙的形状,向鲧示意。这示意原本不难理解,聪明的鲧当下就领会了信色的意思,他又有从天帝那里偷来的能让土壤生长增多的“息要”,于是就在聚落城镇的四周筑起了后世城墙样子的堤防。
禹继承了鲧的事业,,也是筑堤防.但是他放弃了在聚落周围筑,当然,这话应当反过修筑长境的前提是先让河水归守河道,所以禹在筑长堤之前得先疏通河道,还得先了解河川的来路走向,了解水经(也就是水之所经路线、即河道)这就得有事先的全局考察,以便进行全局控制,通盘谋划。
砥柱一是天意帮助,这时(鲧治水九年之后)天下洪水势头已经大不如九年前的凶猛,河道走向渐渐清楚,大禹可以做到心中有数,通盘考虑全局:二是大禹果然有领袖之才干.又肯身体力行所以禹成功了。
驭兽天意没有让鲧成功,却派了应龙前来帮助大禹疏通水道(这个应龙可能就是当年带助黄帝大战蚩尤的那个应龙)。天帝佑禹不佑鯀的用意是很明确的。
传说大禹治水的时候,为了凿通轩辕山,曾经变成一只黄熊。被送饭的涂山氏女子发现了大禹化熊的秘密,遂导致夫妻关系破裂。这段神话传说与大禹的父亲鲧曾经化为黄熊潜人羽洲的神话情节吻合.因此是合理的。
化熊我们从正史上和百家说中看到的是大禹勤于治水的服务热情和献身精神.但是大禹治水肯定有比化为熊的神话情节更为丰富的内容。一方面大禹本人高于传奇色彩,另一方面主流文化需要一个圣人君王典型,于是伴随史话回忆逐渐落实,神话情节渐次失传、大禹身上的神话色彩就渐次脱落了。大禹終于被定位为以治水功业闻名后世的著名历史人物。
大禹治水的丰功伟绩当然是了不起的,但是当神话色彩脱落之后,水落石出的治水史话内容显得枯燥无味,以神话为研究对象的学者仍然对大禹化为黄熊的情节寄子希望,他们已经估计到大禹的神秘表现可能有甚于化熊者都想知道大禹更为神秘的一面。
勇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