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少为挂号 http://m.39.net/pf/a_8231855.html医院订阅哦!清新书院·猫头鹰读书会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自我组织、自主选题的学术读书讨论会。10月22日,第4期读书会在新闻学院举行。此次读书会的主题是“何谓文化帝国主义”。吴珅和张耀钟同学分别分享了丹·席勒和汤林森的著作《大众传播与美帝国》和《文化帝国主义》。
大众传播与美帝国
知人论世席勒出生于纽约工人阶级家庭,他在大萧条中渡过了中学和大学时代。当时,他的父亲长期———长达10年之久———失业,家庭没有固定收入,生活相当贫困。纽约市向工人阶级家庭的子弟提供免费教育,虽然席勒更喜欢文学一些,但出于生计的考虑,他选择了经济学。大萧条使他产生了强烈的感受,即西方政治经济中必定有着根本性的错误。30年代罗斯福政府对美国经济的研究为学术界提供了详尽的政治经济学知识,各界专家对大萧条的种种政治经济分析所展示的具体、系统的证据,使席勒了解了美国企业的权力结构及其权力的具体实施。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席勒在军队服役,尔后加入了美国在德国的军政府。这一经历尤为重要。在德国,席勒见证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在极短的时间内经历的强迫性转型过程;也看到了西德经济的迅速复兴。在美国军政府实施重建西德政治经济的所有这些活动中,席勒目睹了高超的政治技巧和最终的阶级意识。席勒所做博士论文的内容,就是对战后美国援外活动进行的政治经济分析。年,席勒发表了《大众传播与美帝国》一书。这本书最初由于找不到出版公司,是由一名印刷者按原始的手工方法制作的,类似复印本(后再版)。此书产生的知名度却使席勒获得了圣地亚哥加利福尼亚大学(UniversityofCaliforniaatSanDiego,UCSD)的注意。于是,年,席勒转到加州这所著名的学校。他在这里工作,直到去世。但是,席勒受到美国主流学术界的排挤,并一直是保守主义压制的牺牲品。席勒从未得到过任何像样的研究赞助或者学术经费,他也从不申请。他说,他并非出于道德的因素排斥申请经费的做法;而只是因为自己的需求甚少———他不使用大量的计算机运算和处理程序,他只是独自写作。他到处旅行,作各种讲演。他的旅费是由邀请者提供的,而邀请者中几乎没有他的研究对象———大公司。书目简介本书由前后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对二十五年来美国状况的回顾第二部分:席勒系统阐述了美国国内、国外的两种倾向。斯麦兹和席勒,是公认的传播政治经济学奠基人。如果说斯麦兹是传播政治经济学的理论权威,那么席勒则是同时代的精神领袖。斯麦兹更多是在逻辑推演上给传播政治经济学奠定了理论基础,树立了该学派在美国传播研究领域内地位。席勒则以更加激进的姿态将传播政治经济学发扬光大,增加了该学派在美国传播研究领域,甚至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在席勒担任伊利诺伊大学客座教职时,他对经济资源的研究兴趣使他开始注意广播频率作为自然资源的问题。虽然他一直在企业研究部工作,但他的研究也得到了斯麦兹所在的传播研究所和斯麦兹本人的注意。结果,当斯迈兹离开美国返回加拿大以后,席勒接替了斯麦兹传播政治经济学课程的教学。主要内容本书的理论框架是以——年间的三个地缘政治特征为基础,描述此决定性特征在接下来的25年中发生的巨大变化。第一个特征:美国在全球范围内确立其优势地位;第二个特征:美苏两极对立;第三个特征:第三世界国家开始民族独立,但仍存在政治附庸。1)美国公司的政治文化无孔不入,进入美国人民生活的各个领域;2)新技术支撑,工业迅速发展,军方、智能服务行业及大企业成为拥护者;3)跨国公司、巨型的文化联合公司等成为获利手段,海外市场范围广至前苏联的势力范围;4)依靠新信息技术大规模地侵入国内外的文化和舆论领域,同时制造了带有浓重商业色彩的社会环境;5)第三世界国家呼吁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和国际信息新秩序,但收效甚微。第二部分中,席勒揭示了美国国内国外的变化:国内:商业广播媒介的崛起。广告是广播的生命源泉;设备制造商发展成为商业广播公司;教育频道为代表的公共服务频道式微。国内传播联合体政府部门军事化及军事和工业团队联合。美国传播机构出现三项明显的变革:1)军事力量对美国政府通信机构的影响不断增强;2)“民用”军事——工业传播集团的不断扩大;3)美国军事传播在维护国际社会现状中发挥特殊的作用(针对古巴的马蒂电台)。政府部门的军事化表现在:美国政府内部通信活动管理组织的一系列演变;军事和工业团队联合表现在:巨额研发开支主要集中在电子通信领域+持续购买硬件和系统。传播用于危机管理:传播媒介是中立的,但它被赋予的目的却不是中立的:1、维持国际现状(美国的领导地位和优势);2、监视;3、制伏传播与反叛乱(反革命)1、允许美国在其他国家领土范围开设广播电台(为军方对革命的干预提供通信便利)2、通信卫星的出现,军事-工业联合体又一次胜利3、国防部的国内传播机构——国内最大的宣传网,60年代就有名员工万年预算(据美联社)。处于电子包围中的发展中国家。美利坚帝国的入侵,对发展中国家造成的影响:决定新兴国家的文化前景和社会发展方向影响未来延续的几代人文化同质化——民族认同与个性的丢失。发展中国家也做出了民族自卫的努力例如他们宁愿支付高昂的税收来赢得相应的权利,以此来创造更多的价值——发展工业的代价反对自由贸易(但电磁波的入境无法阻挡)。文化帝国主义
书籍简介《文化帝国主义》一书于年出版,在全球引起巨大轰动,被一些评论者称为文化讨论中的“上乘之作”。汤林森在这部著作中对20世纪60年代兴起的“文化帝国主义”理论进行了批判性分析。作者将文化帝国主义分为4个层次加以剖析,并否定了文化帝国主义的存在。这是一本对“文化帝国主义”的现象及其理论意义进行学术梳理和批评性介绍的一部专著。内容概要本书共五章。第一章借用福柯和威廉斯的观点,文化帝国主义是一个散漫的概念,对它定义是困难的,他主张用“全球的历史的以及资本主义现代性的前进等较为宽广的术语范畴,去看清文化帝国主义的面貌。第二章通过分析费杰士和许勒的研究,运用具体的案例如解读唐老鸭、收看《豪门恩怨》、嘲笑卓别林来研究媒介帝国主义他认为西方发达国家的跨国媒介并没有传播意识形态的内容,媒介也不是文化的中心,不能将文化帝国主义等同于媒介帝国主义。并且他还提出观众的积极主动解读和免疫力不能低估,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的观众对跨国媒介文本的解读依据文化语境、个人解析能力、亲身经验等因素的不同而有所差别。第三章引用安德森和史莱辛格的论点,用具体的西班牙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示威游行事例,从文化认同,民族国家与文化,文化与时间,支配与文化自主来阐述文化帝国主义与民族性的话语。他进一步追问了“什么是民族文化”这个问题。第四章主要论点从文化帝国主义,跨国资本主义与文化同质化,资本主义、消费主义与第三世界,西方的消费文化、批判理论与消费主义、消费与资本主义的结构性背景来说明资本主义的文化。资本主义文化中,他提出了“资本主义文化的重点就是消费行为过程与经验的商品化”这个观点。另外,资本主义文化的扩散,其实就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张扬,而这样一种文化,会使所有的文化体验都卷入到商品化的漩涡之中。——辩护消费主义,我们已经是自身社会演化“利益体的一部分”,其重要意义在于我们与我们的“消费文化”关系暧昧。无论是就理论上或实际上,我们都不能从批评它进而推展成为完全的排斥它,因为我们是其中的一部分,而它也是我们的一部分,因为我们依附它而生存、并且满足我们的许多需求。第五章:这是本书的核心部分,作者的观点是,60年代以来,帝国主义已被“全球化”取而代之。他认为,帝国主义致力于从一个权势中将某种特定的社会体系扩散到全球各地。而“全球化”则指涉全球各地域的相互关联与相互依赖,其发生过程相对来说没有那样明确的目的,但却削弱了各自文化上的同一性。由此观之,现代性已经转向了后现代性,帝国主义也已经转向全球化,文化帝国主义也变成了文化的全球化。他指出,文化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现代性的扩散,世界文化同一性的造成并不是帝国主义的原因,而是全球化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在文化领域的诸多悖论不应该站在意识形态的立场来解释,而应归属于“现代化”的大背景之中。批判与反思媒介真不带有意识形态性?如何解释六大传媒集团垄断第三世界媒体?文化帝国主义真的能被全球化取代?全球化就是西方文化(美国文化)的全球化,而不是世界文化的全球化。1、作者始终站在西方中心论的立场来谈文化帝国主义,是这个话题有偏见性,尤其受到第三世界国家批评家的批评。2、作者虽然运用了福柯的“话语分析”理论,但只运用了其方法,而舍弃了福柯理论的主干:话语与权力的关系。3、较少论述民族性。汤林森极力强调全球化带来的同一性,却忽略了特殊性,因为这样以同一性为原则的全球化,事实上反而刺激了一种寻求特殊性、地域性、差异性的现象,并从这种特殊性、地域性和差异性去反省西方现代性本身的局限。经济上依附,文化上独立,因而学界悖论:一方面认为民族主义是妨碍全球化社会经济形成的意识形态,同时又承认民族主义字反对西方文化、政治和经济殖民化斗争中具有战略意义。在全球媒介市场上占据着支配地位的发达国家跨国媒介,其生产的产品对处于弱势的本土媒介产品实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压制,这种压制可能是阻碍本土媒介文本的生产和销售,也可能是以某种方式诱导这些地区的文化产品的生产。这种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不平衡性传播,不仅广泛推销了自己的文化作品,强烈冲击着弱势文化的生存,而且向全球贩卖自己的价值观念,达到弱化本土意识、观念趋同的传播效果。这种文化先行、进行政治和经济支配的帝国主义扩张手段已经为不少学者意识并深深警醒。正如萨伊德在他的《东方学》中所说的那样,西方就有一种欧洲民族与文化优越于非欧洲的民族与文化的观念,西方人制造出的东方学是被当作一种西方认识东方的框架与视角,它是以西方对东方的支配、霸权为基础上让西方处在有利地位而替东方讲话的东方学。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发达,世界是越来越小,第三世界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和科技还不能跟第一世界国家抗衡,西方国家的西方中心论利用各种手段和方法大肆在第三世界国家给人们灌输西方文化思想让各国的民族性越来越弱。比如美国电视剧中让人激动不已的生活方式会影响一些发展中国家的青年的生活方式和追求。编辑/张培超杨翘楚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