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白癜风医院 http://baidianfeng.39.net/a_ht/131225/4316559.html大家好:谢谢诸位记得木心恢复写作35周年。我相信,除了文学专家,其实没人关心作家的写作周年。今天的木心读者略微增多了,但我不认为哪位木粉会确凿记得:35年前他开始写作,并认为那是重要的事情。所以我们只是借题发挥。发挥什么呢?我来讲点我和木心的往事吧。如果咱们去掉这35年,一起回到年,就比较好玩,比较有话说……在座八零、九零后不会有感觉了,四、五十岁以上的朋友应该记得,年,是中国新时期文学的高潮。倘若我没记错,起于年,甚至年,后文革第一代作家和诗人接连登场。除了三零后的张贤亮,大抵是四零后与五零后。譬如刘心武、路遥、高行健、北岛、芒克、多多、张抗抗、张承志、冯骥才、韩少功、王安忆、梁晓声、贾平凹、史铁生、何立伟、马原、张炜、残雪等等。年,两位稍稍迟到的作家一鸣惊人:阿城、莫言。我记得,李陀特别以年——也许是年——为专题,写了专文,描述以上文学壮观。到八十年代末,六零后作家余华、苏童,脱颖而出。以上名单肯定有所遗漏,但以上作家都能在电脑字库中立即找到全名。除了阿城和王安忆,迄今我几乎没读过以上作家,只记得年出国前,被刘心武的中篇《立体交叉桥》深度震撼,以至从杂志上撕下小说页码,带到美国。那时,我和星星画会的阿城做了好朋友,哪想到几年后他将扔出惊人的小说。年,我认识了来美访问的王安忆,我与她同届,仅只初中程度,居然有人写小说,我很惊异,满怀感动读她的长篇《六九届初中生》,之后通信十余年,读她的新作,如今,她已是祖母级作家。总之,以上作家持续出书时,读者可能多于今天的网络粉丝量。西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