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谓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其实很难。
”借着这个话题,今天老高我想和大家分享下我当年读博士的那些事。
我当时读的是清华美院的博士学位,是清华美术学院第二届入学的学生,但却是美院第一个没有延期毕业的博士,其他比我入学早的同学都是和我同年毕业的,所以我也是清华美院第一届的博士生。
1
为什么我入学晚,却能够早毕业呢?这得从我入学前说起。
当年为了考清华美院,我恶补了三个月的绘画,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艺术天份。考试过程没有问题,因为考的是理论。当时身边也有很多朋友帮助我,最后我以很优异的成绩通过了考试。
在入学时要面试,当时面试官问了我一个很尖锐的问题:你考试成绩没有问题,也是以最优异成绩考入美院,但你凭什么在没有艺术背景的情况下,敢来报考我们清华美术学院?
我回答面试官说,我在读本科的时候,拿到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系双学位,那个时候我也仅学了三个月左右的唱歌,但是依然能申请学校培养我学双学位,并在培养之后能够顺利毕业,毕业后也开了个人独唱音乐会。因为我能做至此,所以敢来考美院。
在我看来所有艺术是相通的,我能驾驭我的声音,同样可以驾驭我的双手。因为无论声音还是手,都只是一种外在形式,真正驾驭它们的是思想,是艺术家的本质,这是一种天赋。
这样,我通过了面试,成功入学清华美院。
2
在美院学习临近毕业之前,我的毕业论文抽中将被校级论文审核。
校级论文审核就需要把我的论文发给校外评委去评审。而且我的论文又是一个跨界,多学科融合的论文,融合了工学、管理学、哲学、规划等领域的一篇综合性论文,彻底跨学科,学校就把我这篇论文分别送给了5个学科的评委去评审。
这是对我一个非常大的挑战,因为每个评审都会全篇审读我的论文,文章中任何一个明显的理论错误,都会导致整篇论文的失败。
论文送审后,我得到了一个不是很好的结果,就是5个评委的评审结果为4个A和一个C。按照当年清华大学博士毕业论文要求,有一个C是不可以参加论文答辩的。至此我将面临失去答辩的资格,当时心情非常失落,就想放弃了。
然而就在论文答辩的前三个星期,事情出现了转机,我的论文导师包林教授给了我最大的也是最后的一次指导,他说:“高鹏你可不可以再努力下,再拼一下,看看能不能通过二审,如果你错过了这次答辩,你就要等一年。”
在他的鼓励下,我用了差不多一周半的时间,每天不吃、不喝、不睡觉,每天劳作接近20个小时,把论文中出现问题的章节,重新书写,重新修改。然后再次报给那个打了C的评委进行评审。几天后,评审反馈回来,我终于得到了A。那位评委老师对我的评价是,该生态度端正,真心的修改,修改成果进步显著,没有明显的理论错误。
3
接下来我就开始为论文最后的答辩做准备了,奔波于打印,排版,走手续等流程,等我把所有流程都走完,离答辩仅剩一天的时间了。
此时为答辩准备的PPT我还没开始弄,这个时候再设计好看的PPT已经来不及了,我决定反其道行之,遵循化繁为简,少即是多的原则。
在网上搜集了10张黑白照片,配合到我10页PPT上,铺满屏幕。别看PPT简单,但每页都是我的真情实感,都是我思考后的心血。这样我赶上了最后一天的论文答辩,非常幸运。
在答辩现场,五位评审老师都我国著名的艺术家。第一位评审老师是陈丹青老师,他是我们中国一位著名的油画大师。
当年丹青老师听完我的答辩之后,给的评价是:我已经很多年没有被学生的论文打动了,但今天听完高鹏的论文,我非常感动,这才是一个美术学院优秀毕业生的特质。
第二位评审老师是清华美院的杜大恺老师,他也是我国著名绘画大师。他给我的评价是:高鹏的论文写得非常好,虽然他没有绘画基础,但能够通过三年的学习,把艺术、人文和科学技术融会贯通,整合到一起,充分体现了他跨学科培养,跨学科发展的收获。
我觉得这是老工艺美院合并到清华大学,形成清华美院之后,一个培养人才的重要方向。高鹏就是这么一个很好的例子,我们培养了一个这么成功的毕业生。
中间还有几个评委老师的评价我已经想不起来了,最后是我的导师评价,我的导师是这样评价的:
他说:高鹏这个学生非常特殊,首先他本科和硕士都是在清华本部读的,然后又来读我们美院。但他确实是一个非常有悟性的学生,这也是我从来没有遇到过的优秀学生。
他画画有可能不是最好的,在清华大学里论文也有可能写的不是最好的,但是他写的标题为《生存还是毁灭——中国大城市周边小城镇视觉形态研究》的论文,是切实结合了他在北京周边的一个小城镇当镇长的工作。他真正做到了理论和实践相结合,这不就是我们所谓的知行合一吗?
4
说到这,讲讲我这个镇长。在我学习的过程中,我工作的城镇是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我们镇总体规划是北京全市所有城镇中第一个获得首规委正式批复的,之后在镇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又得到了首规委的率先批复,这在北京市都是第一次。
为什么能做到如此呢?
就是因为我把它融入了人文科学和建筑科学的共识,例如建筑规划本应该是从宏观入手,来一步一步地微观化。
比如镇里有多少人,我们需要根据人口盖多少房子,配多少水,配多少路,路应该修多宽,能通行多少车辆等等,建筑系这种规划理论是自上而下的;但由于我是美术学院的学生,我就意识到其实城市是为人的幸福感服务的,城市建得再大、再好,但生活在里面的人不幸福、不快乐,都不是好城市。
比如:当时我把我们镇里最宽的马路建筑红线从60缩减到20,我希望生活在镇里的父老乡亲,无论官员还是百姓,大家在这个城里生活都能感到是舒服的。我们出门走路,在路上没有什么车抢行,这是一种从人文主观感受倒推的城市规划系统。这是个小插曲,也是我在学习和工作实践中一个知行合一的典型案例。
我就这样成为了清华美院第一届毕业的博士,也取得了更多在人文领域学习的机会。
其实在我看来,现在专业只有四个大的学科,就是自然科学、哲学、宗教学及艺术。我希望自己在各个学科之间寻求化学反应,能让自己明白更多的事情,能明白的事情,就是人生的觉悟,也是一种开悟,也是知的一种来源。
5
最后再聊聊我的导师包林教授。首先特别感谢他,在我写毕业论文过程中,他给了我四次特别重要的理论指导。
刚开始定毕业论文选题的时候,我选的题目叫《奥运美学》,写完之后,第一次和导师沟通,包林教授说,你这个论文写得像清华工科生写的论文,不像我们美院学生写的论文。
我当时就不能理解了,这有什么差别么?他告诉我说,工科的论文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强调的是逻辑。但人文科学的论文,不是强调逻辑,而是强调思辨,是自圆其说。
被指导后,我反复思考教授的话,当我把第二稿论文交给他后,他挺认可,说这个论文不错,看起来像是美院学生写的论文了。但选题还需再斟酌,因为你写博士论文选题是《奥运美学》,可你又不是运动员,又不是国家体委的,又不是奥组委的,凭什么你能写好这篇论文。
这件事让我很受触动,仔细琢磨后,我就把论文题目修改为《生存还是毁灭——中国大城市周边小城镇视觉形态研究》。当我把这个选题再次报给包林教授时,教授就说非常好,一定要写这篇论文,坚持写。这是他第二次对我的指导。
包林教授对我的第三次指导是我把论文写完以后,再一次给他看的时候。他说成果非常好,选题也好,论证也具有思辨性,但是缺一个核心理论支撑。这个时候他就把法国著名社会哲学家皮尔·布迪厄推荐给我,那是一位社会场域的著名哲学家。我把大师的知识吸收消化后,再一次对论文进行了充分的修改。
包林教授对我的最后一次指导,就是那次答辩之前对我的鼓舞了。
仅此回忆下我的那段博士生涯美好时光,然后再次感谢包林教授,感谢他给了我更多人生的希望,人生的指点,也使我能够幸福快乐走到今天!
精
彩
回
顾
中央也出新文件,看创业者该有怎样的精神和人生价值?
你知道怎么成为一名合格的创业者吗?
亿放在这儿,接下来我们要干啥?国家要发展各地,找投资人去落实就够了!
赞赏
人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