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看了《西藏组画》觉得有点不可思义,看了他70年代的写生,感到完全是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事情——我甚至觉得,他那些写生之作更有感性魅力,更生动耐看。陈丹青在70年代的大部分肖像、构图和创作,虽说出自“文革”或准文革时代,却没有或极少文革美术的”红、光、亮”和一本正经的做姿做态。这使我很惊异,因为这现象在当时是很少见的。他是凭着什么作到这一点的,我尚不清楚。但前面二条即天分和真诚的激情,应该也是原由的一部分。即他当时作画,主要不是产生于迎合领导的指示。而是产生于内在艺术冲动,因此那表现来得自然,而没有掺进更多工具论的、风格化的、概念化的东西。(郎绍君)
陈丹青的画令人爱看,耐人寻味,是用他的高超的写实手法,真实地表现了浓厚的生活气息,达到令人看不厌的境地。
(冯法祀)
在陈丹青这些真实的艺术形象面前,你不禁会问“他们在想什么?”“他们需要什么?”甚至使你进一步思考一个人和民族的命运。
(朱乃正)
对于美术界而言,年盛夏,是陈丹青的舆论热季,在研究生毕业画展中.他呈示出七件描绘藏族生活的油画,以其令人信服的真实形象,以其平实含蓄的画意,深深引起同行们的“绘画与生活”的反思,画展研讨会上,《西藏组画》被誉为“现实主义”的“还原”,而获得普遍肯定时,他却答道:“我并不愿把这些画抬高到“高于生活”的种种“主义”中去。我画的,只是眼前平凡的生活、原原本本的一些男人和女人们……”。这一席语气谦卑的告白,正是日后国内画坛”生活流”创作最早的宣言。
(孙景波)
年初夏,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考场其中的创作考试,自由命题,限一日内交卷。陈丹青上午画出了四幅素描草图,下午又画了一幅油画,五幅构图中,场面殊异而人物众多,形象情意均极生动具体,浑如汗气未散之际,便活生生地涌进了他的画面。如此敏捷的才思,能如此凭空臆造的形象记忆力,实在令人诚服,丹青一举夺魁,传为考场佳话,当时他仅有24岁,是油画专业中年龄最小的考生。陈丹青入学前自习绘画,初即以速写开端。但于速写之好,依然如初。陈丹青的资质,在其对“真实”的洞察力;在其对物象形态意味的特殊敏感;在其精确地把握与驾驭技巧的娴熟,可谓慧眼独具。他在纽约的速写,作风更见精当、扼要;手法更为酣畅、洗练。他的动态速写,尤似能捕风捉影,堪称一绝。看似简略粗率,实则精微妙要俱到,形神兼备。就速写的纯粹性而论,具有更为独立的欣赏价值。这便是线条的舞蹈,是线条假手音乐节奏在奏鸣交响,流露着一个东方画家骨子里特有的根性。陈丹青说:“线条之于我,是一种天性,对线条形式品味的敏感是我的本能,我的速写,无疑得之于民族传统的熏陶”,他对自己艺术的特色和渊源的认识,可谓知之甚明。
(孙景波)
陈丹青的《西藏组画》造成了巨大轰动,在中国美术史上是具有开拓性的。那么年轻的人,有这样的追求。我很欣赏他的文笔,字写得也好,文采也好。一看就不是一般的人,是个有文化修养的人,在艺术上有想法有追求的人。在学校投票中,有好几次他都是学生“最喜爱的老师”。包括他的坦诚,学生们都很喜欢他。
(袁运甫)
舆论总是把陈丹青放进《西藏组画》的终极成就中予以定论,可是他的才华是活泼的,而且很丰盛。和他接近的好朋友都知道,他有超常的学习能力,实践范围甚广,品性纯真,富有正义感。平心而论,这几十年没有哪个同龄画家能比他更活跃多彩,涉猎通达,对周围有那么持久的影响力。从我识事以来,见过许多有才能、有学问的人,可是丹青却有许多过人之处,在他身上我看到造物主的奇妙。由于他的才大,常常不能自我,因着他的品性端正与良知,有些可以不说的话不干系的事,他又常常去说去做,为此招来不少误解,所谓明哲自保、言多必失的古训为他所不取,这也是人们从心里对他的敬意所在。
(杨飞云)
陈丹青,年生于上海。当代最具影响力艺术家、作家、文艺评论家,学者。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年—年辗转赣南、苏北农村插队落户,其间自习绘画,是当时颇有名气的“知青画家”。出版文学著作十余部。陈丹青无论画风与文风,都具有一种优雅而朴素;睿智而率真的气质,洋溢着独特的人格魅力。年,陈丹青以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油画《西藏组画》成为颠覆教化模式并向欧洲溯源的发轫,被公认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经典之作而成为中国艺术界巅峰人物,引起极大轰动,至今余韵不绝。年毕业留校任教。年,陈丹青辞职移居美国。年陈丹青回国并被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因对教育制度的教条、刻板难以认同,陈丹青遂于年10月愤然辞职。再次轰动社会,并引起极大国内治疗白癜风最好的医院北京最专业的白癜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