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世界范围内一共有超过种猫头鹰,它们的身影几乎遍布南极洲以外的其他大洲上,在我国至少有24种不同的猫头鹰,它们在我国南北方都有分布,其中主要的种类集中在我国南方。相信许多南方的小伙伴在小时候的夜晚没少听到猫头鹰各种叫声,但是,到了如今,猫头鹰的声音越来越少、越来越“微弱”,这到底是为什么呢?我们一起来聊一下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我国南方常见的猫头鹰有哪些?
猫头鹰是鸮形目下所有鸟类的统称,由于该目下的大多数鸟类双眼、面部轮廓与我们常见的猫有些相似,故此得名猫头鹰。猫头鹰最大的特点就是它那一对囧囧有神的大眼睛了,而且它的瞳孔要比其他鸟类大很多,这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更多的光线进入眼睛,再加上猫头鹰的视杆细胞(主要负责辨别明暗的视细胞)非常丰富,所以,即使在夜间,它们也能清晰地看到周围的环境。
猫头鹰大都是昼伏夜出的鸟类,它们平时栖息于树洞或者密林中的树上,因此白天我们极少能够看到它们的身影。不过,到了夜深人静的晚上,猫头鹰就会飞上枝头,扫视着周围,一旦有动物出没,它们就会出击。从食性上看,大多数的猫头鹰以鼠类为食,一部分靠近水域的猫头鹰会以鱼类、两栖动物为食。
在我国的南方常见的猫头鹰有8种:雕鸮(华南亚种)、黄脚渔鸮、褐渔鸮、灰林鸮、褐林鸮、黄嘴角鸮、长耳鸮以及东方角鸮。
雕鸮和老鹰
在这8种猫头鹰中,以雕鸮的体型最大,成年的雕鸮体长平均在60厘米左右,除了体型大,它还有一个特点,耳羽非常的长,长度平均在7厘米左右(长耳鸮也有发达的耳羽,不过长度平均在5厘米左右,比雕鸮短一些,这是因为它的体型比雕鸮小,平均体长不足40厘米)。而最小的猫头鹰东方角雕其平均体长还不到20厘米。
除此之外,名字里只要是带“渔”的猫头鹰,必然是那些喜欢栖息在靠近水域森林中的,而它们的食物占比较大的是水生生物(鱼、蛙、虾蟹等),比如黄脚渔鸮、褐渔鸮。其他6种猫头鹰均以鼠类为主要食物。(下图为黄脚渔鸮)
种类如此多的猫头鹰为什么越来越少了?
在当下分布在我国的猫头鹰有二十多种,而它们清一色的都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但是,猫头鹰作为昼伏夜出的鸟类,它们与其他猛禽的活动时间正好相反,所以猫头鹰极少被猛禽威胁(比如大型的鹰类),而且在我国猫头鹰一直是一种带有“神秘”色彩的鸟类,很少有人主动去捕杀它们。既然很少有动物能够威胁到它们,为什么它们的数量还在减少呢?我认为有以下三个主要原因:
第一:栖息地的减少
无论是主要吃鱼的猫头鹰还是主要吃老鼠的猫头鹰,它们的栖息地都离不开树木,而且它们在繁殖期,主要以大树的树洞为繁殖点。小的时候,在村子里和周边,树林、大树非常的多,但是,随着我们慢慢地长大,我们发现树林被砍掉了,成了耕地,村里原本随处可见的大树,现在也只剩下路两旁的小树苗。正是大树和树林的减少,让以大树和树林为栖息地的猫头鹰变得“无家可归”。这是导致猫头鹰数量减少的原因之一。
第二:食物的减少
猫头鹰根据食性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鼠类为食的,一类是以鱼类为食的。但是,在当下,野生水体内的鱼已经越来越少了,而且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许多小伙伴也发现了,原本在村子附近的水塘、湖泊也大都干涸了,即使那些有鱼的水域中,鱼还不够人用各种工具捕捞的,这使得那些主要以鱼类为食的猫头鹰食物大幅度的减少。
以老鼠为食的猫头鹰也没能好到哪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的居住环境发生了极大的改变,从土房到砖房,从土路到水泥路,老鼠很难再在人类的居住地内生存,这原本是件好事,但是对于栖息在人类生活区内的猫头鹰来说,它们的猎物就会减少。再加上老鼠药的使用,一些吃了老鼠药的老鼠再被猫头鹰捕获吃掉,这些猫头鹰也难逃一死。
因此,食物的减少,也是猫头鹰减少的原因之一。
第三:迁徙
虽然大多数的猫头鹰属于留鸟,但是它们的“留”也仅限于环境没有太大变化的前提之下,就像最近很“火”的迁徙的亚洲象群一样,它们原本很少远距离迁徙,即便是迁徙也是围绕在原栖息的基础上向外辐射。但是,此次迁徙的象群已经迁徙了几百公里,这是前所未有的,而究其原因无非就是原本的环境已经不足以让它们继续生存了。
猫头鹰也是如此,原本我们生活区附近植被覆盖较多,大树林立,鼠类、水中的鱼类非常的丰富,它们能够在此生活得非常好。但是,随着树木的砍伐、鼠类的减少和迁徙、鱼类的减少,它们不得不离开自己的栖息地,寻找更适合生存的密林,这样它们就离我们越来越远了,而我们自然就很少能够听到猫头鹰的叫声了。
总结
猫头鹰在自然界中,很少有天敌,而且由于猫头鹰被认为是“不祥之鸟”,所以也很少有人会去主动捕杀它们,但是尽管这样,它们也没能逃过数量减少的厄运,究其原因无非就是人为破坏环境导致的。
其实,大多数的猫头鹰以老鼠为食,是一种不折不扣的益鸟,而且它们所谓的“神秘”,无非就是人们对它们昼伏夜出的习性、夜晚的叫声、吐出毛球(未消化的动物骨骼和毛发)的误解导致的。
举报/反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