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笔记之人生算法课19冲动像阿尔法

人生算法B计划18个难题-第8关-冲动。弗洛伊德说:“人是一种受本能愿望支配的低能弱智的生物”。俗话说:冲动是魔鬼。今天咱们要讨论的人生难题就是我们每个人都容易犯的毛病——冲动。前面咱们说过,人在做很多决定的时候并没有过脑子,用的是我们常说的直觉思维。那么不过脑子的直觉思维就一定不如精打细算的理性思维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可能涉及:心理学、数学、计算机科学、经济学和进化生物学等领域,各路专家一直对此争论不休,其中有一位是《纽约客》杂志撰稿人、“畅销书之王”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他在《眨眼之间》这本书里研究了直觉思维的过人之处:它能使人在匆匆一瞥里抓取很多信息,而且这是每个人都拥有的能力。它解释了为什么我们会对某人一见钟情,事实上,这一瞬间的感觉可能比你花很长时间做的决策还要准确。

格拉德威尔说:“试想你走在街上,猛然发现一辆卡车正飞速逼近你,你有时间把所有选择从头到尾权衡一遍吗?当然没有。人类之所以能够存活至今,就是仰仗这种进化而来的决策工具。”这个决策工具就是我们的直觉。虽然我们还没有完全搞清楚直觉是怎么起作用的,但事实证明它确实很有用,很多时候甚至比理性思考的结果更有价值。

当然,直觉思维也经常有失手的时候。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就提出,人常常被“过度自信、注意力有限、认知偏见”等因素影响,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判断错误。即便一个行业的多位专家,他们对同一件事的判断也会有很大差异。

显然,直觉思维有明显的优势和劣势,我们在做决策时不能完全仰赖直觉思维。因此,我们需要把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算法。至于具体的结合方法,有三位高手为我们提供了范式。

1、丹尼尔·卡尼曼:给直觉装上围栏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他在年轻的时候曾面临一项巨大的挑战。年,21岁的卡尼曼在以色列国防军担任中尉,他给以色列军队设计了一个新的面试系统。丹尼尔·卡尼曼给这套系统,设计了一套算法,将理性和直觉结合起来,把原来的单一维度评判标准(过于依赖纯粹的直觉判断,非常原始,效果很不好),调整为6个维度(包括准时性、社会性和尽责性等)作为评判标准,面试者通过交谈给每个士兵打分,事后采用一套固定的计算方法,考虑各个维度的权重,确定最后的分数,再把士兵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在这里,确定维度也好,根据权重打分也好,都是为了给面试官的直觉安上理性的围栏,让他们在理性的边界内发挥直觉,而不是随意发挥。军队在实施新的面试系统后发现,新方案评估得非常准确,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单一维度的计算结果。迄今,以色列军方还在使用这套系统。

在复杂的决策面前,卡尼曼提供的方法兼顾直觉思维和理性思维,产生了截然不同的效果。它告诉我们:与其泛泛地评判一件事,还不如建立几个关键的评判维度,给不同维度赋予权重、计算结果,这样就能让混沌不清的问题变得清晰起来。这套简单的算法比专家的直觉更可靠。

2、吉仁泽:简捷启发式

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吉仁泽提出的“简捷启发式”,也是一种兼顾了直觉和理性的算法,能帮我们依据有限的信息在短时间内找到解决方案。他曾在书中提过一个发生在加州大学圣迭戈医学中心急诊室的例子,简明扼要地说明了解决方案。

过去,当一个心脏病人被送入急诊室的时候,医生们需要通过年龄、血压等多达19项指标确定病人的危急程度。这就类似上文卡尼曼的思路:为接近真相,我们需要给复杂问题建立多项评判标准。但对于急诊患者来说,漫长的流程可能是一个灾难。特别对于那些情况危急的病人来说,他们可能根本就等不到19个指标全部检查完。如此,决策方法就有了贻误治疗的风险,并且大多数后果是不可挽回的。所以,摆在急诊科医生面前的最大的困难是人员有限、时间紧急,怎么用最快的速度判断病人的危急程度。

加州大学圣迭戈医学中心的布里曼医生和他的同事解决了这个问题。他们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决策模型,只需三步就能确认一个心脏病患者是不是高危病人,大大缩短了决策时间。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呢?一个被送进急诊室的心脏病患者,原先要检查完19项指标才能确定他的危急程度,现在只要三条线索就能确定问题,并且只需回答是或否,特别简单,容易程序化。这个方法大大提升了急诊室的运转效率和抢救病人的成功率。

吉仁泽把这个方法总结为“简捷启发式”,就是把复杂的理性推理简化成便捷可执行的决策模型,或者一种行动原则。传统的认知科学和经济学,致力于研究理性世界,“耀眼的理性之光”让人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mj/100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