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考定教如何备好中外历史纲要上

一、选题呈现

1.(·贵州模拟)在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中,青铜尊、青铜罍以及玉璋、玉琮等与黄河流域出土文物类型相似。同时,三星堆新发现的黄金面具与成都金沙遗址出土的黄金面具存在高度相似性。这说明

A.跨区域间文化交流频繁

B.中华文明具有多元一体特征

C.古蜀文明长期领先世界

D.长江流域经济得到充分开发

2.(·广东模拟)长江中游的史前文化曾向中原挺进,占领了鄂北豫南地区。但在距今O年前后,豫中地区的文化南下,并在江汉文化的核心区形成了具有中原风格的文化,甚至把长江中游大部分也区文化的发展统一到了黄河文明之中。这说明

A.黄河文明最终战胜长江文明

B.长江文明与黄河文明在交流中发展中国

C.黄河地区更适合文明的发展

D.中国的史前文明起源于中原地区

3.(·湖北华中师大一附中模拟)浙江良渚地区近年发现了大量古文明遗址,约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遗址中有水稻、蚕豆、花生、芝麻等农作物,以及丝麻纺织物,墓葬遗址中有些墓地宏大精美,有些墓地狭小简陋。据此可知合理的推论是

A.良渚文化发展到了早期国家阶段

B.良渚文化已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

C.黄河流域文明并非中国文明源头

D.南方文化已经受到北方文明影响

4.(·重庆巴蜀中学月考)年,考古工作者在河南省濮阳市西水坡墓地发现了仰部文化蚌塑龙;年,在湖北省黄梅焦嫩发现的大溪文化时期卵石摆塑龙;年,在内蒙古赤峰放汉旗兴隆洼文化中期遗址中发现了我国最早的猪首龙形象(距今约~年)。据此,可以用来说明

A.内蒙古地区是中原文化发祥地

B.龙图腾崇拜的文化不断成熟

C.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文化趋同

D.中华文化具有内在关联特性

5.(·北京模拟)年,在四川三星堆遗址中发现了“鹦”形纹饰青铜尊,“鹗”是中国对猫头鹰类鸟的总称,相隔多千米的殷墟也曾出土“妇好鹗”。此外,三星堆玉璋的外形和河南二里头玉璋极其类似,考古学家断定是从夏朝流传而来。以上考古发现再次实证了

A.中国古人崇拜猫头魔一类的鸟

B.三星堆青铜器和玉器均为礼器

C.古蜀文明具有鮮明的地方色彩

D.中华文明呈现多元一体的特点

6.(·哈尔滨市第一中月考)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在我国境内广泛分布,距今四五千年左右开始交流频繁,并逐步移植到中原地区,融合到华夏文明中。这主要反映出中华文明

A.在新石器时代开始出现

B.发展中存在多源性特点

C.广泛分布在祖国大地上

D.具有多元一体发展特征

参考答案及解析见文末

二、教学分析

翻看《中外历史纲要》上册第一课,其内容不仅时间跨度大,整体的知识容量也非常多,对于刚刚进入高一的学生来说可谓是“海量”学习内容,教师在本课内容讲解上的排兵布阵,更会直接影响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掌握,但笔者在观摩分析了一些课例后,越发的感觉到对于很多初次使用统编教材的老师来说,在过去使用老教材的影响下,其原有的知识储备与知识体系很难帮助教师把第一课如此繁多的内容,从“外在特征”和“内在逻辑”这两个维度上完全吃透,进而使得教师在课堂上的知识讲授显得僵化、割裂。

进一步讲,老师们在讲授纲要上册第一课时面对的最大挑战是如何给学生讲清楚“中华文明起源”与“早期国家特征”这两个大的核心点位,而不是再像过去一样,简单地按照一个时间主线,把这条线上所涉及到的每个知识点的时间、背景、过程、内容、影响一股脑的搬给学生。容量大、内容多且讲解笼统模糊的知识,对于学生来说即不是知识更不是素养,是压在他们身上的“五指山”。

下面,笔者从“中华文明起源”这一点位出发,来对本课内容及备课策略进行简要讲解。

在“中华文明起源”这个核心点位上,教材的时间线很清晰,但在内容逻辑线的梳理和理解上就存在一定的难度了。从历史逻辑上说,旧石器时代为何会向新石器时代演进,这层逻辑尚且好解释,但在教材中还有一条暗线就是新石器时代中早期和晚期的分期,这两个时期有什么特点和区别?有没有各自的典型代表?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这些涉及底层思维的基础常识是一定要给学生讲清楚的,但在一些课例中,有些只是简单地对新旧石器时代做了分期,然后便在新石器时代下面按地域分布将仰韶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不加时间区分地装了进去。而不加以时间上的分期,则意味着很难给学生灵活呈现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各自的特点、变化与联系。所以对新时期时代进行简要的时间分期讲解是最基础的第一步。

然而,在进行完分期时,一些老师是这样的做的:

上面的表格比较清晰地展现了新石器时代不同分期、不同地域文化的文化内容,但是在这样的知识归纳中,我们既看不到新石器时代下,不同地区文化的整体共性,也依旧无法看到不同文化间的相互影响、传承与区别。该表格中的“文化发展概况”一栏,只是将教材当中的基本信息加以简单地整合,如果不进行相关知识的适度补充,上述表格中的分期讲解也会沦为一种无效的讲解。

笔者所强调的分期,是要在分期当中凸显对比,在对比当中呈现变化,而这种对比、变化是要以具体的情境为抓手,例如在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先民在面对同一具体的生产、生活场景时所使用的器具、采取的策略、组织形式上的相同与不同等方面,以此来进行简单的教学情境设计,从而在对比、变化中渗透私有制、阶级等比较抽象的概念,使这些概念变得鲜活生动起来。只是让学生记住仰韶有彩陶,龙山出黑陶,良渚阶级分化明显,这些死记硬背的知识对学生的素养培养和认知提升,意义都不大。具体做法怎么做?笔者会在后面说到。

另一方面,对新石器时代分期的模糊还体现在教师对历史地图的使用上,在一些课例中,教师所使用的地图往往是将新石器时代各时期的文化遗存都囊括其中的地图,但一张图是无法让学生看到新石器时代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文化遗存分布,在整体上所呈现出的动态变化。

可以预见,在教学中出现的上述问题极有可能会使学生在历史时空方面的认知变得模糊,甚至出现偏差。在这些问题的基础上,随着对本课知识讲解的推进,再叠加上社会形态演变、国家出现、早期国家的制度等抽象的理论概念,学生最终的学习效果可想而知。

在笔者看来,在时间上进行分期,空间上进行分图处理,会有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就是能够使教师更好地利用课本材料。在课本当中,教材给出了姜寨、红山牛河梁、良渚古城、陶寺墓葬四处遗址的图片。在时间上,可以将姜寨和陶寺遗址作为新石器时代前期与后期的代表,通过出土文物、遗址规模的比较体现阶级分化、私有制发展。而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作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可以将其与龙山文化按地域合并为东部沿海地区的文化,可以将其作为整体与内陆地区的新石器文化进行对比,进而呈现多元一体。

所以笔者建议,教师在进行备课时需要在时空两个方面,细化新石器时代的分期,以此为主线串联起仰韶、大汶口、龙山、良渚文化间的动态演变过程,将宏观的时代特点与代表性的局部特点给学生清晰地呈现出来,进而为接下来的“多元一体”和“国家出现”做好铺垫。

在此,以笔者所编写的纲要上册《历史阅读理解》第一期的相关内容作为案例,供老师们参考。在编写中,笔者对新石器时代进行了分期处理,在充分运用课本材料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将姜寨与陶寺遗址作为各自时代的典型代表,从先民具体的生产生活片段入手,展现新石器时代前后期的风貌与变化,再通过多幅历史地图呈现空间演变。

参看下图:

下期内容,我们继续谈纲要上册第一课中的“多元一体”和“早期国家特征”,欢迎读者朋友们持续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jt/900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