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人文奖成立宗旨
阮义忠
拍照四十多年,摄影从我的工作、兴趣,已转为理想与信仰。常年透过拍照体悟人生,摄影对我不只是艺术表现,也是人格养成。写书、展览、教书、办杂志,都是希望传播自己深信的价值观。
我一直认为,摄影的本质是发现与记录,也就是向外观看,找到事事物物之间的关系,将其捕捉,把意义传达给更多人知道。文学、艺术的价值正是在此:让别人的生活经验成为自己的成长参考,然后把刻骨铭心的领会表现出来,供另外的一些人借镜。有人共鸣的世界才是温暖的、幸福的,也才能看到希望。
自从计算机及数码相机、手机摄影普及后,摄影的技术门坎变得非常低,却也使得人们开始不尊重对象,不珍惜快门机会与缘分。一位再了不起的摄影师,充其量也只不过是百分之五十的创作者,另一半的功劳,应该属于镜头前的人事物。
从台北艺术大学退休后,我在各大城市开设工作坊,时常有机会参加各地的摄影节、担任各项摄影比赛评审。在此期间,除了实地感受各地摄影活动的蓬勃,也观察到目前流行的摄影表现严重偏向观念性,人文精神逐渐稀薄,令人忧心。
摄影也是一种价值肯定,是打开视野、心门,与外界沟通的管道。能肯定外在的好,自己的内在也会更丰富。仅在意表达个人的巧思、观念,轻忽对象的意义,易使影像沦为手段而非创作目的。当然,并非纪实才叫人文,任何摄影手法,只要表达出对生存环境的珍视、对人间事物的关怀,都是富于人文精神的。
如今,观念性、艺术性的摄影表现享有相当大的鼓励,纪实摄影及长期关心某个主题的工作方式,虽然也有若干奖项特别予以关照,但仍需更多有志一同的人士,在各自的岗位上推波助澜。
个人从拿起相机的那天开始,始终如一。摄影增加了我的生命宽度,我也应该在有生之年为它多尽一分力。基于许多朋友、学生的鼓励与支持,我决定成立一个摄影人文奖,期望对目前摄影表现失衡的状况稍作平衡。
达成这个理想与目标,需要很大的福报,唯诸佛眷顾、众缘合和而可得。在此,容我向所有直接、间接帮忙的朋友深深致谢!
年3月于台北
阮义忠接受《一条》采访-年
阮义忠摄影人文奖设为每两年一届。
第一届于年6月1日启动征稿至9月30日24时(北京时间)截止。
经由初审7位评委、终审4位评委而最终选出获奖者1位,并授予10万元整人民币(税前)的奖金。
于年底颁奖,前三名参与颁奖典礼,地点在木心美术馆。
阮义忠,摄影家、摄影评论家,阮义忠摄影人文奖创始人。年生于台湾宜兰县。年于英文《汉声ECHO》杂志社工作,开始拍照。四十年来先后出版《人与土地》、《台北谣言》、《失落的优雅》、《正方形的乡愁》等十本摄影集,并于世界多国个展。论著《当代摄影大师》、《当代摄影新锐》、《摄影美学七问》被视为华人世界摄影启蒙书。创办的《摄影家PhotographersInternational》杂志被誉为最具人文精神的摄影刊物之一。年开始于台北艺术大学美术系任教,年以教授资格退休。年台湾发生大地震之后,成为台湾佛教慈济基金会的志工。近年来于南方周末、南方都市报、深圳商报、生活月刊等媒体撰写专栏,并在大陆各城市开设摄影工作坊。
陈丹青,艺术家、作家、木心美术馆馆长。年8月出生于上海。年初中毕业。-年先后在江西与江苏农村插队落户,期间自习绘画,年9月考入北京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文革后第一届研究生班。年作成毕业创作《西藏组画》。至年任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工作室教员。年初自费赴美国纽约留学,自由职业画家。年1月接受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聘请,回国任教。年辞职。现为自由职业艺术家。著作有《纽约琐记》《陈丹青音乐笔记》《多余的素材》《退步集》《退步集续编》《与陈丹青交谈》《荒废集》《笑谈大先生》、画集《归国十年》等。年,因出版师尊木心先生《文学回忆录》听课笔记,获“年度最佳图书奖”、“年度事件奖”、“年度最佳批评奖”、“年度十大好书奖”。
吕楠,著名摄影家。年生于北京。年至年在《民族画报》工作。年开始用15年时间完成了其恢宏如史诗般的“三部曲”:《被遗忘的人》、《在路上》和《四季》。年完成作品《缅北监狱》。
布莱恩·坎贝尔(BrynCampbell),英国摄影家、作家、图片编辑,英国BBC电视的首位摄影节目主持人。年出生于南韦尔斯产煤重镇。著作包括《世界摄影WorldPhotography》()、《探索摄影ExploringPhotography》()、《摄影大师TheGreatPhotographers》()、《卓越的行动摄影GreatActionPhotography》()《有关摄影ConcerningPhotography》()。曾任英国《观察者TheObserver》周报图片编辑、台湾《摄影家PhotographersInternational》杂志编辑顾问。
秦伟,独立策展人、艺术家、香港大学专业进修学院[摄影深造文凭]课程统筹主任及讲师。年生于香港。早年毕业于法国Mulhouse高级艺术学院,以当代西方的艺术造型风格表现东方传统美学思维,获法国文化部颁发国家高等造型表现硕士。获颁多个策展人奖项,活跃于国际摄影活动。是第二届北京摄影双年展(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主题展《陌生的亚洲》及阿根廷国际摄影节策展人;并先后在不同国际摄影节策划展览,包括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香港国际摄影节、大理国际摄影节及连州国际摄影节等。曾担任多个国际摄影节的专家委员,包括阿根廷国际摄影节、YoungArtTaipei、大理国际摄影节及连州国际摄影节;并担任丽水国际摄影节学术论坛发言专家及摄影节奖项评委。秦伟的影像世界充满着其个人内心境遇,以人道主义眼光及宏观的历史框架去观视变动中的世界。活动范围以香港及亚洲不同地区为主,镜头涉足不同文化及经济背景下的地区性贫穷、战争的受害者和全球气候变化引致的生存问题。多次获颁不同的新闻摄影奖项及人权新闻奖。于年创立国际非政府机构[医护行者],为发展中国家贫民提供小区医护教育及医疗服务。
沈昭良,著名摄影家。年生于台湾台南,毕业于台湾艺术大学应用媒体艺术研究所。历任报社摄影记者、副召集人、中央大学专任驻校艺术家,及台北国际当代艺术博览会摄影专家面对面计划召集人。年首度推出《映像?南方澳》系列专辑,其后陆续出版《玉兰》()、《筑地鱼市场》()、《STAGE》()、《SINGERSSTAGES》()及《台湾综艺团》()等长篇摄影著作。作品内容主要聚焦现实环境中的社会地景与生命处境,并透过摄影进一步形成问题意识,建构思考与对话路径。曾于、及年,三度获颁行政院杂志摄影类金鼎奖,年日本相模原摄影亚洲奖,年韩国东江国际摄影节最佳外国摄影家奖,美国纽约ArtistsWanted:年度摄影奖,年美国IPA国际摄影奖-纪实摄影集职业组首奖,吴三连奖等国内外奖项。也曾受邀于美、加、法、英、西、荷、义、丹麦、秘鲁、巴西、危地马拉、日、韩、新加坡、柬埔寨及中国大陆等地展出。作品主要为国美馆、高美馆、北美馆、韩国东江摄影博物馆、日本相模原市政府等公立机构及私人收藏。目前除从事影像创作、评述与研究,兼任政大、台科大助理教授,并受邀主持工作坊及展览策划。
晋永权,《中国摄影》杂志社常务副社长。年生于安徽。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马列所,获法学硕士学位。年进入中国青年报工作,曾任中国青年报摄影部主任、中国摄影出版社常务副总编辑,年任《中国摄影》杂志社常务副社长。著有《最后的汉族》《出三峡记》《江河移民》《红旗照相馆》《合家欢》《每一声快门都忧伤》等著作。系列摄影作品“傩”、“三峡移民”被法国国家博物馆、上海美术馆等机构收藏。
颜长江,著名摄影家。广东梅县人。年生于湖北省秭归县。年毕业于武汉大学新闻系,现居广州。主要著作(全部著作权):《广东大裂变》,,暨南大学出版社;《最后的三峡》,,浙江摄影出版社;《纸人》,,国际中国文化出版社;《三峡日志》,,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近年主要展览(作品成系列完整呈现的重要的展出):,《夜间动物园》,北京百年印象画廊;,《三峡》,上海美术馆(收藏);,《纸人》,上海比极影像画廊;,《纸人》,法国翁福勒第13届国际摄影节;,《重庆的三洞桥》,《从平遥到大理——南方十六人》群展,大理国际影会;,《中国新闻》,《中国景》群展,广州时代美术馆;,《神州》,《中国风景》第二回展,北京;,《纸人》,意大利亚历山大里亚双年展。
傅拥军,著名摄影家、快拍快拍网发起人。年生于浙江龙游,现生活于杭州,供职《都市快报》,浙江省摄影家协会副主席。两次世界新闻摄影比赛(荷赛)奖获得者。获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优秀策展人“飞马”奖。出版著作《那么西湖》、《镜头朝下》等。
严志刚,图虫网高级运营总监。年生于江西。年起从事职业摄影记者生涯,专注于报道和纪实摄影师。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中国摄影家协会新媒体委员会委员,中国新闻摄影学会理事。其最为人初期白癜风治的好吗土方治疗白癜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