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UA
|闳约深美不息变动有温度的文化艺术平台|
西藏,是一个令很多人心驰神往,却没有勇气驻足的地方。今天故事的主角,是一位生活在布达拉宫脚下南艺人。
过去的19年,他在西藏做过教师、画家、纹身师,还兼任酒吧老板和室内设计师,在西藏这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过着所有想要逃离北上广的人眼中最艳羡的生活。
而故事却远不止于此,这个汉族人还在6年前为藏区无学可上的孩子们无偿创办了传统手工艺术学校,取名雪堆白。
今天的故事关于他,宋明,拉萨师专的一名大学教师,南艺98届美术学院油画专业毕业生。
1
援藏19年汉族教师眼里的西藏图景
最初去西藏时,宋明是一名援藏教师。在大学毕业决定去拉萨师专任教之前,他从未到过西藏。关于那里的印象,只停留在作家们笔下所描绘的样子。
◎宋明与学生在山脚下画唐卡
陈丹青的《康巴系列》,马原的《冈底斯的诱惑》和马丽华的《灵魂像风》,这些书中所勾勒的藏区最终吸引他放弃内地大城市的就业机会,到藏区做一名美术老师。
◎手工艺学校里席地而坐的学生们
在藏族慢节奏的生活状态下,宋明在做好教师本职工作的同时也尝试着不同行业带给他的自由。也就有了故事开头那一系列的职业:教师、画家、设计师,甚至是纹身师和酒吧老板,还做过演出和艺术品经济。
另一方面,宋明所在拉萨师专也会开设藏族艺术史相关课程,在教学和采风中他开始发现西藏最吸引他的并非是生活状态,而是完整且灿烂的藏文化。
◎雪堆白手工艺术学校师生作品
在宋明的描述中,藏族有着十分完整的美术史,这是在其他少数民族中罕见的。单就唐卡这一种绘画形式而言,其繁复的工艺和背后所蕴含的文化符号就值得深入探寻。
2
传承文化,是一种修行
事实上,和其他高级绘画形式相比,唐卡本身就技法而言非常简单,而恰恰是这些简单脱离了绘画语言的束缚,使画唐卡更像是一门纯粹的修行。
学画画的宋明则从唐卡开始,一步步窥见了藏族文化艺术中的瑰丽之处。从唐卡到雕塑,再到藏式家具和编织等手工艺,宋明对藏族艺术的认识在加深,也发现了即便是在几千公里外的雪域高原这些传统技艺仍旧面临着失传的困境。
在藏族文化中无私和大爱的滋养下,一直从事大学教师的宋明决定将藏族馈赠给他的知识和文化反馈于这个地区。
于是这个汉族人和他的朋友有了一个伟大的设想:藏族雪堆白传统手工艺术的现代复兴。
◎雪堆白自明代起便是代表着西藏地区手工艺最高水平的官办机构,坐落于布达拉宫脚下。
在这样的构想下,年宋明用此前做设计、影像、纹身工作室这些看似乱七八糟的业务时积累的资金全部拿出来,倾其所有同样在布达拉宫脚下创办了这所以传习藏族手工艺文化为主的民办学校。
3
免费办学:雪堆白传统手工艺术学校
这里的孩子大多来自县里的民政部门,还有一部分活佛送来的孤儿。30多个单亲家庭、6个孤儿、6个残疾人。构成了比例最大的学员来源。
◎唐卡教室,水泥地残缺斑驳,画架却极其牢固稳健
孩子们在这里不仅免学费,还免费吃住,甚至还有生活补贴。经过几年的学习大多数孩子已经可以自己养活自己。雪堆白传统手工艺术学校是民办,却绝非盈利机构。嘎赤派唐卡、藏式家具、雕塑、传统皮具、陶艺首饰都在他们的教学范畴中。
◎藏族牧民孩子在习作唐卡,一幅画大约耗时2~3个月完成
◎除了主修唐卡外,雕塑也是这里主要学习的课程,从炼铜开始
在未出成果的几年里,宋明便将师生共创的唐卡和家具等作品拿到市场上去卖,再将收入全部投入学校运行和日常开销。创办之初吃不饱饭也是常有的事,教学条件和居住环境亦十分艰苦。
◎炖土豆
◎用铆焊机完成大型铸铜雕塑作品
很多孩子因为家庭条件比较艰苦,甚至没上过学或不识字。宋明和他的朋友们从文化课的角度把藏族的历史宗教文化传授给孩子,成为传统手艺人的同时更加了解本民族的文化发展。
◎这里的孩子多为9~20岁,年龄小的孩子在学习文化课本
◎年龄稍大的学员在为唐卡颜料调色
每天画10小时,每周6天就是他们的日常生活。完成一幅唐卡需要2——3个月的时间,他们就用手中这支极细的画笔一点点勾描,直至完成一幅尺寸庞大的唐卡。
办学6年里,一共培养了20多位画的不错的唐卡画师。这个默默无闻的民办学校多次代表自治区走出国门,先后在意大利、波兰和德国办了四次国际性展览。
然而在宋明的眼中,这些并算不上什么成绩。作为老师,雪堆白手工艺术学校的老师和学生们仅仅是出了一些作品,在所谓的传统复兴道路上仍然只能默默前行。
后记
宋明说,在西藏的生活质量不高,买不了大房子也换不起车。但是生命的质量是生活在大城市的高压之下所不能比的。
这里的文化滋养着他艺术和人生的修行,而他也在把西藏文化所赋予他的纯粹以最本真的方式回馈给藏民和他们的孩子。
90多人的团队只能刚刚吃饱饭,孩子们都能出作品养活自己。这所非盈利的学校最困难的时期已经过去,而传统艺术仍旧在等待着它的春天。
NUA
|以艺术的名义讲述有温度的故事|
欢迎点??!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