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RASM
笔者在之前的文章中,就提出过,面对美国海军这样的对手,无论做何种准备都不过分。
比如在反舰导弹的研制上,就应该实现多种不同设计方向的导弹型号并存,如此才能最大的提升整个作战系统的攻击手段多样性。因为在反舰导弹的设计上,有很多性能的实现,本身是彼此相互矛盾、而且在现有技术条件下无从解决的。
鹰击12
鹰击12发射
比如鹰击-12高速导弹,它的核心作战理念,就是依靠更先进高效的气动和控制技术,通过高速与高机动性(这是苏联SS-N-22导弹所不具备的)的结合;极大的压缩对手的防空系统反应时间,使其在发现导弹来袭后,能组织起来的拦截火力次数大大减少,而且单次拦截的成功率急剧降低。
近防炮
这一点在末端的近程防空上体现的尤为明显:中国自己的研究结论是,要较为可靠的拦截具备一定机动能力的超声速导弹,近防炮需要有较大的威力——主要是较远距离上炮弹仍然有更大的动能,而且射速必须达到每分钟近万发的级别。
这也是国内在搞出近防炮以后,又紧接着推出近防炮的根本原因。
但也正是这个高速性能,决定了鹰击-12必须付出很大的改进、舍弃很多其他方面的能力。比如其中最关键的一点,鹰击-12导弹在末端必须全程超低空贴海飞行;而海平面上的空气密度非常大,压力特别大,摩擦产生的热量特别高。
这种现象不仅使鹰击-12必须在弹体上大量采用耐高温的轻质结构,使得加工和制造非常昂贵以外;最大的问题就是,它不仅自身的红外特征会非常强烈,而且发现目标、引导自身撞击目标军舰的制导体制也被限制了。
图:东风21弹道和鹰击-12完全不同
在东风21那样的导弹上,由于弹头空间足够大,而且弹道轨迹又是从大气层上方向下攻击;因此红外成像观测窗口可以开在弹头的侧面,避开头锥部位,并且加装液氮等主动冷却装置给红外窗口降温,依旧能实现高速下的红外探测锁定能力。
而在鹰击-12这样体积非常有限、射程末段又必须贴海飞行的导弹上,这样的设计是做不了的。只能依靠雷达进行主动探测,这也意味着一旦遭遇强烈的电子干扰或者欺骗以后,鹰击-12导弹甄别出真正目标的能力;将要远远小于具备两种甚至更多原理,进行复合制导的型号。
图:MK-53Nulka
比如美军现在使用的MK-53诱饵,就是一种专门针对雷达制导反舰导弹的产品。它是由美国和澳大利亚联合开发的,澳大利亚负责开发火箭发动机等部分,而美国则研制最为关键的电子载荷。
MK-53火箭采用了非常复杂的点火和飞行控制设计,能够在空中通过实现悬浮飞行;这是它能够模拟军舰航行轨迹变化的关键。而MK-53诱饵在发射出去以后,会在飞行过程中发射电子信号,模拟出一艘虚拟的“电子船”。
发射后形成电子假目标,并远离本舰
图:更强信号的假目标向另一个方向开走,欺骗导弹
导弹飞向假目标
这艘“电子船”的信号特征,会与导弹雷达探测到真正目标以后形成的雷达回波高度一致;但是它是诱饵电子战系统主动发射出去的信号,功率等方面远远比导弹雷达真正的回波要强得多。因此对导弹来说,这个并不存在的虚拟船,才是最大、最显眼的目标;随后导弹就会被MK-53引向远离真正目标的方向。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需要有新类型的导弹,与鹰击-12、东风-21D、鹰击-18等现有先进反舰型号形成有效的互补。
而类似于美国LRASM隐身远程反舰导弹这样,放弃高速性能、依靠隐身压缩对方的发现距离和反应时间,采用雷达、红外成像等多种探测手段进行复合制导;是目前中国反舰导弹体系中处于空白的方向,是一个需要补上的重大短板。
研制这类导弹,不仅是给自己增加一种有效的攻击手段的需要;同时也是摸清美国未来主力反舰武器LRASM底牌,建设针对性手段的需要。
候知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