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年第四期目录与摘要
传统音乐与民族音乐学
张伯瑜
论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音乐本体分析:结构与认知-
杨曦帆
年:观念的分界线
——思考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轨迹-
王琳
中国农本观念中的“稻作时令歌”研究-
中国音乐史
刘正国
中国贾湖“骨龠”的出土、仿制与舞台呈现-
韩伟
宋元“乐语”演变疏考-
石林昆
象数思维与江永的律学观-
民国电影论坛专栏(二)
陈丹青许鞍华史航
创作对话:每个人的黄金时代-
郦苏元
民国电影史研究随想-
陈建华
但杜宇与殷明珠
——图说一对早期影迷星迷的情缘-
张伟严洁琼
——上海影业之发轫-
作曲技术理论与音乐作品分析
肖武雄
肖武雄第二交响乐《台风》的案头设计-
冶鸿德
微型结构的多纬构思
——库塔克《古代碑文三首》(Op.25)技法分析-
刘燕婷
浪漫主义时期赋格“间插段”研究-
音乐美学与音乐表演
邱雅洲
将戏剧表演中角色体验理念与思维引入高校声乐教学中-
智凯聪
金湘音乐创作中的传统美学观念解析-
麻文广
专业音乐欣赏境界的达成-
刘强
笛曲《深秋叙》的音乐语言与演奏特点-
维克多·巴达诺夫
低音提琴协奏曲华彩乐章创作与演奏分析
——以库谢维茨基#f小调低音提琴协奏曲华彩乐段为例-
影视戏剧理论
魏建亮
故事类型、流行机缘与历史语境
——年代日本译制片在中国的文化考察-
蔡伟
戏剧演员的表演“能量”
——安德里亚·布鲁克斯“表演工作坊”的启示-
魏佳
新媒体地铁剧
——“微”时代电视剧的“微”表达-
李金早
当代奥运会开幕式文艺表演的编导逻辑-
彩色图版
本期名家张伯瑜封二、彩一、彩二
本期名家刘正国彩三、彩四、封三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近期活动掠影封底
补白
音乐学院研究生骆洋在国内外多项声乐赛事中获奖
音乐学院琵琶专业学生获多项赛事大奖
论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音乐本体分析:结构与认知
张伯瑜(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北京031)
[摘要]音乐分析是分析者的思维活动,展示着分析者对音乐作品的理解。尽管在分析中分析者努力捕捉着创作者的真实意图,通过西方音乐理论的构架和分析者对创作者实际的采访与对话达到“意图”与“理解”的贯通,但分析者赋予作品的意义往往比创作者意图中赋予作品的意义要多。而民族音乐学的音乐分析则更加复杂。首先是在创作者和分析者之间没有已存在的理论构架作为桥梁,分析者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创作者往往不懂,所以分析成为了分析者自己的游戏;其次,民族音乐学所面对的音乐作品是集体的创造,分析者能找到的个体常常并不理解群体通过历史传承所赋予作品的真正内涵。怎么办?民族音乐学视野下的音乐形态分析应努力解决这一难题。它从作品形式入手,通过作品的形态来解释作品所属的文化群体的社会结构与集体音乐创作意识。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音乐本体分析;音乐文化分析;音乐认知分析
作者简介:张伯瑜(—),天津人。中央音乐学院音乐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中国传统音乐。
年:观念的分界线
——思考民族音乐学的发展轨迹
杨曦帆(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3)
[摘要]学习民族音乐学的人通常都读过两本书,一本是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编写的《民族音乐概论》,这是一本被普遍使用的、带有教材性质的著作。另一本是由美国人类学家梅里亚姆教授撰写的《音乐人类学》。这两本书最初都于年出版,至今正好时过半个世纪。两个完全不一样的学术思路碰巧同年出现,一方面是巧合,另一方面或许是理解不同文化对音乐观念所产生影响的一个切入点。一个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其所属时代语境的制约,要理解一个学科,也需要从时代语境处入手,方可梳理其发展脉络。
[关键词]民族音乐学;年;观念的分界线
作者简介:杨曦帆(—),四川成都人。文学(民族音乐学)博士、博士后,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民族音乐学。
中国农本观念中的“稻作时令歌”研究
王琳(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系,上海)
[摘要]稻作时令歌是指以时令为主要表述方式,以稻作相关程序及技能为主要表述内容的稻歌。稻作时令歌遍布主要的稻作区域,样态丰富。在本文中,笔者通过对稻作时令歌的表述类型、展演场合、辐射范围进行分析,探讨时令的传授缘由、传播方式以及稻作时令歌与农本观念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稻作时令歌;农本观念;表述类型;展演场合;辐射范围
作者简介:王琳(—),女,湖北荆门人。上海音乐学院2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传统音乐理论。
中国贾湖“骨龠”的出土、仿制与舞台呈现
刘正国(上海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上海)
[摘要]名闻遐迩的贾湖“骨龠”,是中国音乐历史至少已有八、九千年可考的确凿物证,它的出土曾经极大地震动了世界乐坛。本文的作者,历二十多年锲而不舍的研究,继贾湖“骨龠”的考名、测音采样吹奏等研究之外,再一次对贾湖“骨龠”先后两批的总体出土情况、“骨龠”的多孔形制、以及各种仿制研究和近年来竹仿“骨龠”在海内外舞台演奏的呈现等,作了较为整体、翔实的介绍和述论。
[关键词]贾湖遗址;骨龠;斜吹;仿制;舞台呈现
作者简介:刘正国(—),安徽无为人。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国家一级演奏员,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笛龠演奏与教学。
宋元“乐语”演变疏考
韩伟(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北京132)
[摘要]“乐语”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盛行于宋代,元代在继承的同时亦有所突破。表现为简化宋代的成套乐语,从而实现了对这种文体的提纯,弱化了程序性而强化了音乐性,使之变成了成熟的集唱、诵为一体的音乐文学体裁。同时,元代乐语又是以不断民间化为动力的,这一过程伴随着与其它民间文体的“熔体”现象。但与此同时,民间功利性和宗教实用性的渗入也最大程度地解构了元代文体提纯的进步意义。
[关键词]乐语;演变;双重性;破体;熔体
作者简介:韩伟(—),黑龙江海伦人。文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在站博士后,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澳门大学兼职研究员,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论、文艺美学。
象数思维与江永的律学观
石林昆(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天津)
[摘要]江永作为“康乾”时期的著名学者,有一代通儒之称。本文从《律吕阐微》中所提“河图为方圆幂积、律管通长空径之源”与“洛书为句股乘除开方及诸律相生之源”的观点出发,探讨易理象数学与乐律学之间的关系。江永采用易学范畴的观念来规范乐律学理论的行为,表现出其乐律学理论的构建延续着“律历合一”的学术传统。
[关键词]江永;《律吕阐微》;乐律学;象数学
作者简介:石林昆(—),山西太原人。文学博士,天津科技大学艺术设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音乐史、乐律学。
创作对话:每个人的黄金时代
陈丹青(画家、作家,北京000)许鞍华(导演,香港)史航(编剧、影评人,北京000)
作者简介:陈丹青(—),上海人。著名自由职业画家,研究方向:油画创作。许鞍华(—),女,中国香港人,电影导演。史航(—)男,长春人,编剧,影评人。
民国电影史研究随想
郦苏元(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北京108)
[摘要]民国电影以民国视野为核心,是中国电影史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微观研究、心态研究、文本研究和考古研究等,为民国电影甚至整个中国电影史学研究提供了多元化的新思路新方法。
[关键词]民国电影史;微观研究;心态研究;文本研究;考古研究
作者简介:郦苏元(——),江苏省丹阳市人。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电影史。
但杜宇与殷明珠
——图说一对早期影迷星迷的情缘
陈建华(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上海)
[摘要]由但杜宇导演的《海誓》是中国第一部“爱情片”,片中的殷明珠是中国第一位“女明星”。她与但杜宇结成夫妻在影坛传为佳话。促使两人走到一起的,不仅是他们发展中国电影事业的共同愿望,好莱坞女明星“白珠娘”也是他们共同兴趣的纽带。各自的教育背景与生活环境牵涉到《百美图》、大世界游戏场、侦探片、滑稽片等,都与中国电影的“前史”有关。而新近见世的有关殷明珠的资料则反映了当时女子从影的艰辛历程。殷明珠的银幕形象成为“人体美”的象征,蕴含着性别与身体的文化政治,涉及妇女解放、好莱坞影响和大众消费等议题。
[关键词]殷明珠;但杜宇;女明星;好莱坞;身体政治
作者简介:陈建华(—),广西柳州人。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教授,香港科技大学荣誉教授,研究方向:近现代中国文学与文化。
——上海影院之发轫
张伟(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上海市,)严洁琼(上海图书馆历史文献中心,上海市,)
[摘要]年虹口活动影戏园的出现一直被视为上海早期影业从流动放映转向固定放映的重要标志,但其细节始终有不完善和不确定之处。另外,除虹口活动影戏园外,还有一些同期的放映场所如美国影戏公司、幻仙戏园、圣乔治露天影戏院,长期被湮没于历史尘封之中。本文综合报刊上新发掘的一些材料,将年出现的放映场所重新梳理一番,以期最大程度还原年上海影院图景。
[关键词]上海早期影院;露天影戏院;虹口活动影戏园
作者简介:张伟(—),男,浙江镇海人。上海图书馆研究员,学术带头人,中国图书馆学会学术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媒体与设计学院兼职教授,研究方向:中国近代史,历史文献的整理与研究。严洁琼(—),女,上海市人。上海图书馆馆员,研究方向:近代上海文献整理与研究。
肖武雄第二交响乐《台风》的案头设计
肖武雄(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北京108)
[摘要]本文通过对第二交响乐《台风》②的案头设计及作品总谱的分析与总结,探讨创新性管弦乐语汇的依据与可能,为科学与艺术联姻提供一个实战案例。
[关键词]基音、和弦、节奏组织、宏观曲式、声景织体
作者简介:肖武雄(—),贵州铜仁人。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
微型结构的多纬构思
——库塔克《古代碑文三首》(Op.25)技法分析
冶鸿德(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江苏南京213)
[摘要]乔治·库塔克(Gy?rgyKurtág,-)是匈牙利当代具有国际影响力的著名作曲家。他的创作简洁而深刻,把各种技法融进了其充满着活力的音乐形态之中,形成了极为独特的个人风格。《古代碑文三首》(Op.25)是其中期的一首重要的声乐作品,虽然精短,但却体现着许多库塔克个性化的创作技法与理念。该作品整体结构简洁、集中,传统与现代技法的融合自然而不留痕迹,其招牌式的技术“音乐借用”和极具个性的象征手法也有较广泛使用,同时较集中地体现了库塔克处理声乐作品中歌词与音乐关系的基本理念与方法。此外,独创的节奏记录系统也值得白癜风专科吡美莫司治白癜风效果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