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小猫2017年读书小结

深圳,华侨城

年读书小结

每年有两个最伤感的时刻,一个是辞旧迎新,一个是生日。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生活里,二者会猝不及防地给你最尖刻的提醒:光阴不在,岁月无情。

回首年,总结词亦如往年一样:读过一些书,走过一些路,遇见一些人和事,于是,成了今天这个样子。在读书上,今年只有44本书,比去年少14本,由于工作等缘故没有完成既定阅读目标,相比圈里那些大神更是望尘莫及。不过作为一个业余读者,每一本书都单独记录了我个日子里的分段时光,正是这些标记,让我回望时可以清晰地提取彼时过往的记忆。正如安妮?弗朗索瓦说的,书有两个生命,他们讲述自己的故事,也见证了我的生活。

没写过读书总结,也不知道应该采取的合适形式。既然书本可以重读,时光却不可逆,于是就从一月到十二月,让时间和文字顺流开始吧。

世上处处皆有好风景,然而最最吸引人的,还是书店风景。1

1.《旅行与读书》,詹宏志,新经典图书传播(台湾版)

Withabook,willtravel.这本书是新年第一单。关于台湾著名编辑出版人詹宏志的旅行笔记,讲述了他自己因书得福、也因书误事的旅行经历,博学的才识加上细致考究的文字,带领读者一起印证和探索书写世界与真实世界。如作者所说,只有一个人生是令人不满足的,但我们诞生之际时空已定,这个人生也就跟着注定,还有什么方式能让我们扩大对实体世界与抽象世界的参与,在我看起来,也许只有“旅行”与“读书”能让我们拥有超过一个“人生”。

詹宏志很少来大陆。正值这本书的大陆版由中信出版社出版,詹宏志到北大演讲,我还特意把这本读完的书寄到北京让JL找他签名,遗憾未果。

2.《绿皮火车》,周云蓬,九州出版社

读这本书是因为老周将到贵阳开音乐会,除了听他的歌,准备多做一些功课。结果音乐会在圣诞节开完了,书却读到了一月份。这本书以“路”“歌”和“人”三个主题,收集了老周从年到年初期间写的一些杂文,可在这些文字里看到了一个最真实的老周。唱歌云游、知人阅世,几篇文字读起来还是有趣的,尤其是写人物的几篇,看得见真性情。

3.《我的职业是小说家》,村上春树,南海出版公司

这本书是村上春树首部自传性作品,历时六年完成,终于等来国内的翻译版本,第一时间把它读完。在这本书出版之前,听一个网络节目,其中讲文艺青年之神的村上春树是怎样坚持35年的早睡早起的,早晨四点半起床写小说跑步做翻译,下午两点左右结束,接着就随心所欲,晚上九点钟睡觉,坚持马拉松长跑——而长跑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履行小说家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事业。听起来是多么励志,而读过这本书里娓娓道来的文字,体味更多的是平淡和温暖。

4.《放宽历史的视界》,黄仁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终于,把三联出版社九册的黄仁宇作品系列读完了,这是最后一本。不过,写来写去还是那些话:大历史啊、数目字管理啊……他这套书里,除最有影响力的《万历十五年》外,《十六世纪明代中国之财政与税收》和《黄河青山:黄仁宇回忆录》我个人也较为喜欢。

5.《耳朵借我》,马世芳,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台湾乐评人马世芳记录台湾先现代音乐的文集,文章一般,但读了可以多了解一些乐坛旧闻,比方像李泰祥、侯德健、罗大佑、李宗盛那些被遗忘的当年往事。浸润在台湾流行音乐中长大的马世芳,梦想以文字和音乐为生,如今做到了,近几年广西师大理想国不断把他引介到内地,也算一股清流。

6.《醒来:年的中国变革》,许知远,湖北人民出版社

从文青许知远到公知许知远,读过他几本书,记得这本还是大学时在他的单向街书店购买的,书上有他的签名。当时没读完,从北京背了回来,有一天突然从老家的书架上重新跳入了我的眼球,于是重头读它。

本书笔调是经济观察报和南方周末的新闻笔调,视角则是西方汉学家观察中国的视角(许知远说他受西方汉学的影响大于传统历史教育)。作者秉持不变的忧伤,书写了自己对中国的重新认识,时间跨度则是一八九四年夏天开始的甲午战争到眼前仍热情高涨的镀金时代。而这本书不足之处在于,让我们纵观了问题,却寻不到实质,更没有答案。作为生于70年代的“那些忧伤的年轻人”的代表,这符合许知远的风格,也是这类写作的通病,处处都是无力感。

1月,贵阳五之堂书店。2

7.《被遗忘的王国:丽江—》,(俄)顾彼得,云南人民出版社

春节期间去云南旅行,从滇中昆明到滇西腾冲,再到西北的丽江大理。这本书就是在途中的一个小书店买的,记得还在大理的肯德基店读到深夜。

这本书写一个在丽江生活了9年的俄国人的亲身经历,三四十年代的丽江,细节和视角简直满足了旅行者的所有想象,读了会让你拍案直呼真正的游记应该这样子写。可当我带着这本书按图索骥地去寻找其中描绘的生活日常时,结果是失望的。这就是爱好旅行文学的詹宏志大神所说的「因书误事」吧。

8.《读库》,张立宪主编,新星出版社

这一期读库,台湾诗人瘂弦口述史《从军记》写的最好,国破之后的流亡,半个世纪的河山,透过文字能感触到大时代下的个人命运。另外,贾行家写东北社会变迁的那些短篇文字《他们》也很好,后来他到一席演讲,以及后来出的《尘土》,都是关于那些人和事。

9.《读库》,张立宪主编,新星出版社

本期最佳是杨照那篇《诗的》,他将自己的读诗经验,以及从诗中得到的启悟与安慰,和盘托与同样陷入成长困境的年轻人。另外朱石生《天花旧事》里讲人类与天花的搏斗史,以及艾苓《非走不可的弯路》里写的那些年轻人的故事也很好看。

2月,丽江,束河古镇。3

10.《枪炮、病菌与钢铁:人类社会的命运》,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这本书放在书架上已经很久,终于决定把它读了。这本号称综合了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地理学行为生态学流行病学人类遗传学语言学考古学等等写成的社会学名著,确实给人观念的冲击。总体来说,后面两章比较出彩,前面都是论据和铺垫。后记阐述了作者对历史研究的看法,读来很有感触。历史确实没什么规律可言,一切的都是事后的解释,从人类发展这个宏大视角来看,更是如此。

11.《读库》,张立宪主编,新星出版社

最喜欢《青年梁左》这篇,记得还是去梵净山游玩的路上读的。

12.《边城》,沈从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这是读沈从文集的第三本,收录了代表作《边城》及其他几十个短篇。从读沈从文开始,越来越喜欢这位中国现代作家,真实不造作。“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13.《读书年代:带上所有的书回巴黎》,(法)安妮?弗朗索瓦,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读这本书是一个偶然。周末在深圳,骑着摩拜单车四处游荡找夜宵吃,回青旅还没消化,在大厅找到这本书读了起来。意犹未尽,第二天又在大厅把它读完,丝毫不顾同伴的催促。

还记得那个宁静的早晨,南方的春风柔和,阳关穿过树叶,慢慢洒到大厅的咖啡桌、书架、地板,猫在懒洋洋地睡觉,我正在读这样一本把书和城市联系起来的书,那一刻真美。

14.《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吴晓波,浙江大学出版社,(kindle)

kindle上断断续续翻阅,在深圳往广州的高铁上读完。这本书很美很鸡汤,看看标题就够了。

4月,杭州钟书阁书店。

4

15.《冬牧场》,李娟,新星出版社,(kindle)

这本书应该安静地读,我大部分却是在各种颠簸行程中用kindle看完的,依然挺感动。想起前年阿勒泰的那次旅行时光。

16.《西湖的风花雪月》,陶方宣,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在杭州买的,在回贵阳的飞机上当故事书读完。

17.《把时间当作朋友》,李笑来,电子工业出版社

忘了是在什么情景下读这本书,以及为什么要读。

18.《读库》,张立宪主编,新星出版社

《想你时你在闹海》这篇讲动画《哪吒闹海》创作历程的文字最好看。

4月,武汉豆瓣书店。

据说北京的已经倒闭了。

5

19.《奇特的一生》,(俄)格拉宁,外国文学出版社

真正的时间管理牛人的传记,我想市面上那些所谓时间管理系列书的“鸡血度”都不如这本小册子。年8月出版,定价0.37元。

20.《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以色列]尤瓦尔?赫拉利,中信出版社

读来总感觉部分观点与《枪炮、病菌与钢铁》相似,部分观点与《想象的共同体》相似。远古人类历史的部分很有趣,后面好像只在重新整合一些“常识”观点,但洞见还是隐现在文字之间的。总之,视角宏大这一点是前所少有的。

21.《英华沉浮录3》,董桥,海豚出版社

飞机晚点,在机场读完。中西合璧的董桥太厉害了,以后需要慢慢读。

22.《房思琪的初恋乐园》,林奕含,游击文化(台湾版)

林奕含的自杀令这本书火热起来,读完令人心痛。

23.《读库》,张立宪主编,新星出版社

其中马伯庸那篇《徽州丝绢案纷争》,检索大量文献,结合今人的研究成果,细述徽州丝绢案的前前后后。读来有《万历十五年》的感觉。

5月,昆明机场。

6

24.《萧萧》,沈从文,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

读沈从文集的第四本,越来越崇拜这位「乡下人」了!

25.《雷蒙德?卡佛短篇小说自选集》,人民文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在大二买的,读过前面几篇,那年暑假去青海玩,还特意背到了青海又背回来。另外,这本书上还有译者汤伟(笔名小二)的签名。

不文艺,不套路,不咬文嚼字,不制造滥情,日常生活就像卡佛的小说一样,看上去面无表情,暗地下波涛汹涌。不时提醒自己,崩坏的生活仍需继续,我想这是卡佛给人们最微妙的启示。如同其中一篇的名字,《你们为什么不跳个舞》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26.《异类:不一样的成功启示录》,[加拿大]马尔科姆?格拉德威尔,中信出版社

中午午休时断断续续看的,有一天周末下班,为了避开堵车,在办公室读完。这本书流行了好几年,经常被商界精英时不时扯出来自避锋芒。它用反鸡汤的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成功要靠的是机遇。

27.《嫌疑人X的献身》,[日]东野圭吾,南海出版公司

前一天夜里拉肚子,带着上厕所读了第两章。第二天,下雨,躺在沙发上读完了。好久没读这种情节推动型小说了,逻辑的理性最后也败于爱情的非理性,用情至深的爱残酷到常人难以理解。

6月,贵阳。kindle在手,等人无忧。

7

28.《白夜行》,[日]东野圭吾,南海出版公司

故事层层推进,画面反复渲染从写作技法上来说,感觉《白夜行》比《嫌疑人X的献身》更胜一筹,处理的话题也更深刻。

29.《睡眠革命:如何让你的睡眠更高效》,[英]尼克?利特尔黑尔斯,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这本书是在当当买书时为凑邮费买的。那段时间也正受睡眠问题困扰,不过读完这本书也不见有啥用,想来这种话题上知乎看看即可。

30.《悟空传》,今何在,湖南文艺出版社,(kindle)

这本书十几年前风靡一时的网络小说。我读完感觉乱七八糟,决定以后不读网络小说了。

北京,模范书局。

8

31.《清代旅蒙商述略》,秋原,新星出版社

“清代旅蒙商”其实是中国传统社会最著名的商帮集团——晋商,这本书主要讲述晋商的商贸往事,也钩沉了商业社会阶层流动及清朝国运兴衰的历史。作者用了大约七年时间,在京、晋、冀、辽和内外蒙古等地走访,收集资料编撰的一本书,不同于专业著作,读起来语言通俗,平铺直叙。

这本书大部分是在广州中山大学培训期间看的,犹记得那个炎热的夏天和美丽的校园。读来感觉后半部分有点杂散,应该是自己的背景知识不够吧。

8月,广州书店。

9

32.《大国大城:当代中国的统一、发展与平衡》,陆铭,上海人民出版社

青年学者陆铭教授的成名作,用经济学方法告诉我们一个结论:在自由市场下,大城市是必然趋势。于是,本书的写作就围绕这个前提展开,作者也为此寻找了大量数据材料,而笔锋指向是中国当下错乱的经济格局及糟糕的城市治理决策,并挑战大家所熟识的传统观念。也正是观点的新颖和作者的现实关怀,让这个学术话题能写成一本畅销书。

10月,成都方所。10

33.《风吹在水上:致宋淇书信集》,吴兴华,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吴兴华,这位16岁考入燕京大学西语系,在诗歌、学术、翻译三个领域齐头并进,通晓英、法、德、意多种语言,也精通拉丁文、希腊文的天才,被誉为继陈寅恪、钱锺书之后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第三代最高学养之代表。如果不是在文革的暴虐中惨死,他的名声应该不下于钱锺书。

读这本书,钦佩作者的才华横溢,也感叹他与宋淇间“情好过朋友”的文坛情谊。这一切,却都像一个被掩埋的传说。

34.《悠游小说林:艾柯哈佛诺顿演讲集》,[意]翁贝托?埃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国庆前一天,在西西弗的咖啡店翻开这本书,心里早装满了假期的惬意。本书是文学评论家埃科的演讲集,用信息密度极高的文字为我们勾画了阅读小说的引导图,虽然大量引用没看明白,但至少让我开始审视和反思自己曾经的小说阅读经验。

虚构作品不断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比现实世界更丰富的世界,作者在书里说,“无论如何,我们不会停止阅读小说,因为正是在那些虚构的故事中,我们试图找到赋予生命意义的普遍法则。我们终生都在寻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告诉我们为何出生,为何而活。有时我们寻找的是一个广大无垠的宇宙故事,有时则是我们个人的故事。有时我们的个人故事和宇宙故事如出一辙。”

35.《天黑以后》,[日]村上春树,南海出版公司

这本书有两个译本,林少华和施小炜的。这次读的是施小炜,据说更忠实于原著。在这本很薄的小说里,时间、人物、场景都十分简单,村上却借此为读者导演了一场视角独特隐喻深刻的电影。关于时间,关于孤独,关于人性,村上一直在探索小说的另一种打开方式。

36.《恋爱的犀牛》,廖一梅,湖南文艺出版社

很喜欢话剧,但剧本却是第一次读。这部话剧能成为经典,最大的加分项应该是廖一梅的剧本,那些大段大段的台词读来总是感动于心。这次重新出版廖一梅“悲观主义三部曲”的套装,正逢话剧到贵阳巡演,特意买了两套。

37.《凤凰之子--沈从文传》,(美)金介甫,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沈从文的传记不少,这本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写的《沈从文传》,是公认的沈从文研究中的重要作品。在文学史界,金介甫第一个给予沈从文以明确的崇高地位,被誉为国外沈从文研究第一人。这本书材料翔实,立场也比较客观,但大部分在评析沈从文的作品,应该叫“沈从文评传”更合适。

这本书目前没有再版,我是下载PDF版本。那段时间在海口培训,无聊的课堂中用Mac假装看资料时读了大部分,最后部分是周末在成都机场读完的。关于沈从文传记,还是最喜欢《从文自传》。

38.《温故:木心纪念专号》,刘瑞林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这本书是木心纪念专号的第一辑,前几年买的,一直没读。这次翻出来,因为去看乌镇戏剧节的机缘,便在包里装了这本书。乌镇是木心的故乡,反复在他的书里读到过这个江南水镇。去乌镇,看了戏剧、吃了小吃、逛了昭明书院、甚至见到了孟京辉,唯独因时间有限没有去木心美术馆,但并无遗憾,我想这里一定是要游客稀少的时候专程观赏的。

那天乌镇回桐乡的大巴车,窗外是画面交错的穿梭屋景,夕阳跟随一路。我时而看书,时而看天,想想木心这位生死在乌镇却流亡半生的美学家。书里读到的正是陈丹青那篇《守护与送别》,文中那些事无巨细,悲情满篇的文字,虽然我曾经读过,但那一刻重读却为最美。

10月,乌镇戏剧节11

39.《被掩埋的巨人》,[英]石黑一雄,上海译文出版社

国庆假期里,石黑一雄获诺贝尔文学奖的消息出来,他的书就被抢购一空,据说出版社放弃了假期进行加印。庆幸自己提前买了一本。翻开这本书读是在一个睡不着觉的深夜,故事开场就引人入胜。最后读完是在北京回贵阳的飞机上,掩卷回味无穷。

小说围绕“屠龙”展开,但是讲述的却是一个关于记忆的故事,更准确地说是开启了“真相是应该被记忆还是遗忘”的哲学沉思。这是我阅读作者的第一本小说,算是他的最新之作,深深被折服。另外,小说涉及古英国历史背景,这部分给阅读带来了一定障碍,以后再慢慢补课吧。

40.《远山淡影》,[英]石黑一雄,上海译文出版社

那天乘坐的公交车和小汽车剐蹭了,事故在低效处理,于是翻开了石黑一雄,开始阅读他这本技惊文坛的感伤处女作。记得那天阴雨,回城的公交穿过迷雾重重的郊外树影,正如小说里亦幻亦真的回忆。

简单地说,这是讲述战后长崎一对母女准备搬家的故事。战争创伤这个宏大的话题,在作者笔下只是淡淡的迷雾和忧伤的留白,就像若隐若现的回忆一样,它有时被记起,有时被忘记。这本小说的构思也极为精巧,阅读到最后,作者虚构的主角人物世界和主角人物想象的世界发生了契合。现实中,作者又是借别人的故事来讲述自己的故事,就仿佛叙述者把自己讲到了故事里去,十分独特的小说体验。

41.《浮世画家》,[英]石黑一雄,上海译文出版社

石黑一雄的小说读起来不可收拾,这是第三本。不停穿插的回忆在作者非凡的写作技巧下显得生动而委婉,关于日本二战的反思,作者在书中透过艺术寻找根源。这使得日本战败这个引起争议的话题在石黑一雄笔下得到艺术化地处理,同时引发对特定历史背景下个人生活选择的反思。

读完这本书是在一个早晨,我起的很早,因为中午将要离开家飞往非洲。还记得那天天气很好,冬天的阳光照到房间,我最后把书桌上的一切都收拾整齐,等待离开。

11月,读完《浮世画家》,在阳光明媚的那天离开。12

42.《木心谈木心:文学回忆录补遗》,木心,广西师范大学出出版社

这本是木心谈自己作品的书,自恋而俏皮,没有收录在《文学回忆录》里。在坦桑尼亚的首都达累斯萨拉姆,这个热气蒸腾的海滨城市,公寓外的乌鸦不停地叫,阳关透过窗帘,十分刺眼。刚到的几天,总是早醒,于是读木心,这是我在非洲读的第一本书。

43.《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德]弗里德里希?尼采,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来非洲,只能带几本耐读的书,于是带了这本尼采。幻想从这位生命哲学家身上得到什么启发,结果发现自己太幼稚。对于这本评分甚高,读者甚少的哲学著作,欣慰自己也算翻过一遍了,遗憾的是几乎看不懂,阅读这样的书对背景知识的要求太高,有待以后重读吧。

44.《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周国平,译林出版社,(kindle)

八十年代有“男生不可不读王小波,女生不可不读周国平”的说法,想起自己大学时候居然也读了几本周国平,不过恰好没读到这本。

周国平研究尼采哲学出道,这本书算是他的第一本作品,是在封闭岁月里读尼采的一些心得,终于在思想开始启蒙文艺旋风刮起的八十年代得以发表。他在书里说,当时我真的年轻,单身住在一间地下室里,吃最简单的食物,身上有使不完的劲,内心充满孤独感和激情,不到两个月,一气写出了这部十几万字的稿子。但写这本书时,周国平已经四十岁,不折不扣的中年人了,可见那真是一个鸡血澎湃的年代。

结尾

毛姆说,阅读是一座随身携带的小型避难所。

唐诺说,人类发明了文字,懂得写成并印刷成书籍,我们便不再徒然无策地只受时间的摆弄宰制,我们甚至可以局部地、甚负意义地击败时间。

正是因为随时阅读的习惯,大多时候我并不感到孤单,没有通常意义上的无聊,也没有毁灭掉属于自己的时间。在年的尾巴上,匆匆整理出这些文字,算是在对自己的一个坦白交代。年,愿经历更多,读懂更多。

年12月30日

于坦桑尼亚

12月,达累斯萨拉姆,坦桑尼亚首都。“这些平常的卑微的不起眼的琐碎日子,就这样成了永恒。”

内容转载自







































北京治疗白癜风术多少钱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jt/10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