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鹤图寓意考

注意

您有一条来自徽宗老哥的简讯,请及时查收

《瑞鹤图》寓意考

(传)赵佶

北宋文艺弄潮儿

北宋《瑞鹤图》,绢本设色,纵51厘米,横.2厘米,现藏于辽宁省博物馆,传为宋徽宗所作。本文把题跋的解读与徽宗朝廷的意识形态和政策相关联,发现《瑞鹤图》记录的群鹤盘旋于宣德门上空事件与童贯的出使以及辽人李良嗣的献策时间相近,位于中心的两只立鹤或许是带来这一消息的使者,且此图是徽宗通过祥瑞来宣扬太平盛世的观念的重要方式。

(传)赵佶

宋代院体画中,《瑞鹤图》为一张典型的祥瑞画,何为“祥瑞”?“祥”,是个形声字,礻(示)为形,羊为声,读xiang。本意指有关吉凶的征兆,基本的字义是“吉利”。祥瑞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与文化现象,对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与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在徽宗时期,其主要的政治功能在于稳固君主统治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对于这件祥瑞,大多数专家都认为是“国运兴盛之预兆”,这种解读的方向无疑不错,但从题跋论述之中,我们可看出,徽宗似乎在力图表达着一些事情,即在这段题跋背后,应该有着徽宗更加深刻,甚至是特定的思考。下面本文将进行一次细致地解读,力图解开此图背后的寓意。

(一)《瑞鹤图》跋文考

在跋文之中,明确指出此次群鹤翔集现象出现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物象。但在跋文所描绘的物象之中,难道只是单纯的物象记录,还是另有隐情呢?

首先,跋文首句便明确指出事件发生的时间:“政和壬辰,上元之次夕”。政和壬辰是政和二年(公元年),“上元之次夕”指的是上元节第二天的傍晚。

第二处值得注意的地方是“祥云”与“端门”。

“忽有祥云拂欝,低映端门”此句之意为突然有样云出现,将端门映衬略低,且关键字为“祥云”。

气形状不定,琢磨不透,古人将五色云当作祥瑞的预告一般,五色云见祥瑞屡至。但有一种特殊的气即“庆云”。《汉书》曰:“若烟非烟,若云非云,郁郁纷纷,萧萧轮囷,是谓庆云。庆云见,喜气也。”换言之,此处的祥云出现,暗示着上苍带来讯息。

所谓“端门”可参考《雍录》卷二曰“凡宫之正门,皆可名端门”。在宋代,宣德门是宋朝皇城朝南三门中的主城门,又称为宣德楼,意为宣告美德之门。同时宣德门也是表现北宋时期“君民同乐”之舞台,主要活动有“三元观灯”和赐酺活动。上元节之后亦有“君民同乐”的观灯活动。

端门是皇帝与民同乐之处,而样瑞偏偏选择此地,无疑此处的论述暗示着这种样瑞并不是仅仅给徽宗一个人的,而是给所有人的,换言之,祥云出现在此处,暗示着此祥瑞是关乎国家黎民的,是关乎国运的。

跋文以及画面的中心物象便是对“鹤”的描绘:“倏有群鹤,飞鸣于空中”、“仍有二鹤对止于鸱尾之端,颇甚闲适,余皆翱翔,如应奏节”等。

“倏有群鹤,飞鸣于空中”,此句意为祥云之后,群鹤忽现,

白鹤在古代是最重要的祥瑞之一,往往代表着上天的意志。鹤为中国传统的祥瑞,且鹤常被作为仙人坐骑或是随从,而成仙是道教追求的最终目的,据传说仙鹤长寿,是因其身体不藏有害之气,又食冰所以纯洁神圣。故而道教就是了抓住鹤的长寿和高飞这两个特性,并加以引申,认为鹤既是仙人的坐骑,又是仙人的化身,因而,称之为仙禽、仙骥、仙客、仙子、仙羽、蓬莱羽士。

若联系前文“忽有祥云”一句,此处的鹤,并非一般的鹤,因为此鹤是乘着云而来的,是能够与仙人沟通,甚至就是代表仙人的“仙鹤”。换言之,鹤并不是来自人间,而是来自天上,是上苍带来了信息。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仙鹤的推崇,实质与徽宗崇道有关。

从宋徽宗时期的政教策略上看,徽宗对道教的崇拜趋势在前中期呈现一种不断上升的热情。在他即位至崇宁末是佛、道并重阶段,大观元年至政和六年是崇道的升温阶段,其后是对道教狂热崇拜的阶段。

“仍有二鹤对止于鸱尾之端,颇甚闲适,余皆翱翔,如应奏节”,此句之义为有二鹤闲适地停留在鸱尾上,其余的仙鹤似乎按照某种节奏,在天上飞舞。有趣的是为何有两只仙鹤停留在鸱尾上,且其余的仙鹤飞舞的目的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对“二鹤”、“鸱尾”及“如应节奏”几个关键词进行解读。

“鸱尾”是传说中龙的九子之一,其性好登高望远,也好吞火,因此它常被铸在屋脊上以避火灾。且龙的造型成了皇权的象征物,它同屋脊左右各五只瑞兽一起,守护家宅的平安,并求得国家昌盛富足,国泰民安。

二鹤其实是整个论述的一个关键点,首先是它们的姿态非等闲之辈。二鹤闲适的停留在鸱尾之端,而其余的鹤则“皆翱翔”,无疑暗示着此二鹤非同一般。

二鹤与中国一个有名的典故“凤凰来仪”密切相关。此典出自《尚书》:“箫韶九成,风皇来仪。击石拊石,百兽率舞。”《箫韶》是虞舜时的乐章,在此乐章演奏到末尾之时,凤皇来到纷纷起舞。

故而此处的二鹤当是凤凰的化身。

在“凤凰来仪”的典故,明确指出了凤凰之来与音乐的关系。那么“节奏”,无疑指的是音乐,“如应节奏”就是其余的鹤在双鹤的带领下翩翩起舞。

而徽宗时期所制作的重要音乐——大晟乐,就与鹤相关。

在古代中国人的眼中,一个国家的强盛颓废可以从它所流行的音乐种类体现出来,盛世有盛世雅乐,颓败有靡靡之音。而《大晟乐》作为皇家宫廷雅乐,伴随着蹁跹而来的仙鹤,传达上天对现世政治的肯定与赞许,可谓太平清乐。

总之,跋文描述政和二年,天上仙鹤群集,传达徽宗是一位有德之君的消息,也体现出在其统治下太平盛世的繁荣祥和景象。

值得注意的是政和年间是徽宗统治时期之中一段重要的时间。尤其是从政和三年开始,徽宗开始转向对道教的推崇。政和七年,在林灵素等的鼓动下,徽宗终自封为“教主道君皇帝”。而政和元年发生了一件重要的事情,即童贯出使带回了辽人李良嗣。

这是一件对于徽宗而言极其重要的事情,因为他后来的许多行为,都围绕着收复“祖宗基业”而定,最后形成了所谓的“海上之盟”。

请注意童贯出使的时间,即政和元年九月,徽宗与李良嗣见面的时间则在十月,这个时间与仙鹤飞来的时间十分接近。更加重要的是,虽然徽宗认为是一件好事,但是还是有大臣反对“祖宗以来,虽有此道,以其地接诸蕃,禁商贾舟船不得行,百有余年矣,一旦启之,惧非中国之利。”

若联系前文童贯的出使,以及辽人李良嗣的献策,似乎可以推测,出现二鹤的含义是联系北方的金人,打败辽,最终收复失地,在徽宗的治下国家强盛,众民普天同庆。

这点还可以从徽宗的题诗之中寻找依据。

(二)《瑞鹤图》题诗考

《瑞鹤图》的跋文后面还附宋徽宗七言诗一首:“清晓觚稜拂彩霓,仙禽告瑞忽来仪。飘飘元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徘徊嘹唳当丹阙,故使憧憧庶俗知”。

大致上看,这首律诗与题跋所描述的事件是相同的:某天有彩虹出现在宫阙上空一角,仙鹤飞来,带来一幅祥瑞盛景,它们徘徊飞鸣在宫阙上空,使来往不绝的百姓皆知。

细看题诗与题跋却有微妙的不同,在情感色彩上更加热烈,尤其是“飘飘元是三山侣,两两还呈千岁姿。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四句中可以看出徽宗对仙鹤飞来是感到心花怒放的,而更关键的,它所传达的信息更加明确。

“清晓觚稜拂彩霓”指清晨时分,彩虹出现在宫阙上空。唐代诗人李白有“清晓骑白鹿,直上天门山”的诗句,这似乎是一个求仙问道的好时机。“仙禽告瑞忽来仪”中的“仙禽”在此处指仙鹤,如跋文相同,诗句明确把鹤喻指凤凰,暗示徽宗是明君。“千岁姿”是长寿的意思。

但是这两句不仅是徽宗对长生不死的念想,结合史料来看,应理解为徽宗希望在他统治下的北宋王朝千秋万代,长治久安,而且周围的番邦不会威胁到其地位,是一种长久的安定。

“似拟碧鸾栖宝阁,岂同赤雁集天池”,徽宗通过“似拟”二字将仙鹤与碧鸾对等起来,在此他进一步明确了此处的仙鹤就是青鸾。对于青鸾,还有一个还要的寓意是报告喜讯者,如李商隐的名句“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结合第一句“凤皇来仪”,此处“碧鸾牺宝阁”中,“碧鸾”的含义为“信使”,似乎更加合乎徽宗的原意。

若此论成立,那么下一句“岂同赤雁集天池”的语气就十分值得人琢磨。“赤雁”也作“赤臈”,是赤色的大雁,古代以为是瑞鸟。《唐六典》详细归纳了祥瑞的种类和事项,认为祥瑞有大瑞、上瑞、中瑞、下瑞之分,鸾鸟被归为大瑞,而赤雁则被归为上瑞。

但是就是这样的上瑞,也不足以比拟“碧鸾栖宝阁”,可见徽宗认为鸾鸟带来了的信息有多重要。

(三)小结

根据跋文的记载,祥云拂欝,瑞鹤飞来的事件示意众多,多与暗示徽宗为明君信仰道教,治理有方且国运昌盛相关。但与当时政治态势相联系时,便会发现群鹤最后往西北隅飞或许与政和元年的童贯出使事件相关。

纵观全诗,徽宗一直在暗示鹤带来的信息,即宋朝将迎来“复中国往昔之疆,代天谴谪,以治伐乱”的局面,最终会导致“辽国必亡”的局面,宋朝最终获得长治久安。

若有感想,敬请留言,我们会及时帮徽宗老哥处理

文案|陈叙

排版|张纪朋

猫头鹰工作室

如果觉得我们的文章对您有用,请打赏。您的支持将继续鼓励我们的创作

理论工作室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jj/83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