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下午,位万科“新动力”(NewPower)与郁亮在万科总部“面对面”,郁亮简要介绍了自己的职场心得,并回答了“新动力”的问题。“新动力”即万科校招大学生,今年是第15届,故名NP15。
“读史使人明智。”
——培根
“历史就是一堆废话。”
——亨利·福特
“面对面”这天清晨,按惯例,新动力全体和郁亮爬梧桐山,多米的小山,薄雾笼罩,一路石阶,难度不大,只是预报有雨。
郁亮一身速干衣裤,背一小型登山包,包侧袋塞一瓶宝矿力,出发时走在队伍最后。爬了约10分钟,就有一名“新动力”因体力不支被送下山。众人侧身让过,接着爬。
笔者问他:与“新动力”年年见面,现在的“90后”有什么不同?
他想了一下,说:“这几年的新动力,外表变得越来越成熟,表面不对抗权威,其实内心不服从权威。”
笔者:“我们那一代,内心还是有权威的,尤其是学者。”
他淡淡地说:“跟别人比什么呢?每个人做自己的冠军就好了。”
他爬山速度稳定,缓坡不疾走,陡坡不放慢,也从不回头“一览众山小”,放佛身后悬着一面美杜莎之盾,一回头看就会变成石像。
他同样不太愿意回头看(自己和公司的)历史。历史的故事化呈现方式虽然精彩热闹,但牺牲了太多背景信息,这还不算坊间各种胡编戏说。所以下午当“新动力”问出三个关于成败历史、职场经历和个人八卦的问题时,他并没多谈,只是强调“成功是不可复制的”、“人生不要规划,需要不断挑战自己”。
“面对面”活动入场时有欢呼,主持人还是用“同学”来代指台下的听众,互联网的技术赋权,让新动力比前辈拥有了更多的知识与怀疑精神,他们甚至早早地学到了万科“恶搞领导”的传统,大声鼓励郁亮“亮”出正在锻炼的六块腹肌和人鱼线。现场气氛不像是公司高管见面会,反倒像一场大学讲座。
坐在会场,你会希望新动力的同学们提出一个绝妙的问题,把郁亮难倒,同时又期待他做出一个更加绝妙的回答,把现场的情绪点燃。矛盾的心态让人瞳孔放大,呼吸紧促。这种时时处于岔路口的小激动,类似足球场上的点球大战,它有一切好故事的共通点——松紧交替的节奏、互相抵抗的期待、需要脑补的言辞。
NP15新动力的十几个问题,粗略可以分成三类:过去的经验、未来的方向、自管理。
郁亮不太热衷于谈历史,他反复说“成功是不可复制的”。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的成就,都是彼时彼境下,各种合力形成的独特景观。从职场发展到锻炼身体,难的不是找到一些原则、敲门,而是认清自己。
认清自己当然很难,不过也有一些直观的方法,郁亮说,“希望大家在万科开心工作,不开心的时候就离开万科”,换作流行的话来说,就是“Followyourheart”;他不相信个人意志力(自制力)的作用,更希望大家用兴趣去吸引自己。
这天他向大家推荐的唯一一本书是《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隐含的一个重要假定,就是客户需求的变化速度,远远超过企业的反应速度,所以大企业的难度在于统一认识。他觉得,虽然这书中说的是企业,但对于个人也同样适用,工业时代盛行的战略规划并不适应当前的形势,经历过喧嚣年代的他,更赞赏野蛮生长的人生与企业,对于万科的问题,他并不讳言,担心现在的环境下,很难诞生出创新,尤其是接地气的微创新。
虽然往者不可谏,来者也不可追,但自管理方面,他却不吝给新动力各种建议:少上网,少看手机,少看电视,时间自然有;制定个人锻炼计划,要练出六块腹肌和“人鱼线”,直至上健康杂志封面……
貌似矛盾,但作为一个经济学的学生,应该对经济活动中“微观有计划,宏观难计划”的现象安之若素;作为一个商业管理的实践者,也并不追求解释理论的自洽,而更在意如何权衡拿捏冲突的要求、有限的资源。
当然,他也不忘给新动力一些职场Tips:如何与孔雀、老虎、考拉、猫头鹰四种类型的领导共事。
“猫头鹰任何时候都睁一只眼,注意风险……跟他要用数字、逻辑来说话。”
“我是猫头鹰。”
全场哄笑。
“面对面”问答你来我往,每个回答平均两次笑声的节奏。笔者突然想起,24年前,郁亮也曾是不折不扣的“新动力”(当时还没有这个名词)。王石在《道路与梦想》中的回忆是:
“(年)和平路50号董事长办公室接待了一位带着书生气的年轻人。桌子上摆放着履历和一份‘商业连锁模式’建议书。求职者叫郁亮,北京大学国际经济专业毕业……”(P70)
每一个世代,都有雄心勃勃的社会新鲜人,无论他们脑中盘踞的念头是“解放全世界”、“商业连锁模式”还是“互联网创业”,只有真心信仰才会如此激情。当然,改变世界的宏大计划,最终都会与现实发生某种化学反应,不再是最初设想的样子——可以变得乏味,也可以变得令人激动。郁亮没有做成中国的西尔斯、沃尔玛、亚马逊,而是渐渐进入了另一个容量更大的行业,抓住了中国城镇化的历史机遇。
这样的亲身经历,使得他有足够的理由质疑“规划”、质疑“战略”,质疑“核心竞争力”这些后见之明。笔者以为,故事虽然可以讲得更狗血、传播更广,但也不免停留在令人唏嘘不已掩卷长叹的层次上,或落入坊间某些商业写作的俗套。通俗历史学家和商业写作者热衷于描摹花草的生长奇观,罕见对(不可重复的)天时、土壤的细致分析,毕竟这些对普通读者来说太枯燥,况且,对叙述的完整性而言,没有比“偶然”更令读者抓狂的解释了。当你意识到传播性和真实性的矛盾,慎言历史是不错的选择。
活动结束,在新动力的掌声中,郁亮快步走出“面对面”现场。早晨在梧桐山顶,他也是这般,与各班新动力合影后,没有久留欣赏景色,第一个下山去。#
附:NP15新动力提问郁亮(精华版)
时间:年8月10日
地点:万科总部青云厅
Q:今年在尼泊尔,看到登山者乘直升飞机撤退,请问您怎么看撤退、成败?
A:活下来最重要,在你们想明白之前,不建议去登珠峰,也不建议40岁以下的人去登珠峰。哪里没有风险?关键是如何管理风险。
Q:请问集团对物业未来3-5年的规划?
A:没有规划的。你们受的教育是工业时代的,所谓规划,是按部就班一步步往前走,并不符合互联网时代的要求。人生不要规划,需要不断挑战自己,野蛮生长。建议大家读读《创新者的窘境》这本书。
Q:现在公司有很多互联网的尝试,比如做APP等,有整合的考虑吗?
A:在扁平化的世界,任何中央集权的方式,我都不赞成,只有在接触市场的地方,才能有真正的创新。
Q:去年公司曾走访腾讯等公司,万科的建筑研究中心也在探索技术前沿。如何自己革自己的命?
A:创新不成功,是因为没落在死地。我担心在现在的环境下,很难诞生出创新。对于万科,不需要太多革命,我更喜欢改良。对于大公司来说,难度在于统一认识。
Q:我是一线工程师,我发现一些工人的素质制约了项目的推进,我们没有日本那样的工人。如何解决?
A:不要拿能力不如自己的人掩盖自己的无能,是因为没有那样的工人,还是没有那样的管理者?你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
Q:职业经理人和事业合伙人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A:过去职业经理人是光荣的标签,不过马云和柳传志对职业经理人都深恶痛绝,认为他们不适合做管理。我们换个方式,事业合伙人要承担更多责任。职业经理人为公司工作,事业合伙人不光为公司工作,也为自己工作。
Q:您业余时间如何学习?
A:好问题。学习可以通过读书,也可以通过行动,比如去小米、去华为。为了学习,建议少上网。你们看手机太多了,手机号称能利用碎片化时间,但它把你的整块时间都碎片化了(当然,看万科周刊除外——万周注)。你一天平均看73次手机,在手机上花4个小时左右。另外少看电视,尤其是电视剧。
Q:您登山、跑马拉松、减肥,付出了个人的努力,请问如何提高意志力?
A:意志力是最靠不住的。我们是人,要用兴趣去吸引自己。我练马拉松、登山之后,身轻如燕,还交了很多山友、马友,带着兴趣去学,才能学到真东西。
Q:您认为家庭和工作哪个更重要?
A:当然家庭比工作更重要。我们的宗旨是“健康丰盛的人生”,不是“健康丰盛的工作”。
Q:您征服珠峰之后,下一个目标是什么?
A:我从来不用“征服”,比如今天,不能说“我征服了梧桐山”。我要练出六块腹肌,还有人鱼线,大家等着看杂志封面吧。
Q:自从进入万科,您工作中最满意的事是什么?印象最深的一次挫折是什么?
A:这是典型的八卦记者问题,我在万科一直顺风顺水。
Q:如何保持身材?每天如何锻炼?在丰富的生活与工作之间权衡,有哪些原则可供参考?
A:成功是不可复制的,别人的很多条件你不具备,每个人方法不一样。你们现在刚工作,可以将工作之外的时间好好安排。你觉得重要的,就会有时间,觉得不重要的,就没有时间。
Q:您有很多八卦,比如拿着商业计划书面试,冲进老板办公室要升职等。请问还有什么其他八卦?
A:这些都是故事。面试时不光有计划书,也有简历,至于“冲进办公室”,我要是那样做,还是猫头鹰性格的人吗?
Q:如何协调事业合伙人和股东之间的关系?
A:很高兴您为股东考虑。我们总说客户第一,那么第二是谁?历史上有争议,现在准备统一。合伙人将员工、股东合二为一,谁先谁后的问题迎刃而解,为股东谋利益,实际上也就为自己争取利益了。学财务的同学知道杜邦公式,这个公式的缺陷在哪里?在于它没有包含创新这回事,是一个静态环境下的分析工具。真正创造价值,不是通过财务报表,而是通过为客户服务。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可查看《创新者的窘境》介绍)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