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769452.html鲁迅先生曾说自己是“黑夜里的猫头鹰”,来看看这是为什么。
............
鲁迅与猫头鹰文/那秋生 沈尹默在《回忆伟大的鲁迅》中说,鲁迅“在大庭广众中,有时会凝然冷坐,不言不笑,衣冠又一向不甚修饰,毛发蓬蓬然,有人替他起了个绰号,叫猫头鹰。这个鸟和壁虎,鲁迅对于他们都不甚讨厌,实际上,毋宁说,还有点喜欢。”
《说文解字》曰:“观,谛视也。”这个“观”的本字是“雚”,甲骨文即猫头鹰的形状,上为竖起的两耳和炯炯有神的双目,下是隹(短尾鸟的总象形)。说明古人很早就知晓了猫头鹰的视力不同寻常,造出“雚”字。现代科学研究证实:猫头鹰眼睛夜间敏锐程度是人的00倍,它没有使瞳孔变小的收缩肌肉,故瞳孔全天候都是圆圆的。“雚”之双“口”大眼,体现了古人造字的精准,也说明了古人观察力的不同凡响。
“雚”作观察之意,再加上“見”,组合出一个新的“觀”(观)字。一是佛教术语中的“观”,意为以智慧来观察俗世。二是道教的宫庙称“观”,与夜观天象传统有关。这两个“观”的形态,分别契合了猫头鹰眼的敏锐与夜观特征。联想到鲁迅,他说自己是“黑夜里的猫头鹰”,真是形神毕露无遗了。
年出版杂文集《坟》,鲁迅将自己的画作猫头鹰作为《坟》的扉页(如图)。画中的猫头鹰站立在方框的右上角,歪着头,一眼圆睁,一眼紧闭,似乎正在凝神注视着什么。两眼之上还有两撮耸立的羽毛,最下则是两支锋利的爪。北京图书馆藏有鲁迅于年在杭州师范教书时手中的一些笔记和抄本,其中一个小本子封面右上角也是鲁迅手绘的一只猫头鹰作为装饰。
鲁迅以猫头鹰自居。他在《且介亭杂文二集·序言》中说:“我有时决不想在言论界求得胜利,因为我的言论有时是枭鸣,报告着不大吉利的事,我的言中,是大家会有不幸的。”鲁迅在《谈蝙蝠》中还说:“人们对于夜里出来的动物,总不免有些讨厌它,大约因为他偏不睡觉,和自己的习惯不同,而且在错夜的沉睡或微行中,怕他会窥见什么秘密吧。”鲁迅真诚地告诫人们不要“欢迎喜鹊,憎恶枭鸟”,不要“只捡一点吉祥之兆来陶醉自己”,不要稀罕娇嫩鸟雀的那些令人怜爱、使人陶醉的鸣唱,却热烈地期待着,“只要一叫而人们大低震悚的怪鸱的真正的恶声!”(《破恶声论》)
(本文刊于年4月2日解放日报朝花周刊品艺版)
这是“朝花时文”第期。请直接点右下角“写评论”发表对这篇文章的高见。投稿邮箱wbb
jfdail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