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为什么读绘本二

今天,我们继续谈绘本,主题是“绘本的文字语言与图画语言”。

佩里·诺德曼在《儿童文学的乐趣》里说过,“一本图画书就至少包含着三个故事:一个是文字讲述的故事,一个是图画暗示的故事,还有一个是文字与图画相结合而产生的故事。”

这个表述,我只看到彭懿老师的引用,没有看到原著,不知道是否断章取义。我觉得它不够严谨,不适用于所有的图画书,比如无字书是图画书的一种,没有文字,就是靠一幅幅有内在逻辑、内在关联的图画去讲述故事的,无字书运用纯粹的图画语言演绎故事。《7号梦工厂》、《勇敢者的游戏》、《海底的秘密》以及《不可思议的旅程》等,这些无字绘本,大气磅礴,亦真亦幻,丝毫不逊色于一部好莱坞大片!

有的图画书,单独阅读文本,是没有故事性的,即文字没有讲故事。比如《疯狂星期二》里只出现了四句话,“星期二晚上快8点”、“晚上11点21分”和“清晨4点38分”,这三句话按照时间发展顺序刻画了一出好戏,读者跟随青蛙进行了一场飞天之旅;结尾第四句“下星期二晚上7点58分”,根据图画“一群小猪满天飞舞”,暗示了又一出好戏即将上演。

再比如大卫·香农的“大卫系列”,《大卫不可以》,文字很少,其实就是两个单词“NoDavid!”,翻译过来,就是一个短语“大卫不可以”,不可以做什么事呢,孩子们根据几乎占据每页的图画,明白了不可以的内容,而且会发出哈哈的笑声。让孩子由衷地开怀大笑,就是经典童书的魅力。

同样是大卫香农的作品,《大卫上学去》,如果去掉图画,就是一份机械枯燥的“上学须知”,而且是“小学生守则”,告诉孩子种种的不可以。当然,它也是符合学校教育理念的,孩子们要知道,没有绝对的自由,遵守必要的行为规范,才能给每个孩子带来最大安全的自由。就像一位专家所说,小学的三件事儿很重要,第一不伤害自己;第二,不伤害别人;第三,不伤害环境,人和他人、环境和谐共处。

扉页内容

大卫不可以,不可以大叫,不可以推人,不可以在走廊上奔跑。

故事中间,还会有类似的“文字”规定:

上学不可以迟到;

上课不可以吃口香糖;

上课要注意听讲;

有时,单独读文字,有些枯燥,图画语言则阐述了“言外之意”。比如这幅图的文本是“上课要注意听讲”,单独看文本,没有任何的独特之处。孩子们看图后,都会哈哈大笑,天空飘来恐龙云彩,可见大卫已经忘记自己在上课,他忘记了看前方黑板听老师讲课,他感兴趣的是窗外的云彩,“恐龙云彩”形象地说明大卫已经看了很长时间的云彩了,孩子头脑的另一个想象世界,也许远远胜过现实世界。这也证明了图画语言丰富了文字语言的内涵。

在《世界图画书阅读与经典》,彭懿从三个方面论述了文字语言与图画语言的关系:

1.图画与文字的互相补充(《小鱼散步》);

2.图画与文字的滑稽对照(《母鸡萝丝去散步》);

3.图画与文字分别讲述(《莎莉,离水远一点》)。

有时,绘本的“文字语言”本身就演绎精彩的故事。大卫香农的《玩具太多了》就是一篇可圈可点的佳作,即使去掉图画,单独拿出文本,也是一篇上乘的文字,主题发人深省,选材不拘一格,语言风趣幽默,写作思路对学生很有启发:

《玩具太多了》的构思:

1玩具多的表现;

2玩具多的原因

3玩具多的危害

4玩具多的解决办法

这反映了作者的逻辑思维非常严密,它呈现了一个由外在到内在、由浅入深的思考过程。

有时,绘本的“文字语言”本身就是一首优美的诗歌,或是一篇抒情的散文。荣获年美国凯迪克金奖的《月下看猫头鹰》,其文字被誉为“一首冬日月光下的短歌”,当我读到这本书时,打动我的就是如诗如画的文字,只是“文字”就足以唤醒我们对“诗歌和远方”的向往。

故事开头:

我跟爸爸出去看猫头鹰,

是在一个冬天的晚上。

那时候已经三更半夜了,

我们一直没有睡觉。

外面没有风。

那些大树直挺挺地沾着,

像一座座高大的雕像。

月光耀眼,天色很亮

背后远远传来火车的汽笛声,

笛音低沉,拉得很长,

就像一首歌,

听起来好忧伤,好忧伤。

中间的一段景物描写:

我们来到了

黑森林中的一片空地。

月光高高挂在天空,

月光就像对准着

空地的中央照下来。

月光下的雪,

看起来,

比瓷碗里的牛奶还要白。

结尾,一唱三叹,余音绕梁:

出去看猫头鹰,

不需要说话,

不需要温暖舒适,

也不需要别的什么,

只要心中有一个希望。

爸爸是这么说的。

那个希望,

会用没有声音的翅膀,

在明亮的、

看猫头鹰的好月光下,

向前飞行。

彭懿说,“它是那样优美,恬静而又抒情隽永,从头到尾都充满了一种纯净无暇的美感,仿佛每一个字都被月亮皎洁的清辉给照亮了。其实不说别的,单是《月下看猫头鹰》这个书名就够诗情画意了。”

有时,绘本的“文字语言”比较深奥,需要“图画语言”的解读和阐释。“图画语言”深入浅出传达了“文字语言”的真谛,有时,“图画语言”是解读“文字语言”的一把钥匙。

总之,不管是大奖绘本还是一些佳作,“文字语言”和“图画语言”珠联璧合,可谓强强联手。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啊:

文字语言:他有很多很多乐器、画笔和颜料,还有外星人的太空装备。

图画语言:

看到这幅图,小朋友就不羡慕赛赛玩具多了,他们觉得赛赛很好笑很可怜也很狼狈,瞧,因为乐器玩具太多了,赛赛吹着喇叭,一手敲着木琴,一手挂着摇铃,背着大鼓和大镲,就像一只背着沉重的壳的蜗牛;因为家里的画笔和颜料太多了,所以地上、脚上甚至鼓上都是色彩,就像一个杂耍的人。这样的音乐是噪音,这样的画画是涂鸦,似乎远远悖离“艺术家”的初衷。

文字语言:你会把每天所看到的、听到的、闻道的、尝到的和感觉到的一切,都告诉脑教授。他用最快的速度把这些都写到卡片上,好让你以后可以回忆。

图画语言:脑教授可谓日理万机啊,他一手拿笔,一手扶着望远镜在观察。他的身后是堆得高高的卡片,“对讲机”传神表达了大脑有许多的情报员。这些儿童涂鸦一样的卡片,实际上是讲了一个科学知识:

大脑分为左半球(左脑)和右半球(右脑),左脑的功能是抽象概括思维,这种思维必须借助于语言和其他符号系统,主管“说话”、“写字”、“计算”、“分析”等。右脑的功能是感性直观思维,这种思维不需要语言的参与,掌管“音乐”、“美术”、“立体感觉”等。

科学语言是没有感情色彩的,经过比较,我们可以领略到绘本“文字语言”的文学性。

松居直说过,故事书吸引孩子的一定是“图画”。绘本里的每幅插图,不仅出自大师手笔,而且带给孩子们无限的想象力和审美力。热爱绘本的孩子,就像米莉拥有一顶千变万化的帽子,就像那个男孩儿拥有一个连妈妈都不知道的秘密阁楼。

一本经典绘本,如草原上一株随风摇曳的草,如森林里的一个奇特的昆虫,如大海里的一朵微笑的浪花,如夜空里一颗闪亮的星星,让孩子心生对草原、森林、大海与夜空的向往。

亲子共读,使父母和孩子共同拥有了一个精神家园、一个秘密阁楼。

绘本,应该是孩子人生的第一本书。借由我们的朗读,孩子走入丛林深处,邂逅无数的美丽,经历无数的探险,获取生命的能量,有一天,他便拥有了隐形的翅膀,飞向更高更远处……

题外话:

一入绘本深似海,沉醉忘却归路。

最近我又一次掉入了绘本的“思考坑儿”,“缀网劳蛛”是我的现状,每当我思考一个问题的时候,这个问题就会如蜘蛛网,不但一圈圈的扩大,还把我缠住,颇有“作茧自缚”的酸楚,但我很快乐。

先前是掉入“买书”的坑儿,先不说那奇货可居的天价绝版绘本,就是名家名作,想一网打尽,也是痴人梦想,除了绘本的百家争鸣,最重要的原因,各出版社源源不断地出版、引进好书啊。

之后,掉入了“放书”的坑儿,空间有限,只能一摞摞堆积。奇怪的是,但凡被压至最下面的,肯定就是目前最想用的。刚刚略过眼前的,转眼就不见,神蒸发。所以,绘本圈有一爱绘本的朋友,灵机一动,清理了衣柜来放书,效仿者无数。我想说,对于家里只有一个衣柜的人,这个法子行不通!

后来,爱慕虚荣的我,也曾掉入“更新坑儿”!咱不是也有公号了吗,也有订阅的朋友了,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fz/61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