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心的世界

我在“木心的世界”外,徘徊,不知道要不要敲门?我知道欧姬芙是不喜欢被人打扰的,木心先生,会吗?

犹犹豫豫了很久……

稿子去年的11月就写了,写了删,再写,再删,反反复复,终究最后也没能表述清楚先生波澜壮阔的一生。

总之,借陈丹青老师的眼,观先生,是那么生动活泼的一个人,比这精彩得多。

惭愧之余,作罢,作罢。

直则前几日,朋友分享先生俳句,留言未得回复,心中顿时生出一股子委屈,我是那么喜欢先生的一个人啊,发吧,发吧,先生于你,不是“伦敦塔”,不是“象牙塔”,是闪烁着人性光芒的灯塔,即便自己微如沧海之粟,有灯塔照耀,也有一份自在。

姑且谈一谈个人感受,虽浅薄不知所云,但实实在在做到了去讲真话,真心话,真诚的话,如此心意,望先生在九泉下不要斥责我枉评,拜托了。。

神聊之作:文学回忆录

真正认识木心先生。从陈丹青开始。从《木心物语》开始。这与木心在大陆的成名之作《从前慢》是不相关的。而认识先生的才华与胸怀,则以《文学回忆录》为界。书买了。但离真正读完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我不是急性子,也不擅长于写书评,所以,在这部堪称“伟大的作品”面前,一时踌躇,说什么呢?书当然是好书。以陈丹青5年5本听课笔记结册出版。初版印于年1月。据陈丹青回忆,当先生还在世时(木心逝世于年12月),曾提议先生是不是可以出版,遭到先生的反对,大意是如我这样的谈文学……不足摆上台面。先生谦虚。《文学回忆录》,纵横古今中外,上下千年,博大精深,观点精辟。重要地是讲出了别人不敢讲的话,引来中国文坛震惊。其中,分出“读者”与“学者”,两大阵营。读者拍手称快,大开眼界,按“书”索骥,一一买来阅读。却有一些“学者”不以为然,在“木心:被高估的文学大师”争辨中,以“木心的随想有很多对先贤哲人观点的转述和零星点评,尼采的转一点,蒙田的转一点,把这些东西串在一起,像是生命感悟的‘串烧’、名人观点的‘串烧’”,以此来评《文学回忆录》,这样的言论……可笑至极。《文学回忆录》,书海拾贝,浪花朵朵,是木心半生阅读体系的结晶。同乡茅盾藏书读尽,便去杭州、上海、纽约,读大千世界,在狱中读不到瓦格纳原文时,便以写代读,65万字“狱中笔记”(下图),密密麻麻,想必“文学”二字已深入先生骨髓。如此木心,用一腔热血、专注与博学凝炼而成的《文学回忆录》,不必奉上神明之堂,但饱含欣赏与感激,付诸于尊敬,应该不难。况且《文学回忆录》初衷,为纽约留学青年所讲。●风雪夜,听我说书者五六人,阴雨,七八人,风和日丽,十人,我谈,众人听,都高兴,别无他想。(木心)如今“广而告之”,大约来自于陈丹青对自己文学启蒙之师的缅怀,“先生作品好,要介绍给更多的人”。幸运的是我们。这是我的第一点感受,先生以“木铎之心”待人,奈何人心薄凉。现在,先生长眠于故乡,将“文学萎蘼之音”彻底关在门外,颇是清静了。第二点感受,来自我翻阅《文学回忆录》时,记录的一段文字:面对文学,先生态度真实、鲜明,与“文学主流”截然不同,一部“文学回忆录”,你以为他在讲文学,其实是讲历史,你以为他在讲文学的历史,他在讲文学的观点,你为他的观点叫好或提出质疑,没关系,他在讲自己真实的阅读经历与体验。尼采、莎士比亚,狄更斯……他有他的欣赏之人。“他爱先秦典籍,只为诸子的文学才华,他以为今日所有伪君子身上,仍然活着孔丘,他想对他爱敬的尼采说:从哲学跑出来吧,他激赏拜伦、雪莱、海涅,却说他们其实不太会作诗,他说托尔斯泰可惜‘头脑不行’,但讲到托翁坟头不设十字架,不设墓碑,忽而语音低弱了,颤声说:’伟大‘,而谈及萨特的葬礼,木心脸色一正,引尼采的话:唯有戏子才能唤起群众巨大的兴奋。”这是一段实在精辟的评论,借以表达木心,有一瞬间,惊觉文学天地世事众人皆被先生看穿,所及之物方可随手拈来作文章。一部《文学回忆录》,上下两册,一场长达五年的“文学的远征”,孕育出当代中国一批文人雅士风流世界。(从年1月15日开课,到年1月9日最后一课,在座者有画家、舞蹈家、史学家、雕刻家等)从古希腊神话、新旧约,到诗经、楚辞,从中世纪欧洲文学,到二十世纪文学世界,东方西方通讲。木心说:”一部文学史,重要的是我的观点。”值得一提的是,木心开讲时62岁,大多民国书籍与读者,已失散于历史之中。先生心中一团熊熊烈火,将这段历史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中,将中国文学置于世界性的文学景观中,且奋不顾身,在文学秘境中,披荆斩棘,在前进中回望,在回望中前进。受之教诲,得益于其启蒙,鞭策如我这样的人,无论世间如何浮躁,也要始终如一,像先生那样,沉心,躬身,做学问。天地,悠悠,如幄幔,不惧;流言蜚语声声,不惧;过往,不惧;将来,也不惧。

神来之笔:《生与死》

谈木心,不能不谈陈丹青。(两人关系详见《我的师尊木心先生》)谈陈丹青,不能不谈艺术。谈艺术,又不能不谈木心。木心早年就读于上海美专、杭州艺专,师从林风眠,文革结束后,曾任杭州绘画研究社社长、上海工艺美术家协会秘书长、上海市工艺美术中心总设计师、《美化生活》》期刊主编、交通大学美学理论教授,是参与主修北京人民大会堂的“十大设计师”之一。以上身份,风光之极。风光背后,无尽辛酸。入狱()、遭遇软禁(-),颠簸之间,木心是多么向往自由……人生已知天命时,毅然选择移居美国。美国未必是”光“,但木心却获得了真正的自由。从写作到绘画,成就斐然。散文被载入《美国文学史教程》,画作则被大英博物馆收藏,是20世纪中国画家中的第一人。被震惊同时,欲解开木心绘画谜团。木心,在画什么呢?画什么?如芝加哥大学美术史教授巫鸿所言:他在画他脑子中的风景。且自成一派。●《TheArtofMuxin》画册封面●上世纪70年代,《渔村》,纸本彩墨,67.8X69cm●上世纪70年代,题未定,纸本彩墨,31X40.5cm●上世纪70年代,题未定,纸本彩墨,31.4X40.5cm●年,《晴风》,纸本彩墨,9.5×54cm●年,《早晨》,纸本彩墨,11.3X47.7cm●年,《废谷》,纸本彩墨,15.7×42.9cm中国笔墨,西洋技法,似画山水,又非自然山水……以我局外人观画,木心所画,不仅是画他脑中的风景,木心所画,画的是他的理想世界,画的是他的人生哲学。而我尤爱先生的那幅《生与死》,黯沉笔墨之上,那一点光亮……仿若跋山涉水一生尽头,又仿若光亮之外,有一片海阔天空的来生来世……实在像极了先生的过往。前半生,痛,却不沉沦;后半生,荣誉沓来,却心安一隅。如此的木心啊,怎么能不让人心生敬仰呢。如此的我啊,若能够拥抱那“一点光亮”,人生漫漫如何,总有一座”象牙塔“在“伦敦塔”后盛开,总有人在若干年后,回忆你时,念你的好,念你的执著。

神奇之句:冰是熟睡的水

木心热爱写作,文字如潮水般涌来,句子实在精妙,读一遍,是的,世界/生活/你我,不就是这个样子,再读一遍,醍醐灌顶,句句都是温柔的人生哲理。上海作家陈村在读木心《上海赋》时,发表文章称:“不告诉读书人木心先生的消息,是我的冷血,是对美好中文的亵渎。”他说:“企图中文写作的人,早点读到木心,会对自己有个度量。”因为:“木心是中文写作的标高。”

但愿我是黑暗

我就可扑在光的怀里

你这样吹过

/清凉,柔和/

再吹来时

我知道不是你了

所谓无底无渊

下去,也是前程万里

生活的最佳状态

是冷冷清清的风风火火

你再不来,我要下雪了

冰是睡熟了的水

万头攒动火树银花之处不必找我如欲相见我在各种悲喜交集处能做的只是长途跋涉的归真返璞无知的人总是薄情的无知的本质,就是薄情中国文化精神的最高境界是欲辨已忘言欧陆文化精神的整体表现是忘言犹欲辨不谦而狂的人狂不到哪里去不狂而谦的人真不知其在谦什么从未见有一只鹰飞下来蹲在地上看蚂蚁搬家当愚人来找你商量事,你别费精神——他早就定了主意的凡是看我不起的人我总要多看两眼我不树敌,敌自树好人的世界,就有一种糊涂………………………………………………………………………引自:木心的散文和诗集《即兴判断》、《素履之年》、《鱼丽之宴》、《西班牙三棵树》、《我纷纷的情欲》、《云雀叫了一整天》等非常时期,忆先生,耳畔先生声音犹在:纸、布、木头、石头、乐器,都是死的,是这些死的物质、物体、物件保存着人的哀恸的心,乃至智慧、情操、喜怒哀乐,诗和谏言,地大的欲望——是死的东西保存了活的意志。邻人即天堂,我们原先进的是地狱的前门,地狱已经走完,站在地狱的后门口,望见的是满天的星星,每一颗都在恭候你,向你问好并且祝贺。此刻,才更明白:站在地狱的后门口,不是堕落,不是悲伤,是继续向前,因为,再下一步,邻人即天堂。文:蒋水灵,愿:乌镇木心美术馆成行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fz/499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