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余饭后漫谈陈丹青先生的著作陌生的经验

白癜风治疗最好的药 http://pf.39.net/bdfyy/bdfyw/180412/6162073.html

书已翻到最后一页,该合上了!

在严重失眠每晚睡眠不足三个小时的这几天里,有陈丹青先生《陌生的经验》陪伴,失去了睡眠,拥有了睡眠之外可以利用的更多的时间,收获了知识,我该感谢他!

《陌生的经验》是陈丹青先生艺术类视频节目《局部》的文字稿。这是读几行之后就停不下来,恨不得一口气憋到底把整篇都读完的一本好书。读一读,经常有受到某种触动不由自主产生的某一种感动。从十八岁青少年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开篇到最后一篇以杜尚不画画结尾,陈先生说:“我要回去画画了。”与其说是回归现实,不如说他终究还是一位画家,一位业余闲聊绘画的职业画家,我似乎看到了一位闲聊绘画的职业画家在向他的职业绘画致敬,这句话读起来很结巴,但意思都明白,这已经是我所能想到的最好的表达。之所以致敬,是因为热爱,从书本的字里行间,我深深的感受到了。

《局部》设计的巧妙,在于从小处挖掘思想,既是局部,实际上乃大局,因为在一点一滴对局部的逐层挖掘中,不知不觉画家的艺术形象逐渐丰满起来。陈先生的话,就像一位雕塑家一样在你面前透过某一位画家的作品,一点一点地雕塑那位画家。渐渐地,有了五官,四肢,头发,等等,到最后,你会发现尽管雕塑而成的作品不完整,甚至没有躯干,头部只有五官而没有肌肉相连,甚至看不到骨骼,但雕塑完成的各个局部都严格摆放在符合身体结构原理的各个位置,那眼睛一闪一闪的,那鼻子,那耳朵,等等,都是活的。到最后时刻,才恍然大悟,其实陈先生已经把完整的一个人雕塑好,那些缺失的东西比如肌肉骨骼等等平常得你一闭上眼就能准确知道它们是什么样,他刻画的是你所不知道的画家的灵魂,这就是局部的魅力。正如路遥的巨著《平凡的世界》里,我一直认为描写最细腻最生动而且直抵灵魂深处的人物,不是孙少平,不是孙少安,更不是有着乌托邦思想的田晓霞,而是小人物孙玉亭。对孙玉亭的一些细节描述,能感受到悲剧之中包含了他在那个时代的无奈,从而对他有了一丝怜悯,我想,这同样是局部的魅力吧!

在这本书中,我看到了陈先生的真诚和真实,这正是我停不下来试图一口气读完的原因,所以,我同样怀着真诚甚至虔诚的态度对待这些文字。一个字都不放过,乃至我发现了书中有不少错别字,对书本近乎挑剔的我一路都在说服自己原谅这种不应该出现的小错误,用瑕不掩瑜的说辞说服自己将真诚坚持到底。我被陈先生的真实感染着,乃至我读完之后不敢再回头读第二遍。有些书是适合读个无数遍的,比如《平凡的世界》,比如《白鹿原》,比如《尘埃落定》,读每一次都有不同的感受,每一次都能挖掘出不同的细节,因为整本书在结构上进行了全面的深入的设计。而陈先生的这本书,更像他活生生地站在你的面前对着你演讲,非常真诚,我害怕听他读第二遍的时候会带着挑刺的眼光,去考量他语言里的洒脱甚至骂人是否有意设计的,他的真诚是否有刻意的成分。我用真诚在感受他的真诚,我害怕在读第二遍的时候不小心发现他语言里的“老练”亵渎到我付出的真诚。所以,就把这种美好的感觉一直保留下去吧!直到有一天,如果我能忘记这本书里的内容,至少能忘记它的语言风格,我再重拾,否则,就让它静静地封存着。大概如我经常说的:世界上所有美到极点的东西都是看一眼就被深深地被吸引住然后不能再看第二次的,因为你不能太贪婪。

到了该让这本书封在箱底的时候了,其实这样的书已经有不少,比如路遥的《人生》,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等等。保留了这一点点感性,还是书生的原因。我经常自嘲说我是一位专职书生不小心走错门当上了业余的商人。我真不是经商的料,真不愿意把扒拉铜板当成职业,这正是我有时候感到痛苦的原因。抱歉!不小心又说跑题了。

就一本书而已,或许我想得太多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fz/49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