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ldquo不正常rdquo的

白癜风有效治疗 http://pf.39.net/xwdt/160309/4784133.html

我在自己的读写工作室,放了一批小型树脂摆设,是各种小动物读书的样子。前阵夏令营开营的第一天,孩子们都很快被这批小摆设吸引,然而他们的评论,却让我出乎意料——他们不是尖叫着“好可爱啊!”,而是略带严肃地说“老师,这不正常!猫头鹰怎么会戴眼镜呢?”"这不正常!兔子怎么会看书呢?”

等到上课时间,每当我抛出一个问题,讨论过后,孩子们又都会殷切地看着我“老师,标准答案到底是什么?你还没公布呢。”

当我说:“这个问题没有标准答案,你们每个人有自己的想法才更重要。”明显看到孩子们互相对视,露出惊讶的表情。

回到家,看到家里摆着的一堆吉竹神介的新书,当下就决定,将来做精读课,一定要把他的作品放进去,让这些习惯了用“正常与否”来衡量事物的孩子们,看一看其实世界可以很“不正常”地有趣、有意义。

吉竹伸介是谁?

吉竹伸介?他是谁?

吉竹伸介是我这两年新认识的最喜欢的作家之一。初识他是因为去年在苏州诚品书店看到一整面《有呀有呀书店》的主题墙。

买了一本《有呀有呀书店》来看,被他超凡的想象折服。他的笔下,有能教你种出“作家树”的书。

“书层”组成的悬崖。

在他笔下,书也有情感,每本书都有自己的故事,等待着被别人发现,被别人了解。

我很喜欢这种俏皮、温情、幻想混合的气质。搜了一下资料才发现,原来这个我陌生的作家这么牛——连续几年的日本“MOE绘本屋大奖”(MOE絵本屋さん大賞)他都横扫top3。

MOE绘本屋大奖是由日本全国的书店、绘本书店的儿童区店员投票,选出日本绘本市场当年度最想推荐给读者的30本绘本。自从年举办了第一届后,到年,已经颁发了11届绘本大奖。随着近年来获奖作品影响的不断深入,“MOE绘本屋大奖”也成了日本绘本市场具有权威性的代表奖项。

就看近三年的榜单。

年第一、二名分别是他的《好像稍微有点尿裤子了》和《看得见吗看不见吗》

年,第一名是他的《夏美变变变》,第三名是今天要团的《好无聊啊好无聊》

年,第一二名分别是他的《脱不下来了》(今天也会团!)、《做一个机器人假装是我》

很厉害有没有?那么他为啥会受到如此广泛、热烈的欢迎?看了今天我的详细介绍,你或许会明白什么叫“实至名归”。

苹果与面团,有几百种可能?

这本《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被日本12万小学生票选为“我喜欢的童书”第三名。位日本一线店员评选的MOE绘本书店大奖,年第一名。

什么?苹果可能是卷起来的一条鱼?这种想象,放到孩子们面前,一定被列为,这“绝对绝对,不正常!”

我合上书本,努力想要靠自己的想象,揣测出苹果还有可能是什么……想了几分钟,十分失望地发现大脑几乎一片空白。在我心里,“苹果”除了指代某种水果和某牌手机,几乎没有第三种别的可能。

于是打开书本,继续往下看,再次赞叹。我怎么没想到苹果里可能藏着一个复杂的机器——“颜色调节键”让苹果有的呈现晚霞粉,有的红彤彤;“香味扩散器”,吸引大家来买。

等等,“苹果马达”干嘛的?我拿着书去问松,松端详半天,笑着说:“大概是,有人来摘苹果的时候,苹果可以开动马达逃走呀,一跳一跳地滚开。”或者是“开动马达,苹果就可以越长越大,变成超级苹果?”

我还想继续追问,松已经把书抢走,到旁边自己偷着乐去了。我却发现了一个亲子聊天的好素材——书里的每一页,既是吉竹伸介想象力的呈现,却也给每个读者提供了想象力的引子,完全可以在他的“开端”上不断延伸地开脑洞,让想象力爆炸。

就像角野荣子说过的——“打开一本书就像打开通往不同世界的门。但是,一本书的结束带给我们的不是一扇门的关闭,而是其他门的打开,因为当我们阅读一个故事时,我们会看到不同的世界,而它们,又成为开始。”

吉竹伸介的书,正是提供了很多这样的,通往另一个七彩世界的门。

日本出版社的网站上,孩子们的创作

跟着小视频看一下,在吉竹伸介笔下,一个苹果有多少种可能。

同样想象力爆棚的,还有一本《揉一揉捏一捏》

白白软软的面团,生出各种可能性。可以是围巾,可以是蹦床,可以是绒毯,也可能是个被你咯吱得哈哈笑的小伙伴。

这本虽然比起《这是苹果吗也许是吧》简单一些,却也常带来出乎意料的精彩。而且很适合边读,边把孩子当成面团揉一揉,他们一定会迸发出掀翻屋顶的大笑。

再次想起阅读课上,我问孩子们:“为什么要看书?”

不管是低年级还是高年级的孩子,回答出奇一致:“因为看书可以增长知识”。

其实书里有的,远远不仅是知识,还有想象。甚至“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by爱因斯坦”

面对窘境,需要的不仅是勇气

如果仅仅是想象力丰富,这或许还不足以让吉竹伸介成为一个被成人读者也喜爱无比的作者,也不足以让他“特别”。

我很喜欢的一本《脱不下来啦》(年MOE绘本屋大奖第一名),第一遍读,我哈哈大笑,因为榕也曾经因为衣服脱不下来,满脸通红,一边挣扎一边喊叫,场面甚囧,而亲妈还在旁边乐不可支。

第二遍读,我突然明白我为什么特别喜欢——因为在书中,我读到了自我解嘲的洒脱。

喝不到饮料也没关系,可以想办法啊。

更绝的是,还有可能遇到惺惺相惜的同类,并发明出专属“咱俩”,别人根本无法复制的玩法。

最后居然生出气干云天的豪爽——好像也不错,我就这样长大吧!

这本看似简单、搞笑的小书,一方面是把育儿中常常遭遇的困境,变成乐事,像生活甜甜涩涩的真实滋味。

另一方面,不断让我想起自己曾经的一段经历。

曾经有一段时间陷入人生的低谷,我想尽办法想爬出来,重新振作,却徒劳无功。在“找药”的过程中,看到森田心理疗法中的一句话“带着症状去生活”,一下点醒了我。

试图控制、缓解焦虑,也是一种焦虑。更重要的或许是在偶尔焦虑的情况下,与艰难的生活并存,并努力把它过好。

想明白了那一点,我真的走了出来。而这本书里的主人公,并没有把注意力放在龇牙咧嘴想要摆脱束缚上,反而是坦然接受,并试着在窘境中找到乐趣,找到自己独一无二的生存方式,这不正是“带着症状去生活”的绝佳诠释?

超萌超萌的视频,一定要戳下!

无聊中的哲学意味

《好无聊啊好无聊》(MOE绘本屋大奖年第三名)是一本需要边读边思考的书。

我们不常看到讲“无聊”的绘本。我们总默认孩童的生活,都是热热闹闹,花团锦簇的。甚至我们会逃避“无聊”,因为觉得这是一种消极、负面的感觉。

每当我们“无聊”,总会下意识找一些事情来填补。当孩子说“我好无聊”的时候,大人也会急着给他安排些任务——怎么能无聊呢?!

其实,无聊是伴随着人类而生的。

哲学家克尔凯郭尔说过——神感到无聊,所以创造了人类。亚当因为独处而无聊,故而夏娃被创造出来。从那时起,无聊就进入了人类社会,并且随着人口的增长而有着相应的扩张。《纽约客》的专栏作家保罗·陶赫(PaulTough)花半年的时间随机采访了人,得出了以上结论。人类无聊的时间接近睡眠时间的一半。

什么叫“无聊”?我一时也想不出答案,因为毕竟我自己就是一个不太允许自己“无聊”,总是想要忙起来的人。我甚至没有认真体会过“无聊”。

那么,吉竹伸介问——世界上只有“有意思的事情”和“无聊的事情吗?”

是哦,借用他的叩问一下自己,我不让自己无聊的忙忙碌碌,有没有几个时刻其实觉得“很无聊”?想必每个成年人都有。比如刷着手机,信息眼花缭乱的时刻。

如果把无聊推到极致会怎么样——吉竹伸介创造了一个世界第一无聊的游乐场,果汁是温的,过山车太慢。

然而光想象这个无聊游乐场的过程,就好有趣——无聊地想着无聊的事,何尝不是观察生活的另一种方式与视角呢?

有一本书叫《无聊:一种情绪的危险与恩惠》,书中说——无聊和创造力紧密相连,促使人们质疑陈规。无聊提醒我们思索自身的存在,真正地活出自我。

这正是吉竹伸介用他的画想要传递给我们的吧。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zz/98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