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什么办法根治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xcyy/130708/4206061.html
前言
人类从小就会在现实或视频中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动物,小到蚂蚁、蝴蝶、蜻蜓,大到老虎、狮子、大象。它们是人类灵感创作的来源之一,从文学、音乐到绘画,它们的身影无处不见。地球是人类和动物共存的星球,从小动物们的身上,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也能获得心灵的治愈。
此展览分为三大模块:水——水中畅游、陆——奇珍异兽、空——展翅翱翔,展出二十八件绘画作品。本次展览的每一幅画,都是前人在用心观察动物后画出来的。希望大家在看过这些作品后,会爱上这些动物,与它们和睦共处。
01
水——水中畅游
Swiminthewater
古人没有照相机、动物百科全书,但是他们又想让更多的人知道水里形态各异的动物长什么样,怎么办?他们决定自己画。他们用毛笔将看过的水生动物影像记录下来。有些画的十分逼真,也有些被夸张、变形,趣味十足。下面就跟随着画家的脚步,看看他们是如何画水族的吧。
海错图第四册(四十四开)
纸本设色30.4cmx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海错图》作为故宫所藏的一套“奇书”,本质上其实是一本古代的海洋生物图鉴。它的作者叫聂璜,出生在明末的杭州,是一位画家兼生物爱好者。他苦于自古以来都没有海洋生物的相关图谱流传,决定自己画一本。康熙年间,他游历了河北、天津、浙江、福建多地,考察沿海的生物。每看到一种,就把它画下来,并翻阅群书进行考证。还会询问当地渔民,来验证古书中记载的真伪。
鲎鱼(局部)
响螺化蟹(局部)
经过几十年积累,聂璜最终在康熙三十七年(年)完成了《海错图》。这也是他唯一传世的作品。此书是如何进入紫禁城的呢?全书并没有进献给皇上的言语,可见聂璜没有打算把书上贡。之后,聂璜就从历史中消失了,此书也没了下落。直到雍正四年(年)这部书才重现江湖:这一年的皇宫档案记载,太监苏培盛把海错图带入了宫中。
竹节蟹、镜蟹、瓯郡溪蟹(局部)
广东石膏蟹、合浦斑蟹(局部)
之后,乾隆、嘉庆、宣统等皇帝都很喜爱这部图谱。到了民国,由于日本侵华,故宫文物南迁,辗转中,全套四册书分了家。现在前三册《海错图》留在了北京故宫,第四册则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贝(局部)
变种虾(局部)
海错的“错”,是种类繁多错杂的意思,汉代以前,人们就用“海错”来指代各种海洋生物。《海错图》描绘了多种生物,其中的动物几乎涵盖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的大部分主要类群,还记载了不少海滨植物。聂璜的严谨精神,使这本书颇具现代博物学风格。而且每种生物所配的文字,既有观察记录,又有文献考证,并配趣味“小赞”一首,读来令人兴致盎然。
滑动查看
宋代刘寀落花游鱼图卷
绢本设色26.4cmx.3cm
圣路易斯艺术博物馆
图卷以俯视的角度描绘了动态轻盈的水底游鱼,看似杂乱无章,实则各方有序,深具匠心。虽然对水不着一笔,但通过游鱼的自由穿梭,我们仍然感到它的柔滑清凉。
画家以鱼深藻浅的方式分出层次,虽为明代画风,但甚得传说中刘窠“风萍水荇,鳞尾性情,无不生动”之精神。
画面开始先画盛开的杏花,伸向水面,向后展开。落花引来群鱼争食,或聚或散,或潜游,或上浮,或回泳,翻藻戏蒲,以示水中的畅泳自然之态。其画法全用渲染,间或用没骨法,不见钩勒,活泼生动。这种表现方法和诗情画意,独创一格,多为后人所仿效。
清代朱耷鱼
纸本墨笔90cmx50cm
朱耷笔下的鱼与众不同,它们总是以白眼示人,这与他特殊人生经历有关,是他将其情感寄托于画面的表现。
朱耷是明室后裔,出身贵族,明亡清兴,他内心是不平衡的,所以他对社会不满,并在他的绘画当中表达了这种情绪,主要反映在所画动物的眼睛上,所以他画的鹿、鱼、鸟,大都是翻白眼的。
清代佚名鱼藻成扇
绢本设色19cmx18.9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清代佚名鱼藻成扇
绢本设色19cmx19.2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这两柄圆形团扇,分别画了一黑、一红两条金鱼(品种为龙睛蝶尾),形象异常逼真。
画家利用水草与彩笔晕染,重现金鱼在水中优游的场景;搭配团扇形的外框,令人联想到放大镜的效果。画家将金鱼的动感,收纳到静态的扇面中,无论是欣赏或实用,都非常方便。
扇上没有画家的签名,但是扇柄系着的黄色签纸,有写着是由马骏和徐国祥进献。二人生平不详,据查为同治、光绪年间如意馆的画师,艺术风格也反映了清代宫廷审美传统的延续。
清代华嵒写生册(二)蛙战
这幅画描写水塘一角,两只较大的青蛙张口瞠目,做势要准备对决。黄色青蛙的腹部下面,还伏卧着一只幼蛙,彷彿受到母亲的庇护。另一只同色的幼蛙,正向母蛙靠近,似乎想加入这场战争。而绿色青蛙的身边,也有一只小蛙在鼓譟助威。虽然看似静态的画面,却瀰漫着无比喧闹、紧张的气氛。
画中青蛙的体型和颜色,很象是树蛙。但是脚趾吸盘已经被拟人化,变成尖爪状,前趾还演变成五爪,更强化了“蛙战”的画意。
近现代胡克敏禾蟹图
这幅画利用毛笔张合的特性,以及下笔时浓、淡、干、溼等不同层次的墨色变化,成功地描绘出螃蟹生动的姿态。蟹螯部份的淡褐色,显现了大闸蟹,也就是毛蟹的特征。最上方那一只,腹部写了一个“王”字,象是在发号施令,也暗藏了画家的幽默和巧思;地面的稻秆和稻穗交互错落着,点出此刻正是秋深稻熟的季节。
胡克敏(-)是江苏武进(今常州市武进区)人,号铁骨翁、漾碧轩主,年以后渡海到中国台湾定居。
02
陆——奇珍异兽
Exoticanimal
古代的交通,不如今天方便,生活在遥远地方的动物,平时很难见到,除了被当成珍贵生物,也经常跟传说中的神奇动物联想在一起。比如大家都认识的长颈鹿,六百多年前就被误认是吉祥神兽——麒麟,日本与韩国的长颈鹿,一直到今天都还被称作麒麟。古代画家在画这些稀有动物时,并不一定真的亲眼看到过,通常都添加了自己的想像力,因此与真正的动物差别很大。
▼向下滑动,横屏观看
明代佚名山海百灵图卷
绢本设色34.5cmxcm
赛克勒美术馆
此《山海百灵图》卷(签题:唐胡瓌《蕃兽图》真迹神品上上,卷前题:山海百灵)。画卷描绘诸多怪奇神兽,这些动物形象灵感应该来自《山海经》,此大致绘于明代(待考)。
明代佚名麒麟图沈度颂轴
绢本设色90.4cmx4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永乐十二年,郑和将一只麒麟带回京师(南京),朱棣和大臣们非常兴奋的迎接祥瑞之兽。
明代佚名内府驺虞图
绢本设色51.9cmx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永乐二年()秋天,相传周王朱橚境内的神后山有驺虞出没。于是朱橚便率领手下前往追捕,捕获珍兽以后,呈献给明成祖。这幅画就是描绘神后山里的驺虞。驺虞是一种罕见的白虎,据说牠能够预知吉凶祸福。驺虞现身,是一件祥瑞的吉事,可以象征在位者具备仁信的美德。
清代刘九德狻猊轴
绢本设色.8cmx.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狻猊其实就是古代的狮子。这张大画里,一头狮子正行走在水流很急的溪边,壮硕的体型几乎占满了整个画面,展现出雄壮威武的气势。画狮子的线条非常工细,鬃毛几乎是一丝一丝地勾画,相较之下,背景就显得豪放许多,充满对比的效果。不过古代人毕竟很少看到狮子,所以添加了很多想象力,变成这种既古怪又幽默的模样。
刘九德(约活动于17世纪末),顺天(今北平)人。擅长画人物,尤其精于描绘仕女和肖像。
明代丁云鹏扫象图年
纸本设色cmx51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扫象”主题渊源流长,历代画家常有描绘。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的张僧繇。早期画中只有人物,没有背景,先贤和侍从用扫帚以水拭扫白象。在佛教意象中,白象是普贤菩萨的坐骑。以“扫象”为主题的作品在晚明颇为流行,与丁云鹏同时代的画家吴彬、崔子忠等,也有此类画作。此时,“扫象”也作“洗象”,“象”为“像”的同义,因此有扫走虚幻外表之意。
画作在窄长的竖形构图中,巧妙地安排了一群僧侣侍从洗象的场景。通过人物动作与神情的精心描绘,以及色彩的分隔与呼应,将洗象及旁观人物连缀在一起。人物虽然密集,但井然有序。画中山石、树木等配景,浅淡青绿设色远追钱选,勾写形态取法文征明,造型古拙文雅。整个画面疏朗、明洁,透出高古静穆的气息。
清代华嵒天山积雪图
纸本设色.1cmx52.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图中描绘晦暗阴霾的天空下,云幕低垂,仿佛又在酝酿着新的一场暴风雪。雪峰陡峭重叠,闪着洁白晶莹的寒光。此图最突出的特点是构图简洁大胆,设色对比强烈。它不仅展现了古代传统文人画很少涉及的天山雪域的自然风光,将山水、人物及走兽等题材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具有很强的可读性,而且更以凝练秀劲的笔墨营造出一种孤寂悲凉的意境,具有强烈的艺术震撼力。
清代朱耷松树双鹿图
纸本墨笔cmx91.4cm
中国国家博物馆
描绘了一角山崖,崖边上一株古松遒然挺立,崖下一公一母两只梅花鹿亲密的相偎在一起。远处背景中的山崖和苍松画面疏淡,笔墨劲简;山崖上草石与古松以浓墨画出。
滑动查看
唐代韩滉五牛图卷
纸本设色20.8cmx.8cm
北京故宫博物院
此作为寥寥的几件唐代纸绢绘画真迹之一,因此不论其艺术成就还是历史价值都备受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