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此间飞转自公号:此地无言
伟大的哲人并不曾证明什么,但他们一直在指明着什么。
后现代的诸公们纷纷议论起哲学的困境与终结,丝毫不觉得这已是老生常谈。近日还在宣称宗教将要衰亡的人亦有之,但已很少再会得到注目礼的回报了。在我看来,撇开其他定义不论,哲学与宗教都属终极思维,是人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思想着的人类所永远摆脱不了的。非但康德、马克思等近代思想家有如是说,而且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之前便可发现此类预言。所为终极思维,是指人们在将任何一个问题思考至极端时都必然会涉及到的那个思想层面。古人用许多故事来说明“大道相通”,如庖丁解牛、百步穿杨等等,其意不在弘扬某类技艺的娴熟至圣,而在暗示一个论题:任何一个不愿浑浑噩噩度人生、迷迷糊糊看世界的人,都有可能通过他们各自把握的技艺来领悟和彰显生活的真谛。他们可以是哲学家,也可以是神学家,或文学家、艺术家;或可以是帝王将相,或可以是平民百姓,乃至庖丁或卖油翁。这些人有别于胡塞尔所说的直向生活的人,有别于海德格尔的中性人或马尔库塞的单面人。正是在这种共同的大境界和大背景中,或者说在共同的层面和维度上,平凡而伟大的心与心之间达到沟通。因此,通常所说的吃饭的哲学、说话的哲学或经营的哲学等等,不过是某种技巧的代名词,仅为些许雕虫小技而已。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应当是大智慧,而且不妨是一些融在凡庸之中的大智慧。例如,汪曾祺先生将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弹性的文化底蕴归结为“儒道互补”,他以为,这种互补的真髓说白了就是三个字:“不在乎”。海德格尔在其后期似乎也对这种哲学式的豁达与超脱若有所悟,并用一个德文词来标识它:Gelassenheit,它如今被译作四个字:“泰然处之”。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不久前在书店里偶尔翻到一本写克林顿夫人的传记,里面说她在学生时代曾面临过一到考题:你以何种心态对待失败?她的回答令传记作家赞叹不已:“以哲学的心态”。这种心态若按我的诠释应当是“不在乎”或“泰然处之”。但也许克林顿夫人的本意并不在于此,而是想表达“吃一堑长一智”或“失败乃成功之母等等这类哲理。若果如此,那么她所拥有的仍然是些极具功用的小智慧而已。我以为,要想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境界并非难事,但它确实要以博大的视野为前提。如雨果所说,“目光短浅使人狭隘,视域宽阔使人超然”。哲学的沉思或反思无疑可以为视野的开拓提供可能。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但是,有人会说,纵使哲学思维有永恒存在的可能,这也许并不能导出哲学作为职业而永恒存在的必然。此言当然合乎逻辑,而且甚至也合乎历史。古代的哲人,很少是专业的。因此哲学原本就不是一个职业(德文Beruf)。但它对许多人来说却不言而喻并始终不渝地是一门天职(德文Berufung)。这似乎与许多政治家的情况恰恰相反。大概是因此之故,德国的思想家M·韦伯以及政治家F·诺曼等才会呼吁思想家或政治家们要以思想或政治为天职,而非以此为职业。天职一词在德文中的原来意义是召唤,这里可作一种内心的召唤解。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冲入家门时仍埋头于他的几何研究,并且大呼“别碰我的圆”,至死而不悔。胡塞尔在接到弗莱堡大学的禁令,无法再行使教师之职时,仍继续其哲思,并在禁令的背面写下自己的研究手稿,“冷静而自信,就好像科学研究的严肃性不能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所干扰”(勒维特语)。如此等等事件,均为受到内心之召唤所致。由此可见,这种内在的召唤往往要比残酷世事的外在压迫来得更为强烈。或许哲学作为职业会在未来的科学殿堂中被取消注册权,或许人们在未来无法再靠哲学谋生;但哲学作为天职、作为内心的召唤却会永存。不知读者以为然否。但这样一种想法又极易导致偏激,它会使人将天职转而理解为天命或者使命。费希特关于使命的论述可以为证。再往上溯,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更早的先例。他把哲人看得高于世人一筹,以一种理想来取代诸多个体的杂念。于是以后的哲人也时常以真理的代言人自居,更有世人甘愿将哲人视为救世的超人。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此时我联想到在弗莱堡大学就读时参加过的一次讨论会。那是一个由哲学系学生会组织的讨论会系列,邀请各位哲学教授参加,论题统一为:“我为何走上哲学之路?”第一次讨论的主讲便是我的博士导师B·让克教授和者学习两教椅之一的拥有者雅可比教授。作为B·让克的学生,对他的情况我早知一二。他是颇具影响的现象学家,海德格尔教椅继承人W·马克斯的得力弟子,后来也接替马克斯而担任弗莱堡大学胡塞尔文库主任。他引起学生们兴趣的地方首先在于:年逾不惑时突发奇想,弃德国AEG电气公司的主任工程师职位和丰厚的收入于不顾,转而潜心从事哲学研究。按国人的流行说法,实属半路出家。盖因此之故,他55岁以后方获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位置,在此之前全靠神情政府助研金维持生计。据B·让克的介绍,他之所以选择哲学是因为听了他弟弟关于费希特哲学的一番鸿论,对自我、非我的问题感到惊异莫名:世上竟有如此复杂的问题能够提出来,全不像电气工程那样可以一眼望穿。于是决心倾其毕生探个究竟。这也是听从内心召唤的一个典型事例。另一位雅可比教授则正相反,称得上年富力强,仕途通达。须知获得弗莱堡大学哲学系的教椅并非易事,由此便可推论他的中世纪哲学研究在欧洲学界享有相当盛誉。他开的课程通常爆满,参加者多为神学系和哲学系的学生。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雅可比的经历缺乏传奇色彩。但他作为神学家对哲学的看法却出人意料。他和伽达默尔一样,对各个时代都有的那些抱有哲学使命感的大学生颇不以为然。他的原话是:每每听到有些学生将尼采或谁,哪怕是阿奎那,奉为拯救人类之希望,我总会全身起鸡皮疙瘩。哲学并不会把现成的真理转交给你,至多只能为你的思维能力提供某种训练而已。他的这番议论与雅斯贝尔斯所说“没有哲学,只有哲思”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两人的论题实际上都涉及到本文的论题:哲学何为?哲人何为?我本人坚信这样一个道理:哲学源于惊异,成于明智,毁于麻木。只要人类童心未泯,好奇不绝,哲学思维就会绵延地持续和传递下去。至于哲学的实用功能,那是取决于各个时代哲人的问题。现象学家们常常愿意区分指明(Hinweis)和证明(Beweis)。因此,我们在这里似乎可以这样说,伟大的哲人并不曾证明什么,但他们指明着什么。这些为他们看到和指明的东西,就是可能性:人生、世界如何展开的可能。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哲学家常被认为而且也常自认为是猫头鹰,这自然是得益于在古代神话中猫头鹰与智慧之神有缘。但神话的作者之所以选择猫头鹰,恐怕不仅是由于猫头鹰喜欢在夜里孤独地凝思,而且还因为猫头鹰具有一种天赋:「它能够在黑暗与混沌中看到其他生灵所无法看到的东西」。伟大的哲人之所以伟大,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吧?这当然并不一定意味着哲学家(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专业哲学家们)比一般人高明,正如猫头鹰并不必秃鷲更伟大一样。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是否还可以这样说:就哲人而言,他们看到的可能性肯定有许多许多,但他们愿意指明的则相对较少,而他们能够证明的则绝无仅有。所为“哲学之丑闻”,盖源于此。而就世人而言,对这些被看到并被指明的可能性,信不信由你。但倘若不愿一辈子浑浑噩噩度人生、迷迷糊糊看世界,你要么可以在这些可能性中择一而信之,要么就身体力行,自己尝试去看、去知,从而发现被指明的可能性确否如此,甚或去发现新的可能!哲人与世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我的想法是,今日愿听命于哲学召唤之人,有责任感的,不妨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自勉,尽力去发现和指明那些尚未被他们看到的可能性,但切忌将自己的理念或主义视作惟一原则而强加于他人,宁可常持一份“未敢翻身已碰头”的谦和或惶恐;无此负担的,则尽可继续做他的思维游戏,在对他自己的精神天地之营造中自得其乐,不必去奢望今人甚或后世的理解,只是但愿不要最终堕入空疏与虚枉即可。
年10月,屠呦呦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这是中国本土科学家获得的第一个诺贝尔科学奖项,当然也是中国科学界获得的史上最高荣誉,意义十分重大。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然而在屠呦呦获得诺奖的前后一段时间,一场或公开或隐蔽的围剿行动正在展开,目的只有一个:阻截屠呦呦获得诺奖。没获奖之前,希望她失败,获奖之后,他们也没有放弃努力,试图让诺奖评选委员会收回已经颁发的奖项。这样一场反科学的闹剧,就是这样真实地发生过。本来,屠呦呦获得诺奖,是中国科学界集体露脸的时刻,因为这代表中国的科研水平得到了国际认可。但许多科学界人士却无耻地露出屁股。屠呦呦打败了最尖级的国际同行,但是她似乎永远也打不败“优秀”的国内同行和科学官僚。02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按照一篇现在网上已经找不到的公开纪实报道《屠呦呦获得诺奖之“谜”》,反对屠呦呦获得诺奖的第一个理由,来自一位在中国科学领域有着实权的人士,他公开表示说,“这个奖不是我报的,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我不赞成她一个人得奖,我赞成国家科委批准的发明单位都应该得奖”。我们的很多领域,都是外行管理内行,业余指导专业。话说外行怎么管理内行呢?就是在程序上设卡,卡得死死的。什么青蒿素咱不懂,打报告、审批、领导研究决定这些事,还不是玩得飞起?这个奖不是我报的,也没有征求我的意见——你谁?我不赞成她一个人得奖,我赞成国家科委批准的发明单位都应该得奖——这是要把一个最高级别的国际奖项变成单位内部评你好我好的先进?你以为他真的是在意程序公正和集体荣誉感吗?并不是。他在意的是“我”,没有我的慧眼识珠,没有我的参与,这个奖是不能算数的,哪怕你是诺贝尔。他是想分一杯羹,也在诺奖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他想的,不是集体而恰恰是个人主义。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这种公开表态,说明是一种主流观点,大家不以为耻,反以为荣。由此也可以推想,国内的许多奖项,是有多大的水分和官僚意志在作怪。03平心而论,这种明枪还算是好的。更可怕的是暗箭伤人。在屠呦呦获奖之后,有不少科学界人士联名向诺奖评委会写信,要求取消这个奖项的评定。我们现在不知道这些联名科学家是哪些人,报道也没有说,想必都是些地位尊崇的人物,说起来无疑会引发一场舆情地震。这种我得不到、你也不要得到的心态,很变态,但是置于某国环境,似乎又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真实,这便是反对屠呦呦的第二个理由:宁可不要这个诺奖,也不能让屠呦呦一个人独享。这就好比,改革开放之后,甚至直到今天,一些人先富起来了,另一些人就开始无比怀念大家都穷的时代。经济上的悬殊,确实容易让人产生被剥夺感,但科学上的事也如此吗?你进步了,我就扯你的后腿,把你拉下来一起落后?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我不是说科学家就一定要淡泊名利,但是科学研究成果你的就是你的,不是你的就不是你的,这个强求不来,不必搞得你死我活、玉石俱焚。人性的自私、狭隘、丑陋与阴暗,在此暴露得彻彻底底,真是脸都不要了。04需要说明的是,青蒿素的研究确实不是屠呦呦的功劳,但她是团队中的领军人物,作出了最关键的贡献,这是得到公认的。诺奖并不认可集体成就,而只奖励个人,因为“个体才能作出发现,而不是组织。在组织和机构变得愈发重要和有权力的时代,从中辩识出真正具有创造力并改变世界的个体也变得愈发重要”。这才是诺贝尔奖具有国际公信力的真正原因。动不动就奖励集体,淡化个人,看上去很公平,但其实最不公平,因为最容易夹带私货,领导的个人意识变得格外重要。最后就演变成,所有人都得取悦权力,向权力献媚。喜欢讲集体主义,不过是虚伪和权力的最后一块遮羞布。反对屠呦呦的第三个理由,更为可笑:屠呦呦在学术同行中声誉不高、名气不大。论资排辈、按名气分配荣誉的事,国内搞搞也就算了,毕竟大家都习惯,现在居然要闹到国际上,让外人看笑话,丑而不自知。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其实早在年,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之时,就有人提出过这种观点。他们愚蠢而执着地认为,名气就代表一切,所有奖项都该颁给名气最大的那个人。这里有一个很大的悖论,科学家的名气和科研水平并不是正相关的关系,很多时候是相反的。科学家都要想有名气,就得经营关系,拉帮结派,相互吹捧。但要想做研究,又必须耐得住寂寞,远离这些名利。酒桌饭局上,可以谈成生意,但绝对无法诞生一项研究,除非是关于茅台的口感和风味的研究。05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看到这里,你应该知道一些人为什么对屠呦呦获诺奖咬牙切齿的原因:屠呦呦就像一个外来的闯入者,打破了他们的利益平衡,让他们感受到了威胁。原本,吃吃喝喝、相互捧捧臭脚,就能轻松得到学术名气,现在屠呦呦绊脚石一样挡在那里,让他们觉得事情不好办。原本,有了学术名气,评各种奖项就跟幼儿园排排座、分果果一样简单,现在有了一个诺奖得主,这事怎么弄?原本,有了奖项,申请科研经费还不手到擒来,现在这个事情就比较尴尬了。都特么怪屠呦呦。所以他们根本不是嫉妒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奖,反正他们永远也无法得到,他们是痛恨屠呦呦影响他们吃蛋糕。如果屠呦呦是美籍华人,或者随便一个外国人,他们一定会第一时间送上诚挚的祝福,科学无国界嘛,管你什么集体贡献还是个人贡献,管你什么名气大不大,因为跟我毛线关系。但是屠呦呦就在身边啊,如梗在喉如芒刺背如坐针毡。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这些人虽然最终没有如愿取消屠呦呦的诺贝尔奖,但我们不能说他们失败了。如你所见,屠呦呦虽然获得了诺贝尔奖,做到前无古人之事,为中国人争得了无上的光荣,但她并没有获得与之匹配的名气、荣誉和待遇。我们有烟草院士、在选的茅台院士,但屠呦呦至今未能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这固然与屠呦呦低调的性格有关,但仍然让人感受到一种隐性的打压:国际上咱管不了,国内还管不了?我能让你获得诺奖就像没有获过一样。这场围剿屠呦呦的暗战,已经过去6年时间,但空气仍然有硝烟的味道。这种人性扭曲下的丑陋,其实每天、每个角落都在上演。伟大的哲人并不曾证明什么,但他们一直在指明着什么。
后现代的诸公们纷纷议论起哲学的困境与终结,丝毫不觉得这已是老生常谈。近日还在宣称宗教将要衰亡的人亦有之,但已很少再会得到注目礼的回报了。在我看来,撇开其他定义不论,哲学与宗教都属终极思维,是人类,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思想着的人类所永远摆脱不了的。非但康德、马克思等近代思想家有如是说,而且早在古希腊苏格拉底之前便可发现此类预言。所为终极思维,是指人们在将任何一个问题思考至极端时都必然会涉及到的那个思想层面。古人用许多故事来说明“大道相通”,如庖丁解牛、百步穿杨等等,其意不在弘扬某类技艺的娴熟至圣,而在暗示一个论题:任何一个不愿浑浑噩噩度人生、迷迷糊糊看世界的人,都有可能通过他们各自把握的技艺来领悟和彰显生活的真谛。他们可以是哲学家,也可以是神学家,或文学家、艺术家;或可以是帝王将相,或可以是平民百姓,乃至庖丁或卖油翁。这些人有别于胡塞尔所说的直向生活的人,有别于海德格尔的中性人或马尔库塞的单面人。正是在这种共同的大境界和大背景中,或者说在共同的层面和维度上,平凡而伟大的心与心之间达到沟通。因此,通常所说的吃饭的哲学、说话的哲学或经营的哲学等等,不过是某种技巧的代名词,仅为些许雕虫小技而已。真正意义上的哲学应当是大智慧,而且不妨是一些融在凡庸之中的大智慧。例如,汪曾祺先生将中国人的那种富有弹性的文化底蕴归结为“儒道互补”,他以为,这种互补的真髓说白了就是三个字:“不在乎”。海德格尔在其后期似乎也对这种哲学式的豁达与超脱若有所悟,并用一个德文词来标识它:Gelassenheit,它如今被译作四个字:“泰然处之”。
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
不久前在书店里偶尔翻到一本写克林顿夫人的传记,里面说她在学生时代曾面临过一到考题:你以何种心态对待失败?她的回答令传记作家赞叹不已:“以哲学的心态”。这种心态若按我的诠释应当是“不在乎”或“泰然处之”。但也许克林顿夫人的本意并不在于此,而是想表达“吃一堑长一智”或“失败乃成功之母等等这类哲理。若果如此,那么她所拥有的仍然是些极具功用的小智慧而已。我以为,要想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仁人境界并非难事,但它确实要以博大的视野为前提。如雨果所说,“目光短浅使人狭隘,视域宽阔使人超然”。哲学的沉思或反思无疑可以为视野的开拓提供可能。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但是,有人会说,纵使哲学思维有永恒存在的可能,这也许并不能导出哲学作为职业而永恒存在的必然。此言当然合乎逻辑,而且甚至也合乎历史。古代的哲人,很少是专业的。因此哲学原本就不是一个职业(德文Beruf)。但它对许多人来说却不言而喻并始终不渝地是一门天职(德文Berufung)。这似乎与许多政治家的情况恰恰相反。大概是因此之故,德国的思想家M·韦伯以及政治家F·诺曼等才会呼吁思想家或政治家们要以思想或政治为天职,而非以此为职业。天职一词在德文中的原来意义是召唤,这里可作一种内心的召唤解。阿基米德在罗马士兵冲入家门时仍埋头于他的几何研究,并且大呼“别碰我的圆”,至死而不悔。胡塞尔在接到弗莱堡大学的禁令,无法再行使教师之职时,仍继续其哲思,并在禁令的背面写下自己的研究手稿,“冷静而自信,就好像科学研究的严肃性不能为世界上任何事物所干扰”(勒维特语)。如此等等事件,均为受到内心之召唤所致。由此可见,这种内在的召唤往往要比残酷世事的外在压迫来得更为强烈。或许哲学作为职业会在未来的科学殿堂中被取消注册权,或许人们在未来无法再靠哲学谋生;但哲学作为天职、作为内心的召唤却会永存。不知读者以为然否。但这样一种想法又极易导致偏激,它会使人将天职转而理解为天命或者使命。费希特关于使命的论述可以为证。再往上溯,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一个更早的先例。他把哲人看得高于世人一筹,以一种理想来取代诸多个体的杂念。于是以后的哲人也时常以真理的代言人自居,更有世人甘愿将哲人视为救世的超人。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此时我联想到在弗莱堡大学就读时参加过的一次讨论会。那是一个由哲学系学生会组织的讨论会系列,邀请各位哲学教授参加,论题统一为:“我为何走上哲学之路?”第一次讨论的主讲便是我的博士导师B·让克教授和者学习两教椅之一的拥有者雅可比教授。作为B·让克的学生,对他的情况我早知一二。他是颇具影响的现象学家,海德格尔教椅继承人W·马克斯的得力弟子,后来也接替马克斯而担任弗莱堡大学胡塞尔文库主任。他引起学生们兴趣的地方首先在于:年逾不惑时突发奇想,弃德国AEG电气公司的主任工程师职位和丰厚的收入于不顾,转而潜心从事哲学研究。按国人的流行说法,实属半路出家。盖因此之故,他55岁以后方获弗莱堡大学哲学教授位置,在此之前全靠神情政府助研金维持生计。据B·让克的介绍,他之所以选择哲学是因为听了他弟弟关于费希特哲学的一番鸿论,对自我、非我的问题感到惊异莫名:世上竟有如此复杂的问题能够提出来,全不像电气工程那样可以一眼望穿。于是决心倾其毕生探个究竟。这也是听从内心召唤的一个典型事例。另一位雅可比教授则正相反,称得上年富力强,仕途通达。须知获得弗莱堡大学哲学系的教椅并非易事,由此便可推论他的中世纪哲学研究在欧洲学界享有相当盛誉。他开的课程通常爆满,参加者多为神学系和哲学系的学生。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雅可比的经历缺乏传奇色彩。但他作为神学家对哲学的看法却出人意料。他和伽达默尔一样,对各个时代都有的那些抱有哲学使命感的大学生颇不以为然。他的原话是:每每听到有些学生将尼采或谁,哪怕是阿奎那,奉为拯救人类之希望,我总会全身起鸡皮疙瘩。哲学并不会把现成的真理转交给你,至多只能为你的思维能力提供某种训练而已。他的这番议论与雅斯贝尔斯所说“没有哲学,只有哲思”是一而二,二而一的。这两人的论题实际上都涉及到本文的论题:哲学何为?哲人何为?我本人坚信这样一个道理:哲学源于惊异,成于明智,毁于麻木。只要人类童心未泯,好奇不绝,哲学思维就会绵延地持续和传递下去。至于哲学的实用功能,那是取决于各个时代哲人的问题。现象学家们常常愿意区分指明(Hinweis)和证明(Beweis)。因此,我们在这里似乎可以这样说,伟大的哲人并不曾证明什么,但他们指明着什么。这些为他们看到和指明的东西,就是可能性:人生、世界如何展开的可能。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哲学家常被认为而且也常自认为是猫头鹰,这自然是得益于在古代神话中猫头鹰与智慧之神有缘。但神话的作者之所以选择猫头鹰,恐怕不仅是由于猫头鹰喜欢在夜里孤独地凝思,而且还因为猫头鹰具有一种天赋:「它能够在黑暗与混沌中看到其他生灵所无法看到的东西」。伟大的哲人之所以伟大,也是因为他们看到了别人没有看到的东西吧?这当然并不一定意味着哲学家(尤其是近代以来的专业哲学家们)比一般人高明,正如猫头鹰并不必秃鷲更伟大一样。本文由公号哲学之路编辑发布是否还可以这样说:就哲人而言,他们看到的可能性肯定有许多许多,但他们愿意指明的则相对较少,而他们能够证明的则绝无仅有。所为“哲学之丑闻”,盖源于此。而就世人而言,对这些被看到并被指明的可能性,信不信由你。但倘若不愿一辈子浑浑噩噩度人生、迷迷糊糊看世界,你要么可以在这些可能性中择一而信之,要么就身体力行,自己尝试去看、去知,从而发现被指明的可能性确否如此,甚或去发现新的可能!哲人与世人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我的想法是,今日愿听命于哲学召唤之人,有责任感的,不妨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自勉,尽力去发现和指明那些尚未被他们看到的可能性,但切忌将自己的理念或主义视作惟一原则而强加于他人,宁可常持一份“未敢翻身已碰头”的谦和或惶恐;无此负担的,则尽可继续做他的思维游戏,在对他自己的精神天地之营造中自得其乐,不必去奢望今人甚或后世的理解,只是但愿不要最终堕入空疏与虚枉即可。
博学读书会始终致力于精选优质文章,相信思想的力量,拒绝贩卖焦虑,以有价值的阅读,有意义的思考,遇见不一样的观点态度,看清社会与人性的复杂和纯良,成就更美好的人生。长按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