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艳红春天重读杜甫传

万艳红:单县五中语文教师。喜欢文字,闲暇之余,偶尔写写,随心随性。

春天重读《杜甫传》

文/万艳红

在中国古代诗人中,我和大家一样,也比较喜欢李白和苏轼,因为他们活成了人们心目中诗人该有的样子。而与之比肩的杜甫却很难让人迷恋,想起他更多的是沉重。

杜甫的画像也不如李白的潇洒俊逸,总给人一种瘦病愁苦之感,让人不忍多视。记得我给学生做关于杜甫的文学讲座时,宣传海报上印刷的却是李白的画像,据说是为了获得视觉上的愉悦感而吸引更多的学生;而杜甫画像也常常被中小学生恶搞,大众的心理由此可见一斑。大家知道,最近英国国家广播电视台推出了纪录片《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向西方社会介绍杜甫,使之在国外一度圈粉,成了网红。作为中国人,作为中国的青少年也十分有必要去重“读”杜甫,去读读《杜甫传》。《杜甫传》是诗人冯至的作品,“以诗人之心见诗人之心”,他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叙述了杜甫命途多舛、漂泊潦倒但又心系国家、心忧百姓的一生,表达了对杜甫悲惨人生的同情和伟大人格的赞美。

真正了解杜甫的人,是不吝对他的赞美的。王安石在面对《杜甫画像》时就表达了无上的崇拜之情:“宁令吾庐独破受冻死,不忍四海赤子寒。伤屯悼屈止一身,嗟时之人死所羞。所以见公像,再拜涕泗流。惟公之心古亦少,愿起公死从之游。”官至宰相,德如壁立千仞、才如汪洋恣肆的王安石尚且惟愿杜甫起死回生,而“从之游”。何况你我之辈?

我曾在年轻时写过关于杜甫的诗句:

“长风中你瘦成一支笔杆

与生俱来,与日俱增

是两座峰的沉重”

也只是就其画像和诗作而生发感慨,并不了解他一生究竟经历了怎样的苦难和在苦难中究竟怎样伟岸。

我想,重读《杜甫传》也是向他表达敬意的一种方式吧!

何况我们单州大地曾留下过他的足迹、啸歌和诗篇,留下过青春和友谊。“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是他这段时间的生活写照,年轻豪放、意气风发的杜甫和李白“醉眠秋共被,携手同日行”,“他们有时在城里的酒楼畅谈痛饮;有时登上吹台,南望芒砀山上的浮云;有时在黄昏时走上单父的琴台,北望没有边际的寒芜,好像能一直望到渤海的海滨。”白天呼鹰逐兔,夜晚高歌吟诗:“桑枳叶如雨,飞藿去徘徊。清霜大泽冻,禽兽有馀哀。”可以说纵列孟渚泽,论文入酒胪的单州生活让志同道合的李杜感情得以加深和升华,以致后来一辈子杜甫都在用诗歌怀念着这段青春和他对李白的“春树暮云”之思。

闻一多曾这样赞叹李杜之会:“四千年的历史里,除了孔子见老子,没有比这两人的会面,更重大,更神圣,更可纪念的。我们再逼紧我们的想象,譬如说,青天里太阳和月亮碰了头,那么,尘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遥拜,说是皇天的祥瑞。”单州史册也因二人的会合而笔墨生香吧!今日我们建设书香校园,亦有必要挖掘本地文化资源来为校园文化奠基。

这个春天,我常常想起杜甫。想起他日夜兼程不停奔走的样子——他破衣烂衫,草鞋绳断,头发蓬乱如风中的野草,面容苍白枯瘦,眼神愁苦如水却又坚定如火。这火源自“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的执着和“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所以当他举目四望,满目疮痍的大地会一片温热,灼痛不已。

他也有过短暂而永恒的春天。浣花溪畔那段平静的生活里,花鸟虫鱼、桃李松竹等自然万物,都在他的诗歌里得以飞翔栖息,温柔缱绻:

杨柳枝枝弱,枇杷对对香。(《田舍》)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水槛遣心》之一)

云掩初弦月,香传小树花(《遣意》之二)

还有黄四娘家的花儿,开得那样繁茂,“千朵万朵压枝低”,花间蝶舞莺啼,一派热闹。你看,细软温香的词语开始在他的诗歌里云集。我们相信作为“人”的杜甫此刻心里也一定是繁花似锦的,作为“诗人”的杜甫也用他前所未有的温润文字永恒了这段春天——我们多么希望他的春天永驻心间,可是一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让我们看到了他作为“圣人”的“死性不改”的痴情:自己“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想的却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以一己之寒而体天下人之寒。“饿走半九州”,依然“不废朝廷忧”,但有风吹草动,也疑作民间疾苦之声。在他“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的情况下,却仍“默思失业徒,因念远戍卒”,想的却是世上那些更穷苦无靠、远戍边关之人,以一己之痛而思天下人之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饥寒交迫,流徙万里,只身逆行,向死而生,身如豆芥之微,又如漂泊之蓬,却装得下整个天下,为国为民上下求索,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

出身于“奉儒守官”之家的杜甫,一生践行着儒家“仁者爱人”的思想,始终以人为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百姓和世间生灵放在心间,以悲悯之情去体贴去尊重去呵护,达到了忘我无我的境地。儒家信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然而杜甫却超越了这一思想,虽命运不济,却“忧在天下,而不为一己得失也”,无论穷达都要兼善天下。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泣下!”“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唯杜甫是也!

正如所郑振铎说:“凡大诗人没有一个不是具有赤子之心的,于杜甫尤信。”

但观今日之有赤子之心者不独大诗人,疫情肆虐之时,有多少仁人志士抛家弃子逆行前往重灾区,不计报酬,不顾安危,舍生忘死,救民于危难之中。这正是新时代的爱国壮举,新时代“仁者爱人”思想最佳阐释。据悉,这是首次以纪录片形式,将中国诗人杜甫介绍至全球,中央纪委国家监委对此发文称,“杜甫的伟大与悲悯正引起西方共鸣”。

沐浴杜甫诗歌光辉,涵养杜甫仁爱精神,我们的国度正身处在蕴古焕新厚积薄发的新时代,就算八月的秋风再次怒吼,也不必担心屋漏雨淋,广厦千万窗明几净,孩子们正努力读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zz/1088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