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痤疮十佳医院 http://news.39.net/bjzkhbzy/210112/8582859.html
在我国的多种艺术形式中,以抒情类艺术最为发达,这与西方更注重叙事类艺术的情况有很大不同。比如文学以抒情诗(词、曲等)为主要形式;音乐以根据演奏者的心情和想象创作,抒发情怀为最高境界;就是武术,据说也是以达到“无招胜有招”为最上乘的功夫。
最典型的要算是绘画艺术,我国的国画历来以写意为主,历史上的著名画家,多是以写意著称于世。他们的艺术追求也是得其意而忘其形。那种只追求形似的画家和作品被视为下品。惟其神似,才能使作品获得生命。在许多神奇的传说中,作品因神似获得生命变成了活物。比如画龙点睛的故事。
据传说,南北朝时梁武帝信崇佛教,建了许多寺庙,并大兴寺内装饰。在装饰时总是派当时最有名的画家张僧繇去画壁画。他画了四条白龙,却没画眼睛。他总是说:“不能点睛,点睛它就会飞走了。”人们都认为这是妄言,纷纷要求他点上眼睛。张僧繇无奈,就给其中的两条龙点上了眼睛。一会儿这两条龙腾飞而起,乘云飞上天去。而两条没点睛者还留在墙上,于是这座寺中的壁画只留下两条龙了。
还有一个传闻,说的是清代画家郑板桥的故事。郑板桥以画竹闻名,所画之竹风格独特,深有意趣,是他人格的写照。有一次郑板桥带着几个衙役出游符山,一路上登山赏景,来到山顶的“飞燕阁”。一位身着八卦袍的老道士见他举止不俗,就请他到后殿用茶。闲谈中,老道士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画家郑板桥,便请他为道观的殿阁作画。郑板桥兴致正高、一纸挥毫。顷刻,半竿竹子便跃然纸上。这时,一群飞燕鸣叫着飞过,郑板桥抬头看时,见大殿后壁上有一幅巨大的画,画上群燕飞舞,千姿百态。郑板桥凝神细看才发现,真画燕混杂,难辨真很。道士又告诉他曾有一只老鹰误认为画中飞燕是真,一跃而下,结果碰在墙上而死。郑板桥对这无名氏之飞燕图费叹不已,自愧不如,便在自已的半杆墨竹画上题诗一首:枉为江南一画师,墨竹难移齐鲁。地。飞燕凌空讥半竹,惊叹不及无名氏。写完,他告辞而去,留下了“飞燕凌空讥半竹”的诗句和段美妙的佳话。
古代画家,为了使作品达到神似的境界,常常游山临水,观摩花鸟鱼虫,将外物积蓄于胸,悟出其神韵,作画时根据心中意象,纵横挥洒,写出意趣。据说唐代画家张璪有一次在监察御史陆潘家作画,在座宾客二十余人。张璪凝神蓄气,静默良久,突然“神机始发”,笔墨飞舞。他手执双笔,一时齐下。一笔作干,一笔写枝,一时水墨交融,一幅生机盎然的墨松跃然纸上。在场之人无不叹服。
关于古代画家神乎其技的画艺记载有很多。明代的著名画家吴伟平日里潇洒飘逸,人称“吴小仙”。他作起画来,用墨如泼云,令旁观者惊骇。明宪宗闻其作画之名,便请他到北京作了御用画家。有一天,皇帝宣他到“仁智殿”作画,吴伟这时酒醉未醒,被人扶着来到皇帝面前,还没等作画却先把砚台碰翻,墨汁四溢。吴伟见状,借酒兴用手沾起墨汁在纸上左右涂抹,上下疾写。顷刻间,一幅似乎带着呼呼风声的《松风图》呈现在皇帝面前。四周群臣无不骇异。皇帝见画,禁不住赞叹道:“真仙人之笔!”由此可见,到了画兴所至,画家专心作画已不在乎用什么画具,只要可以传神达意,抒写情怀,便可信手涂之。
宋代的苏东坡不仅是一个大文学家,也是著名的书画家。他有一次兴致大发,当众从公案上抓起笔。这笔却是批公文用的朱笔,他不及换笔就在纸上作了一幅《朱竹图》。众人一见都非常惊异。有人问他:“世间哪有朱竹?”苏东坡却反问道:“世间又何曾有墨竹呢?”问得众人无言以对。看来苏东坡是深得作画精义的,他不求画中竹与实竹形相同,而只是写出胸中竹意,以求畅神和自娱。如果孜孜以与实竹相同,那么人们自可赏个而不必赏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