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算法B计划18个难题-第9关-犹豫。灰度认知,就是保持开放性,不要先入为主,避开大脑的那些怪癖,还要忍受不确定性,去除意识形态。黑白决策,就是要敢于在迷雾中做决定,按下按钮,并承担后果。
在前面人生算法A计划-九段心法-内控部分,老喻说:大脑从获取信息到采取行动,需要经过感知—认知—决策—行动这四个步骤。当我们用直觉思维做决策时,往往会跳过中间两个步骤,直接从感知到行动。反过来看,如果要培养理性思维,认知和决策这两个环节就显得至关重要。认知就是我们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处理,像分析官一样思考,评估各种选项。决策就是在各种选项面前,像一个指挥官一样做出最终选择。我们把它们分别称为“灰度认知”和“黑白决策”。
我们都知道,灰色处于白色和黑色之间,当我们想要准确描述它时,需要给它加上一个百分比。灰度认知说的便是在评估选项的阶段,先不要急于做非黑即白的判断,保持一定的灰度,这个灰度最好有一个数值。相反,黑白决策就是说我们在形成最终决策时必须有一个黑白分明的选择,不能模棱两可。但在现实中,我们恰恰容易把两者混淆,在认知环节非黑即白,在决策环节犹豫不决。
认知阶段要保持灰度
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的诸多难题:各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摆在眼前的选择各有利弊,很难一下子厘清。这时,一个名叫罗杰·马丁的小伙子提出一个问题:“这个选择必须具备怎样的条件才能成为正确答案?”他发现大家在讨论选项的时候,经常容易犯一个错误,每个人都急于证明自己的选项是最好的,并试图说服对方。事实上,讨论就是一个对事物形成认知的过程,灰度认知需要人们全面评估各种选项的可能性。如果每个人都固守自己的观点,反对别人的认知,而没有人像分析师一样真正思考每个方案的可行性、成本和收益,会议自然无法进行下去。马丁提倡把每一种可能性都尽可能罗列出来,并对它们进行分析。这样就能理性地评估每个选项的优劣。事实上,一旦开始这样思考问题,我们看待问题的方式就会发生转变,因为它把我们从一场非黑即白的对错之争中拉回到对事实本身的判定上。换句话说,在认知阶段无须非黑即白,不要把讨论方案变成坚守立场的攻防战。
经过“灰度认知”这个过程,不把时间和资源浪费在非黑即白的争吵上,而是对每个选项进行灰度数值的确认,衡量每个方案成功所需的条件,根据分析后的判断再做决策。当我们拥有一个观点时,不管多么自信,都要意识到,这个观点不可能是百分之百正确的。既然如此,我们就要冷静地思考一下,这个观点成立的可能性究竟有多大。如果这个关乎可能性的数值介于0和%之间,那它就是一种有灰度的认知。灰度认知的底层是概率思维。不管你的某个信念多么坚定,都要在前面加上一个概率数值。
可信度加权
我们经常有一个错觉——厉害的人做什么都能成功。其实不然,即使强如森林之王的狮子大多数的捕食行动也都以失败告终,失败了也要饿肚子。瑞·达利欧所在的桥水基金是全球最大的对冲基金,在看似光鲜的投资战绩背后,达利欧也犯过很多严重的错误。他研究了一套公司做决策的方法:“可信度加权”(在他的畅销书《原则》有详细介绍)。桥水基金在采用这套方法后,投资决策的质量得到了大幅提升。
可信度加权就是典型的在灰度认知下取得的决策方式。我们可以把“加权”理解成“乘以权重”。举个例子,开一个家庭会议,一家人就要不要买洗碗机这件事表态。其中,每位家庭成员的意见权重不一样,比如妻子的权重是50%,丈夫的权重是25%,孩子的权重是25%。最后在做统计的时候,妻子的一票相当于丈夫的两票。这个方法听上去很简单,达利欧在桥水基金采用的工作方法就是如此:公司内部专家都有表达意见的权利,但根据每个人过往的表现,每个人的意见权重会有差别。对于那些能力更强的决策者的观点,公司会赋予更大的权重。经过简单计算,最后得到一个群体意见。
可信度加权不是无差别的民主,也不是独裁,而是把每个人的可信度纳入考量。具体办法是他们先用自己发明的集点器工具收集大家对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可能会收集几十种,然后其他人就可以对别人的想法打分。
独立思考的确很重要,一个聪明人的思考也很有价值,但更好的方法是召集一群独立思考者,让他们分别做出判断,并对他们的判断进行加权。这样做,我们就能长期得出比其他人质量更高、更稳定的判断。
黑白决策相对比较简单,就是要敢拍板,做出非黑即白的决定,不模棱两可、犹豫不决。
假如人生是一个超级电脑游戏,那么这个游戏有一个重要的规则设置,即你在某个时间只能出现在某个地点。比如你想结婚,现在有两个不错的对象,两者各有优缺点,但你最终只能选择一个。人生充满了类似的“向左还是向右”的岔路口。这是这个游戏最有趣的两个规则之一,另一个规则是该游戏只能玩儿一次。
决策者是要为其他人负责的。就像在战场上打仗,指令必须清晰,不得含糊。这就是领导的意义和价值。因此,对于决策者来说,他承担的责任就是告诉伙伴们,这件事是做还是不做、什么时候做、投入多少资源。
这个世界上所有的知识都具有不确定性,包括这句话本身。我们只有容忍不确定性的存在,用灰度的方法去认知,去尽量测量它的灰度,才可能逼近真理一步。换句话说,灰度认知就是开放地考虑各个维度的选项,并赋予它们相应的权重。至于黑白决策,就是根据计算结果给出清晰果断的选择。
所以说,做好了灰度认知,黑白决策也就不是难题了。从桥水基金的决策方法中,我们可以得到启发:一群专业人士的意见加权远远比一个人的意见更可靠。所以,我们可以为自己打造一个专家意见团,在不确定的复杂决策面前,提高我们的胜率。
当我们非要做决定的时候,随便做一个决定也好过不做决定,尤其是在战场上。当然,我们在说“不”的时候,也是在做决定。人们不敢做决定的原因是,不愿意承担不确定性的风险。但我们一定要意识到,任何一个决定,一定是有利有弊,有得有失,必须一刀切下去。胆小鬼、道德逃避者、思维洁癖患者,都无法做到“黑白决策”。决策就是对未来下注。我们无须每次都对,要做的是建立一个整体期望值为正的下注体系,而且这个体系可以不断进化和完善。从商业模式的角度来说,我们最好开一个赌场。
“黑白决策”的另外一句潜台词是别后悔。复盘很重要,感叹自己“差一点儿就对了”则会摧毁我们的决策系统。尼采说,懊悔是“在重复第一次的愚蠢行为”。复盘的关键是分清结果和运气。例如,我们做某件事情获胜的概率是60%。假如输了,也不奇怪,因为我们落入了要输的那40%的概率区间。这属于运气。复盘需要回到“灰度认知”,需要对决策流程进行评估,包括对概率数值进行更新。
厉害的决策者,看起来都是举重若轻的。然而,我们千万不要因此产生错觉,以为决策是一个简单的事情。正如弗里德里克·迈特兰德所说:“简单是长期努力工作的结果,而不是起点。”真正的屠龙术,莫不如此。
认知是发散的、开放的,所以是灰度的;决策是收敛的、闭合的,所以是黑白的。
戴眼镜的猫头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