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都是把博物馆当做打卡点,博物馆去了不少,有名气的比如大英博物馆、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埃及国家博物馆等等几乎全盘扫过,虽然每个博物馆也都会细细看下来厮混一天,但大体是去过就忘的状态,没有留下一点点痕迹。所以当我发现自己开始反反复复的在国博特定展区徜徉,却依旧内心充满好奇和热爱的时候,我知道,这回不一样了,这也是我要写这篇长文的原因。年初,我最喜欢的一套系列书就是杨照先生的《讲给大家的中国历史》,当然我只看到了唐宋,而我觉得最精彩的是第一本《中国是怎么出现的》,以及第二本《文明的基因》,这两本讲的都是秦统一前的中国历史,这其中有很多我觉得很新颖、可以说和之前从历史课本中完全不同的观点,看完这本书再看彩陶,那可联想的东西就太多太有趣了。杨照在书里说,在中国的新石器时代考古中有一个很明显的特色,那就是出土的文物中,陶器的数量比世界其他同时期文化要多的多。不但是数量多,更有趣的是,这些陶器大部分是器皿,而且形制非常丰富,先人们给他们起了很多不同的名字。后来,这些拗口的名字一直延续都了后来的青铜器上,比如鼎、壶、鬲、甗等等,这些最早其实是不同陶器器皿的名字。当然了,《国色初光》展出的彩陶,也就是甘肃的彩陶,大体上看上去都差不多形制,以盆、钵、壶、瓶为主,当然还有大量的罐、豆、瓮等,甘肃一带的先民们,把功夫更多的花在了画画上。人们在探索世界的同时,也在观察世界,观察自己,看到什么,就把它画下来,正是文明发源的一个冲动。人们最初烧制陶土是为了创造器具,可是先民们一定也发现了,陶土其实还可以用来捏造、烧制一些具体的东西。但是,生活在现在被称之为中国的这片土地的先民们在陶器上描绘一个人、一个动物,或者是制作人和动物造型的器皿,却始终不肯彻底将陶罐丢掉去直接塑造一个人、一个动物。从不同的方向看人兽纹罐,猜猜兽是什么兽?是的,永远都是器皿,从新石器时代满天星斗般散落分布的陶器,到后来夏商周的青铜器,中国的先民们一脉相承的秉持了对容器、对器皿的热爱、执迷和坚持。也如同我在第二篇文章中说的那样,由于先民们不喜欢那些具体一眼就看出来是什么的艺术,甚至就连那些陶器画中的人、动物、枝叶、河流都慢慢消失了,变成了对抽象化的高度追求。这都是其他同阶段的文明中没有的现象,这一方面证明着中华文明发展的独立性,也不免让人思索,为什么呢?到底器皿对于我们有着怎样不同寻常的意义?前面两篇文章的推送,放了很多常规形制器皿的照片,既然要到结尾了,就放点不一样的吧。仰韶文化和马家窑文化时代,我们的陶器有人形和动物形的,不过,人形雕塑大多为陶壶的瓶口或者瓶盖,非常有趣,大家看看:
在这其中,作为瓶盖被使用的哭泣纹人面像最为让人印象深刻,看第一眼的时候我就怀疑,《千与千寻》中的无面人就是照它画出来的吧?这个涕泪纵横的小人,耷拉着双眉,紧绷着嘴唇,无声的啜泣,感觉看它一眼,自己的心也随他一起哀恸了起来。
根据展览的文字提示,小人所属的陶器,很有可能是被放在死者墓前的祭品。而还有一种说法则是,草原游牧民族表达哀恸的一种方式,就是用刀划破自己的脸,让血水和泪水一起流出来。瓶盖小人的脸上流下的不仅仅是泪水,还有他的血....内心一紧有没有?
下面这个陶罐的说明提示里说这是人蛙结合的形象,有着蛙的体态和人的脸。可我却觉得,这凸起的大眼睛,倒挺像是三星堆那凸目面具人的前身。
马家窑文化时期还有鸟形壶,也很有趣,不过根据对鸡骨的元素测定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还没有驯化出家鸡,所以这个鸟形应该模仿的是野鸡。你还记得之前我们说过的野鸡壶上面的花纹叫什么名字吗?发展到了晚期的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足形陶器则成为了代表性的器物,这会儿的工艺略显粗糙,简朴有趣,可你瞧,无论怎么变,他们依旧是器皿。这里有一只齐家文化的小猫头鹰陶罐在向你微笑!这个小猫头鹰虽然看着也是简朴,但你再看看我们的国宝青铜器妇好鴞尊,他们在造型上真的差不多呢,两者的时间跨度在-年间。
对比一下跨越-年的工艺这里插一句,对猫头鹰造型器皿的喜爱,贯穿几年前的历史。下面的照片分别是我们的国宝--仰韶文化时期的陶鼎(上)和00年刚刚出土的东汉时期的猫头鹰五联陶罐(下),我太喜欢猫头鹰了,这个以后单独开贴说吧。中国古代的先人们对器皿和对抽象纹饰的有着十分的坚持和热爱,但说实话,就观赏感受而言,我们这些现代人的外行,肯定会对这些猫头鹰啊、流泪小人啊更感兴趣。所以,要说到通俗易懂,还有一种大家会觉得有趣的纹饰,就是舞蹈纹。而这其实也是看彩陶的乐趣之一,从中我们可以窥见先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比如摇头舞,你要头发不够长,你都不好意思在部落里混:比如下腰舞,话说瑜伽里上下轮这个体式我还没能掌握,看起来也不能加入这个部落:事实上,有说群体宗教仪式的出现才是人类选择定居生活的重要原因。是宗教或者说是共同的精神信仰,而非生存的需求,吸引着本来自由自在地在树上摘着野果子、在河里打渔、在森林里狩猎的人类最终选择定居生活,最终大家生活在一个紧密的圈子里,开始农业劳作。而这些舞蹈的场面,应该就是宗教仪式的一种体现。就连之前我们说的神人纹,可能也是描绘先民们围着火堆手拉着手跳着舞,举行这样的宗教仪式,而很显然,用抽象的形式表达这样的场景,会更容易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关于“生命、宇宙以及一切”的思考,自始至终贯穿着人类文明发展史,是“4”吗?为什么是"4"?还是别的什么?人们一遍遍的追问,并把自己所想的所看到的用一种他们可以掌握的形式呈现出来——彩陶就是其中之一,这是人类能够脱离动物界,成为一个会思考和经常去质疑的物种原因吧。
我特别喜欢爱因斯坦的一段话,送给能看到这篇文章的这个位置的你:“神秘感是一个人所能经历的最美好、最深刻的体验。它既是宗教的基本原理,也是所有艺术和科学的基本原理。在我看来,一个不曾有此体验的人,如果不是死了,至少也是瞎了。”你,有这种体验吗?最后用四千年前的“咖啡杯”(我瞎说的哈哈哈,但这真的是杯子,左下角的小噘嘴是实心的,也是个把手而已)收尾吧。洋洋洒洒写了一万字,就想说,陶器很香不是吗,当你被它身上的某处打动、莞尔一笑的时候,也就和几千年前那个执笔的画师,那个捏制陶器的工匠对上了目光。“你猜我在想些什么?”他说。至此,我的国博甘肃彩陶特展《国色初光》的观展体验小作文就告一段落啦。从内心涌起源源不断的思绪,到为了写这篇文章认认真真的用手机拍照片、做笔记,到终于在电脑前敲出以上三篇文字,还经历蛮长时间的。而我作为一个博物馆小白,其实看过的彩陶太少了,特展也只看过这么一个,希望经过几年积累后再回来看这篇作业,不会被自己此时此刻的瞎掰蠢哭。一个索引(毕竟我是一个做着将来能成为国博义务讲解员梦的有志青年哈哈哈)国色初光(一):为灵魂绽放的花儿和小机灵鬼国色初光(二):激流涌荡和青蛙的呐喊国色初光(三):哭泣的瓶盖和摇头舞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