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小偏方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4653852.html
转眼间,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已走过十九年。这些年来,学院举办了多种系列活动,为同学们的学术发展、就业选择等提供了很大帮助。在学院十九岁生日之际,让我们一起来回顾往昔。
学术畅游
1
清新书院·学术午餐会
学术午餐会旨在利用午间用餐时间,邀请新闻传播学界及相关领域的学者嘉宾与同学们共进午餐,分享学术心得,为同学们提供拓展学术思想的交流机会,营造更加开放、自由的学术交流氛围。每次活动开放20-25人次的参与规模。
01
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王维佳老师介绍研究文化意识和文化政治的基本方法
02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与传播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沙垚讲述了数年来从事农村文化田野调查的经历,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到群众文化、农民文化研究的转向,对农民文化主体性生成机制的分析以及提出了对非遗式微原因的探究需要进行复合的表达。
03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杨保军教授分享了丰富的阅读经历和深刻的体会。从读书理由、读书类型、学术阅读的目的以及阅读流程和具体方法对同学们日后的学术阅读进行了指导,亲身示范了如何成为一个会思考、有思想的阅读者。
04
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刘海龙教授分享自己博士论文关于“宣传”观念的研究成果,也与在场的博士生、硕士生分享了选题、研究和写作过程中的“后台”过程。
部分精彩内容回顾
杨欣悦丨级硕士生
学术午餐会是学院推出的小型学术交流活动,以新闻传播学的学科问题为讨论内容,用午餐会的形式展开,提供了轻松愉快的交流氛围。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来到清华后参与组织的第一次午餐会,邀请了在人民大学颇受师弟师妹好评的青年教师——董晨宇老师。活动中董老师为我们分享了“社会媒体研究的想象力”这一话题,拓宽了我对社交媒体的认知,开启了很多新的思考。
总的来说,午餐会的活动氛围轻松非常“有营养”,希望这一活动越办越好!
张静丨级硕士生
我主要是参加了王维佳老师的学术午餐会,当时的主题是《实证观念的限度与真实世界的传播学》。王维佳老师以传播学的视角解读非洲殖民历程,并由此引申到当今世界的传播秩序,以我此前从未接触过的视角来看待传播规律,视野更加开阔。
王子凯丨级硕士生
我很喜欢学术午餐会的形式,分享人和同学在一个相对轻松的环境里自由地讨论学术。学术午餐会的主题相对具体,涉及的的问题较为前沿,对于拓展课堂之外的学术视野,把握当下的研究热点,借鉴优秀研究者的研究经验,发掘自己的研究兴趣很有帮助。由于讨论的环境比较轻松,分享人和同学的沟通会更加高效,更有针对性,同学们也更乐于提出自己平时在课堂上不太敢提的问题。
2
清新书院·猫头鹰读书会
猫头鹰读书会是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究生自我组织、自主选题的学术读书讨论会。
01
领读人张耀钟对《创新的扩散》一书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总结,并分享了他的阅读体会。读书会成员就本书展开讨论,新闻与传播学院的金兼斌教授作为点评嘉宾,和同学们一起交流心得。
02
李晓宇、文静和廖小欧三位同学作为领读人,为到场同学导读了《作为文化的传播:“媒介与社会”论文集》一书。本次读书会邀请梁君健老师作为点评嘉宾。
03
本次分享会由领读人纪开元和刘姝君分别向读书会成员分享了阅读《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一书的相关内容及体会,新闻与传播学院李彬教授为本次读书分享作出点评。
04
黄家圣、王怡欢两位同学作为领读人导读了《技术赋权:中国的互联网、国家与社会》一书,并提出了他们的一些思考。本次读书会邀请陈昌凤老师作为点评嘉宾。
部分精彩内容回顾
刘宣伯丨级博士生
猫头鹰读书会给我的感觉是纯粹,它是一个“读书”的组织。它的组织形式是传统而单纯的,但是带给我的效果让我感觉是很好的。我本认为读书是一个较为个人化的事情,是和学者大家的“对话”过程,一开始加入读书会其实很多的考虑都是在想着可以从别人的口中去获得一些书籍的“摘要”。但是参加了之后更吸引我的反而是领读人对于书的评价和大家的讨论,这种互动中所产生的火花往往是更能激发思考和学习动力的。尤其是每次的读书会最后的老师点评也给了我们和老师更多地交流机会。总之我认为猫头鹰读书会是每个喜欢读书的人想要去参加的活动。
周鑫慈丨级博士生
在猫头鹰读书会上最大的感觉就是大家一起读了很多难啃的书,如果不是大家一起读,有一些书自己也很难看下去,而且还有老师进行点评,能够把自己理解不到位的地方进行纠偏指导。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很有意义的活动。
3
学术之路
学术之路这一栏目是学院高年级研究生就学术和职业发展等方面进行分享。
01
两位国奖获得者分享如何规划学业和职业
02
博士生师兄分享如何入门做研究
部分精彩内容回顾
李雨浛丨级硕士生
刚刚进入清新的研一上学期,作为一名新生,一头扎进四处都很“迷人”的园子里,什么都想尝试,却又苦于毫无方向。对于当时的我而言,学术之路活动是很重要的一次启发。功利地来说,在“学术之路”上做分享的师兄师姐们,提供的是优秀的标杆和尺度;而从我内心来说,打动自己的并不只是师兄师姐们光辉熠熠的履历,还有他们对待事情诚恳且认真的态度。小到学术引用规范、求职注意事项,大到对学术品位和职业理想的思考和构建,师兄师姐们都能结合自身经历给予合适的建议。至今仍记得一位师兄说:“做你喜欢的,总会有所成就。”我想,学术之路活动的意义也正在于此,它不仅是前辈与后辈间一次简单的经验交流,而是清新人特有的精神承继:将这份真诚、认真且热爱的精神和气质,一直一直传递下去。
4
清新一刻
清新一刻旨在通过下午茶的形式,增进师生之间全方位的交流,在一种轻松的氛围中让同学们得到老师从学术到生活全方位的指导。
01
陈昌凤老师带领同学们探索算法与信息茧房的关系。
02
胡钰老师提醒同学们做好防疫工作的同时,对同学们成长中遇到的烦恼与困惑一一作出回应。
03
梁君健老师向同学们分享确立研究生阶段的目标和发展方向的经验。
04
周庆安老师向同学们介绍研究生培养的思路和研究生学习的特点。
部分精彩内容回顾
王俞欢丨级硕士生
这个活动可以和学院的老师面对面交流,我去的那场是胡钰老师的,他在学业和生活上分享了很多有意义的故事,让我对未来又有了一些信心。我感觉这个活动很不错!
李涵沁丨级硕士生
“清新一刻”下午茶的的确确就是一次自由对话、畅所欲言的茶话会:师生平等而融洽地坐在一起,聊生活、学习,聊当下、未来,聊彼此的所见所感、所思所想。“清新一刻”能够提供的不是一场传统意义上的师长教导,而是一次纾解焦虑、拨开迷惘的心灵按摩。
彭予兴丨级硕士生
清新一刻下午茶是与老师交流的绝佳机会,不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困惑都可以在这里得到解答,每次参加完都觉得迷茫少了一点点,勇气多了一点点!
5
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学术论坛
清华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始于年,由清华大学研究生院发起和主办,是由博士研究生自我组织、自我管理的跨学科、跨年级、跨专业的学术报告活动。清华大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是清华大学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对外学术交流的重要窗口。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学术论坛每年设立不同的主题,围绕新闻传播的不同方向开展学术交流。
清华大学第期新闻传播学博士生学术论坛以“智媒时代的劳动、技术与价值引领”为主题,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香港浸会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海内外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参加并作学术交流。
慕海昕丨级硕士生
作为活动的主办方,虽然没有直接给博论投过自己的稿件,但是非常开心能够在为校内外新闻传播学的后备学者们搭建交流平台的过程中贡献绵薄之力,而且在聆听博士同学的汇报和老师们的点评的过程中,我自己也获得很多的启迪和成长。年的博论也即将开始了,我们会继续把良好的交流氛围延续下去,也期待今年请到的大牛嘉宾们能够为大家带来惊喜。
对接行业
1
清新书院·业界沙龙
业界沙龙是由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党委研究生工作组主办、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研团总支承办的交流活动,旨在为新闻学子提供一个与业界人士面对面交流的平台。每次沙龙都将邀请新闻传媒业及相关行业的业界大咖,与同学们共同讨论新时代下的热门话题,并展开小范围的深度交流。
01
新华社分享专场
02
人民日报分享专场
03
选调分享专场
04
互联网分享专场
部分精彩内容回顾
冯婉婷丨级硕士生
我自己参加过两次业界沙龙,一次是与互联网学习相关,一次与新华社相关。我觉得它的优点在于因为嘉宾都是学院的学长学姐,所以说交流起来还蛮亲切的。学长学姐们会给很多非常中肯的建议,包括他们自己工作后的体验,也有很多的干货。所以我会觉得这个活动还挺有用的,特别是对面临就业的同学来说一个很好的信息获取的方式。
另外,我觉得它的主题还可以进一步改善,目前主题比较局限,更多偏媒体或者是互联网,未来希望可以请不同行业的学长学姐来进行分享。
刘勇亮丨级硕士生
我在研一参加了启航就业沙龙,第一次了解了互联网行业的工作状态和能力要求。也正是通过这次活动学习到的知识,我有幸进入互联网公司实习,丰富了自己的见识和视野。未来也期待研团研会能坚持开展类似的就业分享活动,更好为同学们服务。
冉孟欣丨级硕士生
进入研究生阶段后,我开始更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