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事天空王者图说克拉玛依冬季猛禽

开栏语

为了丰富本报报道内容,提高新闻的可读性,本报推出首席记者闵勇个人摄影专栏——“图文并茂”。该专栏将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反映城市之美、城市之魅,报道内容包括群众生活、生产一线、市井文化、人物风貌、风土人情、地域风光等,本报首席记者闵勇将走进克拉玛大街小巷、乡村戈壁,为读者带来反映城市环境、人文气息等多方面风貌的报道。今天,我们推出第一期“图文并茂”专栏,它将为大家展示生活在克拉玛依城市周边的12种猛禽。

本报首席记者闵勇文/图

鹰击长空、鸮追草兔、鹗捕大鱼……在大自然的舞台上,猛禽的勇敢、速度、力量,让人震撼甚至敬畏。

猛禽是鸟类六大生态类群之一,涵盖了隼形目和鸮形目的所有品种,包括鹰、雕、鵟、鸢、鹫、鹞、鹗、隼、鸮、鸺鹠等次级生态类群,均为掠食性鸟类,在生态系统中个体数量较其他类群少,处于食物链的顶层,被誉为“天空王者”。

那么,克拉玛依有猛禽吗?如果有,它们在哪儿?有哪些?有多少?吃些啥?常住还是短住……您看见猛禽能叫出它们的名字吗?

本期“图文并茂”就带您认识一下克拉玛依城市周边的冬季猛禽。

年2月7日,一只猛禽抓住了一只老鼠。如今,许多猛禽面临着灭绝的危险,有31种被列入《世界濒危物种红皮书》。在我国,所有猛禽均被列为“国家级保护动物”。

年2月2日,大鵟(褐色型)在雪地中站立。

去年11月下旬到今年3月19日,“图文并茂”专栏记者往返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区41次,拍图超过五千张,用镜头捕获了十余个种类的猛禽。最终精选猛禽图片82张,通过查询《新疆鸟类分布名录》《图览新疆野生动物》等工具书,又将图片交由中科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鉴定后,分类确定出了大、中、小型猛禽12种,其中雕1种、鹰1种、隼3种、鵟3种、鸮3种、鹞1种。

年12月5日,大鵟(黑色型)栖落在电线杆上。

年3月17日,普通鵟从树枝顶端起飞。

去年11月下旬,冰雪覆盖的农业综合开发区,前来觅食的猛禽越来越多。记者每次拍摄,几乎都能碰到大鵟、毛脚鵟、普通鵟、灰背隼和红隼等猛禽,少则十几只,多则二三十只。它们在树枝、电线杆、雪丘等高处栖落,用敏锐的目光四下搜索,一旦发现猎物,迅疾展翅,俯冲目标,先用利爪将其擒住,用尖喙勾将其撕食。

年12月11日,毛脚鵟在田间觅食。

年2月23日,苍鹰刚吃完鸽子,脚下一地鸽毛。

“一年四季都有,数量越来越多。”农业综合开发区管委会林管站站长闫文斌介绍,如今林带和田头的乔灌木长大成林,而且林间灌木丛生,田头芦苇茂盛,再加上粮食、经济、饲料等农作物的科学化、多样化种植,给田鼠、野兔、野鸡、野鸽、斑鸠及各种小鸟、昆虫提供了丰富食物,同时也引来了它们的天敌——猛禽和狐狸。

年2月2日,白尾鹞在芦苇上空盘旋。

年3月7日,短耳鸮站在倒下的树干上。

在拍摄中,记者偶尔能碰到棕尾鵟、苍鹰、白尾鹞、白尾海雕(亚成体)以及猎隼等猛禽。白尾海雕,为旅鸟或冬候鸟,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国内较为罕见,年才在新疆有了首次被发现的记录,而如今在北疆多地都有分布。“猎隼在新疆十分罕见,在克拉玛依发现实属难得。”马鸣说,“人类的捕捉导致猎隼数量下降,目前,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正在对其进行重点监测、研究和保护。”

年2月23日,白尾海雕(亚成体)在农业综合开发区西北侧活动。

年3月7日,灰背隼停在一棵小树上,四处张望,寻找猎物。

夜幕降临,当日行猛禽回巢,长耳鸮、短耳鸮、纵纹腹小鸮等夜行猛禽出来活动。它们虽然都有一双大大的眼睛和萌萌的头型,但是全身的保护色与树干、泥土颜色一样,栖落在林间很难被发现。

年3月3日,猎隼在电线杆上搜寻猎物。它是大型猛禽,以鸟类和小型动物为食。

年12月5日,红隼停在树上。它是小型猛禽,吃大型昆虫、鸟和小哺乳动物。

“相比前两年,这个冬季时间较长,冰多雪厚,猛禽为了生存就会从食物匮乏区域向食物充沛地方聚集,于是,我市农业综合开发区觅食的猛禽就越聚越多。”长期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miaotouyinga.com/dgwh/540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